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完了是舜,舜是山東人。舜的出身苦大仇深,他的家中“父頑,母囂,弟傲”,沒一個好東西。他爹在媳婦和小兒子的攛掇下,總想殺害舜,但是舜善於相處,對待父母很孝順。因為品行好,舜就被堯選中當了女婿。乃至最後堯把位子禪讓給了舜。舜據說就定都在山西西南部的永濟縣的蒲州鎮(當時叫蒲阪),也在山西西南部的運城盆地裏。
舜為政比較狠,他流放了作亂的三苗、淫辟的共工和治水無功的鯀。
大禹也拖著關節炎的跛腿(道士跳大神所模仿的禹步)來湊熱鬧了,他治理泛濫的大水,很有功績,舜就把位子傳給了禹。大禹於是建立了夏朝,都城似乎在河南,但是夏文化的核心地區,卻是河南北部和山西南部一帶。在山西西南部,後來還有個夏墟和夏縣。
想不到,騎毛驢住窯洞的山西晉南人,參加革命的資格和輩分很老啊。
夏王朝以後,山西的地氣稍微差點勁了,長毛象和森林也減少得厲害,可是左邊秦地(陝西)的長毛象和森林還多,於是,接下來的商、周王朝,挪到了河南或陝西。但晉南地區仍然是商和周的重要之地,屬於“王畿千裏”的範圍。
商朝咱不說了,開始說咱最熟的大周朝吧。周朝原祖,種地英雄後稷,被舜授予了一塊封地叫有邰。有邰的位置,就在汾水快人黃河的運城盆地內的聞喜縣一帶。這裏,在聞喜縣北郊,還有一個稷山,山上有稷祠,山下有稷亭,這些當然不是後稷修的,而是後人認為後稷是在這裏,就修了趕熱鬧的。
後稷播種百穀,也播種他自己的後代,他的後代離開聞喜一帶,向西渡過黃河(秦晉大峽穀中的黃河),去到陝西的岐山下居住。
傳了數代,終於到了周文王。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從陝西出發,跑到河南北部的朝歌,滅掉了紂王,開創了大周朝,時間是公元前11世紀。
周朝依舊以陝西豐鎬為都城,在周武王死後,小孩周成王即位。周武王還有個最小的兒子,叫叔虞,算是周成王的弟弟。他就被封到了山西的西南角,具體位置說不清,名字是叫夏墟,應該是夏朝一個頗大的城邑留下的舊墟,是在運城盆地內,黃河大拐彎以內。因為這裏是汾水下遊,要入黃河之處,並且旁邊還有個晉水,於是他這國,就叫晉國了。(後來因為晉國一分為趙、魏、韓三國,山西所以又叫三晉。)
叔虞在西周初年被封到晉國主持工作,發現這裏戎、狄不少(這個問題一直到一千五百年後的晉朝五胡亂華,還沒有解決),於是叔虞就“啟以夏政,疆以戎索”,就是國內的政事按夏朝的文明搞,但土地按戎狄的習俗管理,總之是多民族共存的模式,融合不同文化。叔虞還喜歡打獵,在這裏抓到了一隻大犀牛。可見汾河流域草木茂盛,怪獸出沒。
這樣過了兩百多年,晉國國君從叔虞一直傳下去,到了西周末期,周朝就出事了,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在驪山腳下,陝西地區被犬戎折騰得雞飛狗跳,右邊山西省的晉國人看不下去了,晉文侯就和河南中部鄭武公一起,帶著兵到陝西鎬京去收拾後事。倆人護送周平王離開千瘡百孔的陝西,來到河南洛陽接茬過好日子。周平王很高興,命鄭武公當朝廷卿士的同時,也賜給晉文侯彤弓、彤矢、盧弓、盧矢,讓他跟鄭國一起,左右夾輔王室。
晉國確實像當初分封所期望的那樣,“封建親戚,以屏藩周”,幫了宗主國周的大忙。
晉文侯有個弟弟叫成師。晉文侯高高興興地死了以後,兒子晉昭侯即位。晉昭侯就把叔叔成師封到了曲沃(今山西聞喜縣,聞喜是漢武帝起的名字,聞喜在黃河大拐彎內,即運城盆地內,也是據說後稷待過的地方),並且管成師叫“曲沃桓叔”。曲沃北邊一百裏是晉國的都城翼城(今翼縣),曲沃更大。於是當叔叔的又產生了明成祖朱棣似的野心,想搶侄子晉昭侯的君位了。
經過三代努力,耗時六十七年,死掉很多墊腳石和絆腳石,曲沃幫的“叔叔”的孫子終於滅掉翼城幫的晉君,奪取了晉國大權,他自號為君,大號晉武公。兩年後晉武公就死去了,公元前678年,他的兒子、我們颯爽英姿的晉獻公(重耳的爹)即位了。晉國的勃興,開始於晉獻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