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魯都過招了,就還差鄭、衛沒有十分服氣。鄭國雖然不大,但經過鄭莊公的經營,餘威尚在。鄭莊公死後,公子忽、子突為了搶位置,進進出出鬧過好幾回。目前鄭國的最後情況是,前任國君子突(鄭厲公)密謀鴆殺當權大臣祭足,失敗後逃到櫟邑,紅著眼睛等候機會,繼任的公子忽被造反派高渠彌殺死,再繼任的新君遭齊襄公屠宰,子嬰現任國君(皆為鄭莊公之子)。
公元前680年春天,齊桓公的諸侯聯軍和寧戚逼降宋桓公。這時子突待在櫟邑,已經有十七年了,還想著複辟呢。到了這年夏天,他帶兵北上攻打鄭國,半路擊敗鄭大夫傅瑕的軍隊,迫使傅瑕盟誓答應做自己的內應,然後釋放。傅瑕回了國都,殺了現任國君子嬰,接鄭厲公(子突)進城複辟,過第二把當國君的癮。
鄭厲公流浪在外十幾年,受苦太多,思想有點變態,傅瑕接應他入城當國君,他人位沒兩天,反倒咒罵傅瑕背叛舊君,喝令刀斧手上來,把傅瑕腦袋給剁了。
殺了傅瑕以後,鄭厲公又埋怨老幹部原繁以前不肯向幾任舊國君們說好話赦免自己,叫自己回國來。於是下令把原繁也給絞死了。這個原繁忠於舊國君,也給殺了。因此,大家都不知道是該忠好呢,還是不忠好。鄭厲公就好像那隻剛放出瓶子的魔鬼,不論恩人仇人,逮誰咬誰。
冬天,齊桓公在山東鄄城召集宋、衛、鄭三國都來盟會,議題是宋國今年春投降齊國,正式徹底服從於齊。鄭厲公剛回來複辟,見齊國也喊他,於是也來了。
齊桓公、宋桓公、衛惠公(子朔)、鄭厲公在鄄城會盟。此外還有周天子的卿士單伯。這回都是大牌國家了。
到了下一年,公元前679年春天,齊桓公又召集宋桓公、衛惠公、鄭厲公、陳宣公在山東鄄城開會。五個大諸侯相會盟誓,這在曆史上還是第一次。齊桓公由此開始成為了霸主。
散會沒多久,到了秋天,鄭厲公就揮師東攻宋國,因為他出逃前,跟宋國由於送大鼎賄賂的事,結有怨恨。這次齊、宋、衛、鄭、陳剛剛會盟,既是盟友,怎能互相攻擊,這也是目無領導霸主齊桓公啊。
於是次年,齊桓公率齊、宋、衛軍伐鄭,但鄭厲公依舊不服。到了秋天,南方的楚文王也北上擊鄭,緣由是鄭厲公人位後沒有及時通報我楚國,不把我楚國當人。所以我來打你。
受到南方楚國蠻荒之人進攻,鄭厲公才感到有必要向北方諸侯靠攏。於是冬天,派人向齊國請和。齊桓公當即召集魯、宋、陳、衛、鄭、許、滑、滕國九國國君,在幽地會盟,鄭國進入諸侯大家庭。
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東周天子雖然式微,但所轄地區的人財實力,還是大有可觀的,至少相當於一個頭等實力的大諸侯,所以齊桓公這幾次會盟和軍事行動,必須借助天子號召。
齊桓公邀擊中原諸侯,是嫌他們不“尊王”,等看著大家都含著牛血發誓共獎王室(獎就是讚助的意思,發獎)、擁戴周天子,齊桓公就開始“攘夷”了。
當時可以攘的夷合計四種:東夷、西戎、南蠻、北狄(東邪、西毒、南帝、北丐是打這兒來的嗎?),這些在當時看來的少數民族,現在早已融入漢族社會,不複存在了,雖然也許你的額角或者我的下巴,偶爾出現返祖現象,還暗示出一點當時夷狄人的特色。然而當初夷狄正火的時候,“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已經把我們華夏搞得亟亟可危了。在諸侯國邊境之間,夷狄見縫插針,像蟎蟲和虱子,把周朝的諸侯們,騷擾得渾身癢癢。
西周被咬得不行,就東遷四百公裏,從陝西中部挪到河南中部。不料,岐山大本營的西戎也像隨身虱子一樣,向東方浸潤,追在文明的頭上繼續製造頭皮屑。其中一部流竄到河北省的東部山區,叫作山戎,位置是今天的唐山市下屬的遷安、盧龍、灤縣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