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傳統明星隻能靠電視媒體包裝成名;如今的網紅卻是互聯網運營的產物。與傳統媒體“中心化”的造星方式存在很大差異,網紅的製造不需要等待星探發現,也不需要專業公司的包裝,通過一係列社交達人平台,每個人都有機會收獲粉絲,成為網紅。這種去“中心化”的方式使得互聯網網紅群體大幅超過明星群體。

資料顯示,美拍上超過百萬粉絲的網紅已達數十人,微博和微信的大V更是一個龐大的數字。有些明星一夜之間從默默無聞成為眾所周知的網紅,草根到明星的蛻變,是互聯網時代給予平民最大的實惠,它為任何一個普通人創造了無數種成功的方式。

現在已是網紅即明星、明星即網紅的新娛樂時代。明星數量正在爆發式增長,粉絲被瓜分到一個個部落。這生動反映了長尾理論:“我們的經濟和文化正在從為數較少的主流產品和市場向數量眾多的狹窄市場轉移。”注意力被稀釋了,四大天王這類家喻戶曉、老少通吃的明星不會再出現了。你有你的明星、我有我的明星,這才是主流。

這不是一個注重平台的時代。過去大家都有去大平台工作的心態,因為平台即形象。而現在大家看中的是個人標簽化,無論在哪個平台,都會有大量粉絲關注你。比如在影視行業,有影響力的總是單個演員,甚至導演,他們在整個鏈條中的定價權更高。這些年卻有大量演員開起了自己獨立的工作室,充分讓自己享受IP變現的價值。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的網紅經濟價值特別大的原因。

這主要是互聯網和社會結構的巨大變化造成的。沒有互聯網的時候,信息的傳遞主要依靠平台和品牌。在每一個細分領域都會有幾個強勢的品牌。而中國人受益於過去20年GDP的高速增長,收入大幅提高,無品牌化消費轉向了有品牌化消費。小到每天菜場買的水果和肉類,大到家裏的家電、穿的衣服等,人們都希望買好牌子的東西。而我們總覺得好牌子的質量會比差牌子的更好,更可靠。但有了互聯網之後,人們對商品的認知過渡到依靠個人IP做商品質量的衡量標準,如果某網紅的穿衣品味被人認可,那很大一部分粉絲會購買他推薦的衣服,從而獲得很高的認同感。當然還有很多KOL(Key Opinion Leader),大家跟隨他的觀點也是基於對其專業能力的信任。

在網絡信息繁雜的今天,網紅無疑幫助粉絲們過濾掉了很多無效信息,所以互聯網的崛起是單個IP崛起很重要的前提。

互聯網+時代,“帝國”開始接手“網紅”,孵化出無數張“錐子臉”。從草根到明星,這個時代是好是壞,讓我們來逐一揭曉。

(1)2002年那個紅極BBS時代的“芙蓉姐姐”,便是普通人在陳墨這個網絡推手下成為網紅的經典案例。“芙蓉姐姐”走紅三個月後帶來的流量變化,則推動了天涯獲得500萬美元的高額投資。

(2)而後出現了一個叫作“轟你來”烤白薯的網紅,打著賣烤白薯給“好看的人”的旗號,這是“轟叔”想“引流”粉絲進行消費的一個項目。“我當時想創業,烤白薯成本又低。”“轟叔”說,“我是想往減脂、塑身方向走,烤白薯很逗樂嘛,是一個‘梗’,投資人會覺得很有意思,便會拿出錢來做。”據“轟叔”說投資者是一個朋友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