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傳達的訊息便是“為自己發聲”“勇於表達真實自我”,這與有範強調創新、自我和分享的特質相符。“2003年美邦選擇周傑倫,如今有範選擇《奇葩說》,都是因為這和品牌的調性相符,年輕人喜歡看。我們很怕對消費者說教,而《奇葩說》這檔節目的好處在於,消費者願意接受和探討,可以做些輕鬆有趣的延展,比較容易和消費者溝通。”蔡敏旭說。
品牌一定要具有自身的DNA
傳統服裝公司常常以銷售和市場為導向,但品牌一定要有自己的產品DNA。像Burberry三粗一細的交叉圖紋、LV的大logo、無印良品化品牌於無形的風格特征,這些強標誌性、強設計感的內容,都在加強品牌的認知度。19.37%的“90後”喜歡曬新衣服,58%的“90後”會對著鏡子拍照,喜好潮牌的是奢侈品的3倍,增長率是其的2.5倍,平均消費能力是100元~500元,通常情況下一件衣服隻穿一季。
以“狐狸小野”的IP為例,設計師在狐狸的原型上設計服裝款式,並加持性感、顏值和運氣等屬性,以此傳達“守護精靈”和“自拍滿意指數”等文化概念。之後,“PR”會陸續按代次升級該IP,逐漸衍生出更多款式,比如親子款、運動款、跑步款等。
網紅品牌運營的本質是對粉絲經濟的把握,她把粉絲統一稱為“PR星”。不過與網紅電商不同的是,一般網紅是一個前台的獨立IP,“PR”則是聚合網紅的KOL平台。
聯名設計是“PR”商業模式中最核心的一環,每一款產品都是插畫師、設計師和粉絲們合力的結果。這個流程大致為:插畫師負責圖案設計,設計師團隊將此落地成樣衣,粉絲還可以根據自己喜好加入設計元素。
企業突圍網紅經濟:平台+品牌紅人
社群經濟帶來了商業模式和傳播形式的變化,不少企業以構建一個成熟的社群平台為關鍵點來操控運營,對於企業品牌的經營來說,這是第一步。網紅借助如火如荼的微博、微信或是美拍、秒拍等現有零成本的UGC平台需要一個長期的內容營銷階段。
過去,大眾品牌是透過廣告營銷形成。未來依然會有這種情況。它的定位和性價比適合更多的人,無論是透過社群還是口碑營銷,依然會讓這些品牌成為大眾喜愛的常規品牌。
不像前些年,人們隻能相信品牌,因為那時候人們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品牌,所以隻能夠選擇媒體傳播影響力更大的品牌。但現在,市場已經開始快速細分了,人們透過互聯網和社群可以輕而易舉地找到適合自己的產品。未來人群會不斷分化,品牌會越來越多。每一個個體都會品牌化,人們的選擇也會越來越多。
消費社交化是互聯網時代必然的結果,每一個人都是自媒體。組織社區化以後,每一個社群都有它固定、精準的定位和對象,所以出現了很多互聯網的品牌。而未來隻有兩種品牌,一種是更多人喜歡的大眾品牌,一種是有特質的、定位非常清晰的個性化小眾品牌。
消費升級看起來給所有創業者更多的機會,但對於現在的很多網紅品牌和自媒體來說,加入服裝或者其他傳統產品的行列,未來跟大企業建立鏈接是非常必要的。
網紅雖然擁有強大的自媒體影響力與銷售能力,但缺少供應鏈管理的能力。創業者前期能快速形成粉絲的聚合效應,但後期會掣肘於供應鏈薄弱的環節。很多網紅創業者在擁有足夠多的粉絲基數的情況下,從供應鏈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不僅自己做品牌、營銷,還親自聯係工廠,這對他們來講是極大的挑戰。布局全產業鏈,從品牌設計端到實際生產端,再到物流端都親力親為,對創業者來說負擔太重,而且會花費巨大的時間精力,這是他們的挑戰和死亡陷阱。
現在是一個“長板碰長板”的時代,每個網紅創業者沒有必要再花費巨大的時間精力補自己的短板。最好的方式是,創業者的長板和行業裏優質大企業的長板相結合,快速產生化學反應。很多網紅未來塑造品牌的道路會更快速精準,生活也將非常有品質。
§§第七章 用戶+平台,內容創業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