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說:“找回家的路啊!”

齊桓公說:“那——還能找著嗎?我的小蜜,防曬霜都用光了。”

管仲也害怕了,說:“我聽說老馬的智力高,咱就解開幾匹拉車的老馬,讓它們領著部隊,往回找路吧。”

齊桓公大喜,哄著隨軍家屬,跟著隊伍前麵幾匹光著身子的老馬,慢慢地把這一群人困馬乏的軍隊,從死亡線拉回來了。

這就是“老馬識途”的成語,但我懷疑老馬那兩隻大眼珠子,真有穿透風沙的感應力嗎?蜜蜂、候鳥可以借助地磁或者太陽磁場在惡劣天氣裏導航,因為它們腦子裏有某些特殊的東西,但老馬腦子裏可沒有什麼天線。大約老馬對走過的沿途地貌有特殊的識認方法吧,所以借老馬摸著石頭返回了故鄉。

這次齊國遠征軍從山戎地區往回走時,把所征服的遷安、遷西、盧龍五百裏山戎土地,都贈給了燕莊公。(齊國也沒法把這片遠離齊國的土地據為己有。)千恩萬謝的燕莊公把齊國兵車送到燕境上,戀戀不舍,像一個可憐巴巴的縣委書記,把下鄉的省城特派員送出很遠很遠。大約他不想回到北方孤孤單單的蛋丸薊城,那裏日子太寂寥,跟中原諸侯都相隔遙遠,連找個打架的都沒有。於是燕莊公就在寒風裏凍紅了鼻子,一程又一程地送戰友。

齊桓公說:“燕君哥哥,按照古製,兩國諸侯相送,送到邊境就可以了,再遠送,顯得屈尊了。現在您都送到齊國境內了,於禮不合啊,我們就此分別吧,並且剛才走過的五十裏土地,全都割送給你,就算是你送我至境吧。”

燕莊公連忙搖手,齊桓公為了在小蜜跟前裝大款,堅持要割,莊公隻好收下,把這塊地方叫作燕留,以紀齊德。

至此,齊桓公北征救燕,贈送土地給燕國,這種高風亮節使他更得誌於諸侯,不愧為給華夏謀福利的霸主,孔子後來讚歎說:“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要是沒有管仲,我們就得淪為戎狄的殖民地,把梳起來的發髻像印第安人那樣披散開,穿左邊開氣的衣裳了(當時夷狄的衣服左邊開氣,即前襟繞在左腋下係扣子,而華夏是右邊開氣,這更方便右手和左手配合解開紐結)。

齊桓公又會見了魯莊公,分了許多戰利品(山戎俘虜)給魯國。此次出征,魯國輸送了好多粟當軍糧(小米帶殼的時候叫粟,也就是穀子,防蟲防潮,貯存幾十年不變質),所以齊國軍功章裏要有他的一半。受了齊桓公饋贈的魯國卻不領情,《春秋》上說這是非禮,諸侯之間不應該互相獻捷,從四夷捉來的俘虜應該獻給天子。

但是魯莊公卻很領情,他還派出建築工程隊,到管仲的封邑“小穀”去,給該邑修了個城牆。又驚又喜的管仲說:這怎麼行!應該批評啊,下不為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