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發布的《95後生活形態調研報告》指出,1995年—1999年出生的“95後”總量約為1億人,他們從出生開始就以互聯網為伴,與“80後”“85後”相比,“95後”是當前最親移動互聯網的一代。

他們在網上最愛做的是點讚、分享、評論和吐槽,最認同當下互聯網上流行的宅、逗比、呆、高冷等流行價值觀,追求敢想、敢說和敢做,注重娛樂和社交,熱衷於彈幕和美顏,聊天必備“表情包”。業內人士指出,作為移動互聯網和網絡社交平台最重要的用戶,以“95後”為代表的青年一代所具有的這種心態為網紅的成長提供了社會基礎。

網紅是自媒體時代活躍在網絡世界的明星,他們的出現改變了我們這個時代的“造星機製”,成名的門檻降低了很多。網紅不必受傳統規則的約束,有個性、敢出位成了揚名的基本條件。網紅不需要他者來界定和賦予權力,他們需要麵對的隻有用戶,這也是互聯網對社會更深刻的平麵化影響。

網紅的商業模式是怎麼樣的?

“網紅”從詞義上看並無褒貶,但“網紅”經曆的幾個階段卻將其賦予了負麵含義。此前出現的郭美美、鳳姐這一類型的網紅,就更多是被人嘲諷和鄙視的笑料。

如今的“網紅”包含的人群更廣泛,從“國民老公”王思聰、到喜獲資本青睞的Papi醬、再到直播平台的網絡“主播”,他們都可被冠以“網紅”之名。

一項調查發現,76.2%的受訪者認為現在有很多追捧“網紅”的人,絕大部分受訪者對“網紅”的評價都是“搏上位”“騙子”“庸俗”和“沒有節操”等貶義字眼;40.5%的受訪者覺得“網紅”是搞粉絲營銷、賣低劣品的淘寶賣家。縱觀社會亂象,逐步看出“網紅們”傳遞的是一種扭曲的價值觀。

即使如此,“網紅”依然成為眾多年輕人效仿的“榜樣”,年輕人期待“一夜成名”和瞬間擁有大筆財富的驚喜。這導致了眾人以少數人的成功作為範本,每個人都想成為她們的複製品,並在模仿她們的道路上一去不複返。

“網紅經濟”快速發展,存在什麼隱憂?

(1)觀眾人數造假,網絡吸金成騙局。

2015年9月,原WE隊員微笑在鬥魚TV直播時,顯示的觀看人數超過13億人,這樣龐大的數據,意味著全中國人民都在同一時間通過網絡觀看微笑直播。當人們還在驚歎這個數據時,有消息爆出鬥魚TV為每個直播房間的觀眾人數都設置了不同的倍數增值,這無疑是一種詐騙行為。

(2)主播打擦邊球,情色裸露難以監管。

每個直播平台播出的內容不甚相同,部分並不適宜大眾觀看,比如軟色情擦邊球甚至成人影片,雖然直播平台大多數時候會及時處理,但依然造成了不良影響。何況,平台無法把控主播的素質,有些人員經常發出不當言論,對觀眾造成錯誤引導。

(3)平台之間惡意競爭,導致市場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