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封與東周天子的式微
東周天子為什麼會式微呢?
按理說,周天子和下邊諸侯的關係,是雞和蛋的關係。周天子分封了這些諸侯,這些諸侯像雞蛋一樣自我發展。但是,諸侯要定期派大夫進京報到,重申自己對大周的尊重態度,畢竟自己是人家生出來的蛋嘛,並且通過納貢獻寶的形式證實這一點。由於各個諸侯地盤都很小,經濟都緊張,所以大周天子跟他們要的“貢獻”也不多,譬如楚國獻上點苞茅就行了,用在周天子祭祀的時候。周天子並不向他們征收賦稅和糧食。到了打仗的時候,諸侯還要盡一樣義務,就是派出自己的軍隊,追隨王軍出征。
那麼,諸侯從周天子這裏得到什麼好處呢?好處就是周天子不會聯絡其他諸侯一起來打他。意思是說,如果他不老實,譬如周天子叫開會他不來,周天子就會帶著一幫諸侯來討伐他,興師問罪,直到他重新承認大周天子的領導地位以後才罷手。有時天子不會親自來打,而是指定一些大一點的諸侯帶著聯軍來打他。這樣的大一點的諸侯,就是所謂的“伯”了,也就是後來的“霸”。
另外,如果諸侯內部出現篡權了,周天子會發兵來幹預,把弑君犯殺掉。有哪個諸侯不講理了,欺負鄰居了,周天子會過來主持公理,避免你受欺負。如果某個邊地諸侯遭受異族入侵,大周天子也會帶著諸侯聯軍,過來幫你驅逐韃虜。總之,大周天子擔任的角色,像個國際警察。諸侯們從周天子那裏得到的好處就是安全和秩序。從這種角度上看,周天子擔任的角色和後代的皇帝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皇帝是真實地掌有全國每一寸土地。
周天子自己有兩塊直控的地方,一塊是陝西關中,一塊是河南洛陽地區。此外的其他土地,就都分封給各地的諸侯了,總計據說有一千來個。所以,周隻是相當於一個頭等的大諸侯而已。但因為他相對最大,所以各諸侯國都聽他的,奉之為“共主”。
倒黴的是周平王遇上犬戎禍亂,丟了陝西的大片土地,隻好東遷來到洛陽(就像有兩套房子的人,火燒了一套,去住另一套)。但洛陽這套房子麵積小,周天子住進去全得從新張羅,糧食產量少了,所以腎虛了。
按照政策,各國諸侯要進貢“土特產”給天子,但不進貢糧食,糧食必須靠老周自己解決。這一點對老周的興衰也至為關鍵。周天子從前在陝西關中的時候,立足於周人開發了一千多年的大本營,地肥糧多,四周險塞,什麼都好辦。現在洛陽就沒有那麼好了,洛陽的底子相對薄很多。周平王傻眼了。
周王室經濟日絀。周天子不得不轉向諸侯“告饑”“求金”,分封關係麵臨全麵崩潰的危機。用古話講,就叫作周天子“式微”了。
二、陽樊和原城
晉文公重耳幫助周襄王把周的弟弟王子帶殺死,勤王有功,周襄王就把八個城邑給了重耳,但是重耳去接收其中的陽樊和原城時,卻遭到了抵抗,這就體現了分封製的問題。
所謂分封,有大分封,還有小分封。周天子把土地封給諸侯,這是大分封;諸侯國君會直接擁有若幹城邑,而把另外許多城邑分給自己的兒子或功臣,這就成了卿大夫,其中卿得到的封邑較多,大夫也有封邑,所謂某邑大夫。現在我們的上千個縣,當時是上千個城邑,被卿大夫階層的人世襲擁有,比如溫大夫、原大夫、韓大夫、阿大夫、高唐大夫等等,分別世代擁有溫邑、原邑等等。
現在說說原邑。周天子下麵有一個大夫“原伯貫”,是“原大夫”,也就是說,他的家族世代管理和擁有著原邑。這並不奇怪,就像晉文公下麵的大夫擁有自己的封邑,周天子下麵的大夫也會如此。這時候重耳要來接收他的原邑了,於是矛盾就產生了。如果換了郡縣製,新的縣長來接管,又是天子命令的,舊的縣長也就乖乖地走了。但原大夫“原伯貫”的家族世代擁有著原邑,他的權力可不是縣長所能比的,自然就不會跟重耳那麼痛快地交接了。所以重耳要和他發生戰鬥,最後重耳武力拿下了原邑,也就可以理解了。
隨後重耳把這個原邑給了趙衰,讓趙衰做了新的原大夫。原伯貫則被遷到山西一個小地方去蹲著。
陽樊的情況也是如此,這個城邑為一個姓樊的大夫所擁有,也是周天子封給他的,他是周天子的臣子。他自然也不想把自家城邑拱手交給重耳,於是打算帶著原人遷走,被重耳軍兵圍住,城裏的倉葛站在城頭上發表了一通意見,使重耳折服,方才放出了陽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