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一亂,齊國新任總理管仲腦門一亮。長勺之戰齊國敗績,積負一分;聯宋伐魯,又敗於曲阜,管仲手裏攥著這-1.5分的赤字,沒法向人民交代啊。於是次年,公元前681年春天,管仲建議齊桓公就宋國政變的善後問題,召集諸侯首腦高峰會議,幫著穩定一下宋國國內局麵,也算是一件功德。

其實人家新宋公(宋桓公)已經入位了,國家並不怎麼亂,再開這麼個會也是馬後炮。但是,為了在國際事務中插進手去,齊桓公和管仲在盛產驢皮的山東東阿縣境主持召開了第一次春秋多國會盟。為了表示誠意,他們標新立異,不帶兵車護衛,昂然直到會壇。然而可惜參加者隻有陳、蔡這兩個老麵孔,還有個小國邾,其他大牌國家如鄭、衛、魯都不買賬,根本沒來。

就連宋桓公,這會本來是為他開的,他散會之後,過了沒半年,就宣布背棄此盟,會上發的誓都不算數了。

背盟的原因是因為論資排輩。宋的先人是商朝貴族微子啟,政治知名度很大,商朝被武王克掉以後,遺老遺少們跟著微子啟被集中安置在宋國,宋國相對周朝諸侯自居為客。“客”要受到“主”的尊敬的。宋國對各個諸侯都看不上眼,齊國有什麼了不起,齊僖公的時候我們也互相打過仗。此次東阿會盟,宋桓公覺得理應自己做盟主,而且陳、蔡兩國一直都是追隨我們宋的。而齊國卻不謙讓,大模大樣執了牛耳,所以宋桓公冷笑三聲,回國後就宣布盟誓不作數,背盟了。

於是這次會盟,齊、宋、陳、蔡、邾五個孤零零的國君,在台子上人單力薄地喊了一些空口號,獎勵王室啊,扶弱濟危啊,就散夥了。

天下諸侯,大大小小何止幾百,驢皮產地東阿的這次會盟,實在沒造出什麼政治影響來。管仲倔脾氣上來了,鼓勵齊桓公千萬不要虎頭蛇尾,你們衛、魯、鄭三國不是受邀無故缺席嗎,那好,我們就因此討伐你。

齊桓公想了想,說:“咱跟鄭、衛也沒什麼仇啊,要打還是去打南邊的老鄰居兼老冤家魯國吧。”

管仲說:“打魯國,已經敗了兩次了,一旦再有挫折,咱們的威風就再也樹不起來了,不如打遂國,遂國是魯國的附庸,這次開會叫它,它也沒來,就以此為理由伐它。”

於是,到了夏天,齊國南下深入四百裏,滅掉了魯國的附庸小國遂(今山東寧陽縣,是舜的後代的封國)。這一招是打狗給主人看,遂國以南六十裏就是魯國曲阜了,齊軍有了遂國,直接威脅魯國腹心。魯國接到遂國失陷的報告,大臣們有的就想發兵收複,有的則說:齊國以王命號召會盟,咱們沒去,是咱理虧,以不動幹戈為好。

正這時候,齊國發來信使,責問魯國的高峰會議缺席之罪。

魯莊公說:“沒去就沒去,補辦一次不就行了嗎?”

於是魯國知會齊國,兩國政客在柯地(今山東陽穀縣境,嗬嗬,就是武鬆打老虎的地方),又補辦了一次兩國會議。

魯莊公隨行副官曹沫,是個有膽有識類似藺相如的敢死勇士。等魯莊公、齊桓公在主席台落座之後,曹沫刷地亮出匕首或者寶劍(春秋戰國時期的寶劍跟匕首一樣,都很短,方便隱藏在身上。出土的越王勾踐劍,才就半米長。青銅韌性差,鑄長了易斷。因此這時的青銅劍也不適合於砍,而是適於刺)。

曹沫亮出寶劍,搶上身去,一把從後頭摟住齊桓公,用短劍抵住桓公美麗的肚子。

眾人像遭了定身法,舉動失措。

管仲上去作揖,問:“曹大夫這是什麼意思啊?”

曹沫說:“既然兩國會盟,號召扶弱抑強,那齊國乾時之戰,憑空奪去我們汶陽之田,就請今天原樣歸還。否則,天下諸侯怎麼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