正文 第1章 長島縣概況(1 / 3)

長島,亦稱廟島群島。位於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之間、黃渤二海交彙處,北與遼寧省老鐵山對峙,南與蓬萊相望。由10個有居民的大島和22個無居民的小島組成,呈東北西南向縱列於渤海海峽,島距南北最長56公裏,東西最寬31公裏,占據渤海海峽五分之三的海麵。島陸麵積55.96平方公裏。長島地處海上交通要道,係華北咽喉,京津屏障,膠遼連結樞紐,古今皆為海疆要塞,兵家必爭之地。長島縣是山東省唯一的海島縣,隸屬煙台市,轄南長山、砣磯兩鎮和北長山、北隍城、南隍城、大欽島、小飲島、大黑山、小黑山、廟島8鄉共40個行政村94.3萬人。縣城所在地的南長山島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長島縣諸島,古為萊夷之地。秦、漢、晉、隋時期屬黃縣(現龍口市)。自唐朝神龍三年(公元707年)屬蓬萊縣。1929年,山東省政府設置長山島行政區,始自蓬萊縣劃出,直隸山東省。1935年撒區歸屬蓬萊。1945年第一次解放,成立長山島特區,隸屬北海專區,1947年國民黨占領。1949年第二次解放,恢複長山島特區。1956年建立長島縣。

長島縣地處渤海下沉帶東側,山東半島和遼寧半島隆起的接合部,是長白山係的分支。海島地貌以剝蝕山丘和海岸地貌為主要特征。全縣淺海水域2400平方公裏,島岸線146公裏,較大海灣28處,主要礁石80餘個,水道14條。海底底質除裸露的石英岩外,大部分為礫石和泥沙,適宜於人工增養殖。由於島礁棋布,港灣眾多,海流通暢,水質肥沃,基礎餌料豐富,這裏是優良的海上“牧場”。長島海域中海洋生物達284種。其中,動物164種,藻類120種。以盛產對蝦、鮁魚、黃魚、帶魚、海帶、裙帶菜、櫛孔扇貝、皺紋盤鮑、刺參、紫海膽稱於世。長島縣氣候溫和,四季變化和緩,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11.9亡,月平均最高為24.5℃,最低為一1.6℃。具有冬暖夏涼,氣候濕潤,潤而不潮,熱而不燥等特點。長島縣曆以海洋捕撈業為主。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縣委、縣政府立足海島優勢,依靠科技進步,改造傳統漁業和開拓新興漁業,捕撈生產得到了迅速發展。在積極利用近海資源的同時,大力開發遠洋捕撈,實現了開發領域上的新突破。1995年,先後有47對大馬力漁船遠征東海、南海,有20多艘漁輪衝出國門,打入國際漁場。全縣各類漁船已達3000隻,5.8萬千瓦衝匢流網達1萬餘吊,捕撈量達到8.4萬噸。

縣委、縣政府及時地調整了產業結構,實施“耕海牧漁”發展戰略,走“以養興漁、以漁興島”的路子,使養殖生產成為與捕撈生產並駕齊驅的支柱性產業。全縣可養麵積已達到4萬公頃。其中,筏式養殖扇貝、鮑魚、蝦夷貝、海帶、裙帶菜等4000公頃,鮑魚養殖廠(場)50多處,存養量9000萬頭。已形成了上、中、下水層綜合利用,貝、藻、參多品種增殖與保護相結合的發展新格局。養殖產量已占水產品總量的一半以上,達到了20萬噸。

長島縣工業已具規模。全縣共有工業企業120個,1995年工業總產值達到6.5億元,基本形成了海產品的冷藏加工、毛紡、塑料、造船、機械、化工、針織、服裝等門類齊全的工業體係。國有和集體冷藏廠保鮮庫容量達到8000噸,不僅擔負起了本縣水產品冷藏保鮮任務,還是北方沿海水產品收購、加工、銷售的重要集散地之縣船廠、交通局船廠和砣磯鎮漁輪廠已實現了由修船到造船的曆史性跨越,已能建造185馬力(1馬力=735.5瓦)以上的大漁輪。研製的520馬力、390馬力、275馬力漁輪推進器及配套尾軸,遠銷印度尼西亞、孟加拉和菲律賓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