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複獨多慮。”
現在,不論老景他遇到什麼精神困擾,首先應該樹立起勇於麵對的達觀態度。記得有位聖人曾對信徒說,他能讓前麵的大山走過來,但他連喚幾聲,山絲毫不為所動。你猜他怎麼說?山不肯過來,那我就走過去……品味一下,是不是我們也都應該有一個靈動的人生觀來調整我們的觀念,應對麵臨的種種矛盾呢?凡事如果能換個角度看的話,其實就會有不同的感受。
喻佳全神貫注地聽著醫生的話,連連點頭,卻又無奈地表示:醫生這些道理我也沒少跟景予飛說。有時候景予飛也覺得自己的思想觀念有問題,就是解決不了實際問題。有時候我越試圖開導他,或者他自己越渴望擺脫心理折磨,那些怪念頭、怪症狀就反而越鬧騰得緊。不得已,我隻好硬把他拉這兒來了。醫生你可一定得救救他,老這麼下去,他自己都擔心,哪一天突然間就瘋掉了……
說到這裏,喻佳低頭從手袋裏摸索出一個小本子,翻開一頁請醫生看:你看看,這是我從他電腦鍵盤下麵發現的,不知是他自己寫的還是從哪兒摘錄的一首詩吧--他貼在鍵盤下,肯定想經常看看來寬慰自己。
醫生一邊看,一邊吟誦起來:
麵對著一切不幸,我坦然。
麵對著任何失落,我坦然。
就這樣承認,就這樣接受,
不幸與失落不再是一種痛苦,
生活的必然更包含著不幸與失落。
除了一份快樂,一份喜悅。
我就不再埋怨,不再指責,不再遺憾;
現實的一切便是生活所饋贈與我的一切。
就這樣坦然,生活就不再會如此沉重與壓抑。
確信這不是一種屈服--
坦然地對待,生活就變得如此灑脫與自在。
挺好的一種人生態度啊!醫生點頭讚賞道:和《菜根譚》強調的“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是差不多的意思吧,都是鼓勵人們敢於承受挫折、敢於與不幸共處,從而克服挫折和不幸的辯證觀念。
可是,這“道理”看起來是很有道理,我先生他卻似乎依然故我,並沒有什麼起色呀?
醫生沉吟片刻說:凡事都有個過程嘛。此外,水有源,樹有根哪。我估計,他一定是在童年或年輕時經受過什麼特殊的挫折或心理創傷,時過境遷,這些挫折創傷在潛意識裏形成的某種情結便開始興風作浪,這是典型的神經症表現,是長期內心苦悶矛盾不得紓解,導致精神疲勞變態的結果。問題本不算太嚴重,隻是醫家治病不治命。他這性格,加上社會現實總不會太理想,治起來相對麻煩。但如果你們能配合的話,比如,他具體曾經遭受過什麼挫折或創傷,方便的話,你們不妨讓我有個了解。希望你能幫助他打消顧慮,如果你知道什麼情況的話,也不妨告訴我……
這個嘛……正像你判斷的,他的人生確實遭遇過特殊的重創,更關鍵的是,老景他,還有我,都看不到這個問題的出路,完全是被動地承受著這個問題帶來的一切煩擾與重壓。而且,內心也都很深地隱匿著對未來的不良預期。隻不過他作為直接當事人,承受著遠比我沉重的心理壓力,所以才……說到這裏,喻佳默默地躊躇了好一會兒後,果斷地抬起頭:如果要他自己說出這個問題,估計他輕易是說不出口的。還是我來告訴你吧,不過醫生,你可一定得為我們保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