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胡服騎射(公元前307年—前295年)(3 / 3)

趙人衝入陣內,縱馬揮劍,白刃拚殺,一路直插中央,把中山兵衝的七零八亂。中山大陣像一塊大草坪,被剪草機隨意突破。中山將官們來不及調度各自所統領的各小隊,就被趙人騎在馬上,憑高視下,瞄準他射擊。並且,騎兵是在移動中、快速地改換著角度地向他射擊的。這家夥抱頭亂躲,好像緋聞被爆光的豔星,招架著記者們哢嚓哢嚓的閃光燈。要麼中箭,要麼顧命不暇,指揮失靈。陣內各小隊間推擠掀湧,完全失去相互配合,聽憑趙國大隊步兵的掩殺。打不過的幹脆丟掉兵器,狼狽逃命。久經沙場的戰馬,對潰逃的中山兵窮追不舍。騎兵的追擊能力,大大增加了戰爭殺傷度。

但是中山人血統生猛(白狄)而又掌握高科技。其中“吾丘鴆”就是個高科技武裝起來的大力士,這家夥“衣鐵甲,操鐵杖”,揮舞著他沉重的鐵杖,所擊無不碎,所衝無不陷,把趙國士兵打得直翻白眼兒。吾丘鴆鬥到暢快的時候,幹脆“以車投車,以人投人”!

這是第一次記錄有人使用鐵武器,乃至鐵甲胄。這說明趙國的冶鐵技術頗有造詣。中山國到邯鄲,這一帶鐵礦豐富,出土了大量戰國鐵鏟、鐵斧、鐵锛、鐵攫等農具,說明鐵器廣泛進入了戰國人民生活。從春秋中後期,鐵在中國就出現了,但主要是塊煉鐵和鑄鐵,前者是沒有完全熔化,因此沒有吸納爐體內的碳,含碳量低,屬於熟鐵,熟鐵韌性好,但太軟,拿它上沙場打仗,跟對方盾牌上一紮,就彎了。還不如掄一把掃帚。針對這種塊煉鐵(熟鐵),必須把它變成鋼才好用,具體就是把它的含碳量加上去,辦法是鍛打(可以理解成敲打),敲打成薄片,一邊敲打一邊回爐加熱,把爐子裏的炭粉敲進去,提高碳度,稱作“滲碳法”,得到所謂“塊煉滲碳鋼”。同樣可惜的是,這個技術到了戰國後期才初步成熟。

中國此時另外一種鐵的形式是鑄鐵。鑄鐵就是鐵礦石在較高溫度下熔化成汁,與爐內碳接觸,溶解了較多的碳,含碳量高,是生鐵。可以用這鐵汁澆鑄成器,所以它叫鑄鐵。但鑄鐵含碳高,是生鐵,雖然堅硬,但是脆,做武器也不合適,使勁一敲就碎,拿著它上戰場,跟拿著砂鍋上去差不多。因此要把鑄鐵(屬生鐵)的含碳量降下去,變成鋼。可采取“炒鋼法”,就是攪拌生鐵汁,使之與空氣接觸,用氧氣氧化掉生鐵汁裏的碳,從而降低其含碳量,成為了鋼。這種攪拌就像炒菜一樣,所以叫“炒鋼法”,但是後來的西漢人才會這個,戰國時人還不會。不過,戰國人會把鑄鐵(生鐵)進行柔化退火處理,這並不是減碳成鋼,這可以改良生鐵的性能,以此做出的鐵武器也還可以,不是太脆了。

所以,這時候的鐵(塊煉鐵和鑄鐵),隻適合做農業和生產生活器具,做武器不行。

正是因為恨鐵尚不能成鋼,所以戰國時代鐵武器不多,出土物中頗少。在截至1998年年底出土的總計6167件戰國鐵器中,鐵的刀劍矛戈戟武器,隻有284件,若縮到中原和河北山東範圍,則隻有111件。在秦兵馬俑發現的4萬件兵器裏,鐵兵器隻有四件。中山國個別使用的鐵杖、鐵甲,也都是鈍器,不是利器。青銅武器的鳴響仍然是戰國大地上最動聽的打擊樂。戰國的鐵製武器在史料上有提及,比如戰國後期的荀子說楚國宛城製作出的鐵矛,刺人“慘如蜂蜇”。但這都是零星特例,因為少,才專門被記錄。而中山國的吾丘鳩此時穿著鐵甲,揮舞鐵杖——是鐵的鈍器,估計是鑄鐵進行柔化處理後的,雖不是鋼,但也不太脆。這算是用鐵武器的另一個少見的例子。

但是吾丘鳩這人戰術不行,他掄著鐵棒子過早暴露了自己的勇武,於是不等衝到趙軍指揮車前,就被趙國軍卒圍住,死纏爛打,終於把他圍毆擊斃。會咬人的狗,應該是先不叫的。吾丘鳩的鐵棒子,也沒有挽救這場戰役的敗運。

趙武靈王南北夾擊中山的這一波進攻,總計奪取中山七個城邑。這些城邑,麵積都很小,邊長一公裏左右。在戰國時代,這樣規模的城邑有兩千多個。

趙武靈王隨即與中山王講和,收兵回國。這一是因為中山國土方圓五百裏,本身力量不弱;二是因為其東有鄰境的齊國支持。齊國是背負東海的泱泱大國,它和中山結為同盟,準確地說,中山是他的小弟,它不能允許別的國際勢力卷走這片地盤。

於是,在接下來的兩年間,趙武靈王迫於齊國威懾,休兵不戰,停攻中山。但是,狼如果把頭伸進了羊圈,就決不會再把身子留在圈外。趙武靈王等待著發起最後“終結”總攻的良機。

戰國時期的格局,猶如當今時代的世界,任何一場戰爭,都不是雙邊的事情。局部兩國交鋒,也將影響到全部諸侯國際的各國勢力對比,所以,牽一發而動全身。你要想在周邊挑起戰火,擴充自身土地財富嗎?先得想想,遠在幾千裏外的其他大國(譬如齊、秦,猶如今天的美、俄)是否能答應。獲得它們的默許乃至支持,是發動周邊戰爭勝利的前提,否則,即使打勝了,也無法維持戰爭成果。

趙武靈王明白這一點,他像一隻老鼠,想出去偷油,但是貓兒就在洞外,於是趙武靈王等著貓兒(齊國)打盹的時候。終於等來了,兩年後,公元前303年,齊國專權分子孟嚐君,以齊國、韓國、魏國三國兵力,遠征南方的楚國去了,給趙武靈王出兵中山留出了空隙。為什麼齊國去打楚國呢?因為幾年前,楚懷王本來答應跟齊宣王聯合,結果受了秦國人誘惑,很快背叛齊國而結好於秦了。秦楚結好,構成對齊的潛在威脅——秦、齊、楚分別是西、東、南三角強國——魯莽的孟嚐君不懂得采取外交手段瓦解秦楚聯合,而是悍然興師去毆打老楚,趙武靈王一看,好哇,大貓出門去找老狗打架了,我也趕緊再溜出洞去偷油吧!於是去偷中山的油瓶——趙國再攻中山。

趙武靈王進入中山,正要呲著牙進攻,這時候,楚懷王派太子入秦為人質,求來秦兵救援,齊、韓、魏聯軍也就無功回國。趙武靈王見狀,趕緊從中山撤兵,沒有戰果。

兩年後,公元前301年,齊宣王病死,兒子齊湣王即位。齊相國孟嚐君再次以齊、韓、魏聯軍攻楚。趙武靈王趕緊又出兵進攻中山。這次作戰很有成果,中山王戰敗,亡命齊國。

趙武靈王樂了,剛要深度進攻,不料齊、韓、魏遠征軍在對峙六個月之後,夜渡沘水河,擒殺了楚國大將唐昧,大殺楚師凱旋了。趙武靈王也放下油瓶,從中山撤兵回來。

下一年,公元前300年,趙武靈王又發兵攻中山。這次得地甚多,一舉奪下中山國西部大片領土,攘地北至燕國。

隨即同年,齊、楚講和。趙國失去了再攻中山的機會。

不管怎麼樣,趙武靈王趁著齊國屢屢去打楚國,自己挖了中山的大塊土地,這就是所謂“昔楚久伐,而中山亡”。不過,此時的中山還沒有亡,還剩一些殘餘地盤。趙武靈王還需要努力。

下一年,公元前299年,秦昭王把楚懷王誆騙到秦國,隨即扣押起來。這時候,秦國見齊國孟嚐君的齊、韓、魏陣營戰敗了楚國,接下來就有攻秦的可能,秦昭王想來想去,覺得隻能跟齊國修好,避免自己落得危險。於是派使者到齊國修好,並且邀請齊相國孟嚐君來秦國當相邦。齊國是什麼態度呢?

這時候的齊國,齊宣王三年前已經死了,兒子齊湣王在位。齊湣王厭惡孟嚐君的專權,從孟嚐君前幾年連續興兵打老楚一無所得上(得的土地因為離齊國遠,都就近給了盟友韓、魏),知道興兵襲遠的無聊,他覺得跟秦國結好後,則韓、魏、秦都跟自己相好,我就可以就近進攻西南鄰的宋國,而列國都不會幹涉。於是齊湣王歡迎秦國的提議。

於是齊秦兩國交好。交好的標誌就是秦昭王邀請孟嚐君入秦為相邦。齊湣王讚同,他巴不得身邊這個權臣早點離開自己。

孟嚐君於是接受秦昭王的聘書,很快備好車馬,開赴秦國當官去了。作為堂堂齊國相國,怎麼能去秦國當相呢?這事現在看來匪夷所思,但戰國時代司空見慣。比如張儀就曾經作為秦國相邦而跑到魏國為相,促使魏國內政外交中堅持結好秦人的路線,工作一段時間後,又回到秦國。孟嚐君也是同樣的目的。這種兩國之間交換高級官員,是聯盟結好的表現,確保邦交和睦。

孟嚐君被喂到了秦國,滿臉堆笑,孝敬給了秦昭王一件“狐白裘”當見麵禮。這條狐白裘是無價之寶,因為它是純白色狐狸皮做的。狐狸並不是白色的,但是每個狐狸的倆胳膊窩(狐腋)下麵,卻有一小塊兒白色毛皮。孟嚐君的這件白狐狸皮,就是截取狐腋的白色毛皮拚製而成,通常需用數百隻狐狸的狐腋才能湊成一件,所以有“集腋成裘”之說。不過,狐腋應該有狐臭,這種皮裘味道好嗎?不管味道如何,由於取材艱難(一隻狐狸隻有兩小塊兒狐腋啊),狐白裘非常貴重,隻有周天子才能穿。而諸侯是穿狐黃裘,卿大夫穿狐青裘,士用羔裘,衛士用虎裘、狼裘,依等級而降值,體現了大周的禮儀製度。至於庶民,隻能穿著犬、羊之裘。不過孟嚐君居然也用狐白裘,周朝的等級製度,早就被隨意出入了。

孟嚐君在秦國工作到第二年,公元前298年,有一個人就變得不爽了。這人就是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這時候還想著進攻中山呢。但是,當時的小國,比如中山,也有自我保全之術,那就是跟在一個大國後麵當小弟,獲得大國的庇護。這就好比台灣實力不如大陸,但是它知道拉美國當靠山。

中山的靠山就是東邊的大齊國。齊國之所以肯庇護中山,不是因為它喜歡中山人,而是它不願意看見趙國吞並中山而壯大。趙國一旦壯大,就會直接威脅東邊的齊國本土安全了。

趙武靈王知道,他要想吞並中山,齊國肯定會幹預,不容他吞中山而自壯。所以,趙武靈王在幾度趁著齊國遠征楚國無暇救助中山的時機進攻中山,獲得不少土地,隨後這兩年來,就收兵斂跡,回避齊國,沒再敢打中山。趙武靈王等待著機會。

聰明的人創造機會。趙武靈王認為,必須促使齊秦之間互相打起來,打起來以後,齊秦兩國疲於對峙戰鬥。於是齊國人無暇救自己的中山小弟,秦國也膠著在戰場上來不及幹預和扼製趙國的擴張,趙武靈王這時候就可以從容地滅中山了。

可是如今齊秦合作,互派高官(孟嚐君入秦為相),齊秦之間不會打架了。趙國吞中山的機會也就沒有了。趙武靈王必須拆散齊秦合作。

於是趙武靈王派出說客,到秦國遊說,讓秦昭王放棄和齊的打算。趙武靈王的說客對秦昭王說:“孟嚐君是齊國人,又是王族親戚,他在貴國當相邦,肯定先替齊國人打算,那麼秦就危險了。不如貴國與我們趙國結好,不必跟齊國人合作。”

秦昭王與齊結好,隻是迫於齊、韓、魏聯合的形勢對自己的威脅,骨子裏並不願意與齊交好(這將使齊國肆無忌憚可以任意在周邊開疆拓土,而齊國因此壯大當然對秦不利)。如果秦轉而與北邊的趙結盟,如果韓魏兩國膽敢進犯秦國,秦可以在趙北麵下擊韓魏,襄助秦國。秦昭王想到這裏,於是不猶豫了,決定與齊斷交,並把孟嚐君的相邦職務免掉,退回齊國去。改以趙國送來的大夫樓緩擔任秦國相邦,以落實秦趙之好。但是把孟嚐君送回齊國去,又怕他帶著滿腦子政府機密回到老家,變成秦國叛徒,所以出於好意,秦昭王就把孟嚐君軟禁起來。

孟嚐君害怕了,想走小蜜路線,派人找秦昭王的“幸姬”,請她幫忙說好話放人。“幸姬”就是受寵幸的姬妾的意思。

秦昭王的“幸姬”答應幫孟嚐君求情免死,但是想要那件白狐皮袍子作為報償。

“我就那麼一件狐白裘,已經送給秦王了,怎麼辦啊?”

他的門客裏邊有一個叫“狗剩”的,舉手說:“主君,我有辦法,我會學狗叫,把它偷出來。”

晚上,他化裝成狗,四條腿爬著,從狗洞鑽進國家倉庫,一路學著狗叫,竊走了白狐裘袍。鹹陽城頂的月亮,一片慘白。

秦昭王的幸姬得了白裘,大喜,穿上去給秦昭王看,若輕雲之蔽月,飄飄若流風之回雪。秦昭王暈菜了,上去就要求歡(就是幸的意思)。幸姬說:

“不嘛,人家要你先答應一件事嘛。”

“什麼事啊,我答應!答應!快點吧!”

“孟嚐君這樣的賢人,要被您誅殺了,天下賢士豈不就裹足不來啦。秦國落後挨打,我們的幸福生活不就屈指可數啦?”

秦昭王覺得,如果孟嚐君的腦袋可以換來君王的一宵浪漫,那就隨他去吧。

於是,第二天孟嚐君接到秦昭王發自床上的一道指令:孟嚐君一行可以離秦,發給封傳。

封傳就是一塊刻有旅行者合法旅行身份的“行駛證”,蓋著大章。孟嚐君卷著行李卷立刻就走,生怕變卦,帶領門客跑了一天一夜,伴著次日接近黎明的星星來到東方兩百公裏處的函穀關。四野一片空漠,天上繁星閃爍,夜風冷冷。幾輛馬車在星光下止住,回望鹹陽,隻剩下一片昏暗的影子。眼前卻突兀的是關門深鎖,關城巍然屹立,有如銅牆鐵壁。

按照秦國“關法”規定,天亮雞叫,才準開關放人。孟嚐君披著軍大衣,跺著腳,焦急萬分。旁邊一個門客舉手:“主君,我有辦法,我會學雞叫,讓他開關。”

然後這個門客就捏著脖子,咯咯答咯咯答地叫開了。旁邊狗剩劈脖子給他一巴掌:“你這是母雞!”

“噢,對!咯咯喔——咯咯喔——咯咯喔——嘍!”

於是,關裏大兵營的公雞全都鬼使神差地打鳴起來,好些山上的野雞也跑過來跟著叫喚起哄。秦兵抱關者,嘟囔著嘴,打著哈欠,罵罵咧咧地起來抱起門栓,楔開個門縫,查驗了“行駛證”,放這一行人出去。

天亮了,反悔了的秦昭王的追兵坐著驛站的快速傳車,也追來了,氣喘籲籲地大喊:“門軍,門軍,孟嚐君來了嗎?攔住了嗎?”

孟嚐君早已出關多時,朝著東方的陽光,絕塵而去。

驚險離奇的逃跑結束後,孟嚐君一行路過趙國邯鄲,趙武靈王的小兒子“平原君”趙勝也是個食客豢養專業戶,門下食客三千,喜歡結交朋友,就收留孟嚐君暫住下。

孟嚐君隨後一天乘車上街溜達,邯鄲人聽說孟嚐君的大名,都跑來圍觀,結果望見孟嚐君,皆掩口而笑:“我們以為孟嚐君魁然丈夫也,天下向慕,今天一看,渺小丈夫也,袖珍丈夫也,哈哈哈哈!”

孟嚐君的門客大怒,打狗還得看主人呢,何況打主人,我們能答應嗎?於是這幫狗腿子擼起袖子,攘臂而下,揪頭發紮眼睛,孟嚐君的門客就跟趙國人在街上打起來了,當場打死好幾百口子。孟嚐君大怒而去。

孟嚐君的門客,素質也夠差的,跟黑社會差不多。其實,他們中間很多人的背景都是列國通緝的亡命之徒。孟嚐君養門客,跟水滸的柴大官人差不多,專門收集殺人避仇、奔命江湖者流。

孟嚐君一路從秦國雞鳴狗盜逃跑回來,再次擔任齊湣王的相國,為了發泄對秦人的怨恨,同年(公元前298年),就發動齊、韓、魏三國大兵,合縱伐秦,圍攻秦國東大門函穀關。

齊國宿將匡章為統帥,把三軍駐紮在函穀關外,全部封死了秦人的出口,一直圍打了三年,終於在公元前296年(同年楚懷王也客死秦國鹹陽),衝破函穀關,聯軍直接威脅鹹陽,迫使秦昭王割去三座城池講和。

但是,三座城池,由於距離齊國本土遙遠,齊人無法接收,都就近給了韓魏。齊國大大消耗了國力而一無所得,而韓魏白撿了便宜(與上次攻楚五年,其奪得的中原南部楚國領土都就近給了齊的盟友韓、魏一樣)。

更糟糕的是,孟嚐君發齊國大兵與韓魏友軍一起,長期膠著在函穀關一帶,鏖戰三年,士卒疲敝,無暇他顧,趙武靈王趁機再次大發兵進攻中山,終於徹底將中山滅亡,吞滅了中山國。

公元前4世紀和公元前3世紀之交,胡服騎射改革後的趙武靈王,前後合計六伐中山,跨度十年,這十年基本上與孟嚐君攻楚五年、攻秦三年相始終。期間,如果孟嚐君稍稍假以援手,出兵幹預中山戰事,中山可保不亡。

趙武靈王不愧是深謀遠慮之人,他說服秦國與齊斷交,促成齊、秦交兵,使齊國無力幹預趙人的東括中山。而孟嚐君這個看似勇武實則愚蠢的家夥,累年以齊兵攻楚、伐秦,把國家積糧消耗殆盡,士卒疲敝無暇它顧,坐視趙人吞滅他的“小弟”而自我壯大,一點動作使不出來。

孟嚐君選擇的戰爭路線圖是錯誤的——他攻楚、伐秦,但所攻占的中原地盤,尺寸之地也得不到——因為它們遠離齊國本土,無法由齊人接管,而全贈送了韓魏友軍。齊國除了疲憊以外什麼都沒有得到,徒然丟了中山這個油瓶,並且趁這個機會,它的鄰居宋康王也積極出去抓油瓶,吞滅了齊國附近的滕國以及齊國以南的楚國的淮北之地(這兩塊都靠近齊國,本也是齊國的爪下之物)。

孟嚐君興兵伐秦、攻楚,結果卻是虛弱了齊國、捐贈了韓魏、幫助了趙人、肥大了宋國、自殘了楚國同盟,還丟了倆油瓶——中山和滕國,真是一戰而七不討好。

不管怎麼樣,趙武靈王利用齊人孟嚐君盲動的寶貴時機,一舉滅掉了煊赫一時的中山國,盡得河北西半部的大片土地(由此,河北省也得名“燕趙大地”,南半是趙,東北半是燕),而“中山”,這個代表著戎狄最高成就、文明之光閃爍耀眼的國家,從戰國的版圖上被抹去了,隻剩下它的夯土城牆,殘垣斷壑,至今還聳立在河北大地的麥田裏。

趙武靈王如何對待他所俘虜的中山王呢,出於善意,趙武靈王替他選了一個艱苦卓絕的地方去養老——貧困的陝北(榆林地區),那裏用“詩人”的話描述就是“三邊沒有樹石頭少,莊戶人的日子過不了”。當然,“詩人”描述的是現代的陝北,當初還是有一點林子的,不過,因為缺水,隻有一些狄人和三胡在此遊蕩,地貧隻適合遊牧。

中山人對陝北不陌生,他們就是從陝北出來的狄人,在花花世界闖了一圈之後,又被打了回來。終點又回到了起點,被遣送回原籍時才發現。中山王待在陝北小木屋,望著明淨、蔚藍、清新但無利可圖的天空,不知作何感想。外麵的世界很精彩,外麵的世界也無奈啊。

我想,中山王的後半生應該過得很有意義,一心投入到開發民智和扶助當地文教事業上,這也是趙武靈王弄他回來定居的原因——支邊,因為他是一個很有書卷氣的人,適合來此傳播文化。當初,趙武靈王派偵察官去中山刺探,回來後曾這樣描述中山王:“中山王喜歡跟知識分子交朋友,見到讀書人就平等抗禮、稱兄道弟。他經常送溫暖下鄉,坐著帶有華蓋的車子,到窮巷陋房裏拜訪離退休的‘老教授’,問寒問暖。至於那些找不到工作的‘岩穴之士’(就是隱士啦),那就奉為上賓,他簡直就向侍奉爹一樣侍奉他們。”

趙武靈王一聽,大驚:“完啦,這不是賢君嗎?這樣的賢君,我肯定打不過他了。”

“不然。以我之見,中山王喜歡把‘岩穴之士’召到朝堂上奉為顯貴,那麼將士們就沒有激情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