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結局——或者說遠遠沒有結局(2 / 2)

在國君和卿大夫之間,忠誠侍奉自己的國君,維護國家利益而不是僅僅以私家利益為上,也是主流。與春秋後期的卿族“政出私門”,誤國肥家,也很不同。在卿大夫看來,因為國家都還不甚強大,外麵的威脅勢力眾多,國家興亡和本家族興亡,是捆綁在一起的。所以,竭忠事君的為多。

但是到了戰國乃至秦漢唐宋明清,道德意識就沒有春秋時代如此高漲了。因為戰國到秦漢等,就沒有封邑和分封了,是較強的君主專製和皇權專製,卿大夫世襲的這種貴族政治集團也隨著分封和封邑的取締,一並消失了。在君主和皇帝下麵的,都是打工仔,官員和官員之間,沒有必要像卿族與卿族之間追求長期和諧,官員對於皇帝和國家,也沒有共同的長期利益捆綁,總之,都是務眼前私利,於是阿諛奉承、暴虐於民、狡詐權術,貌忠實偽全出來了。雖然他們也看春秋貴族時代留下來的四書五經(《尚書》《詩經》等),但他們再不真的如此時春秋卿大夫引用《詩經》中的道德箴言,來鞭策自己和勸諫國君了。而不過是拿那個東西當作假仁假義的幌子罷了。

可以說,中國的兩種古人,春秋時代的卿大夫這種古人(庶民沒法說,因為這時期他們都沒冒出來),和君主較強的戰國以及秦漢等皇權專製時代的官僚這種古人(也含同期是庶民,因為這些官僚都是從庶民中來的,官、民是個上下流動的階層),就簡直不是同一種古人。

我們今人,又是哪種古人的後代呢?

世卿世襲製度,封邑的長期百年私有,私家傳遞,以現今的角度來看,似乎不如國君與士人、庶民們公有天下,誰都可以到某個城邑(縣)當幾年官(而春秋時則該邑不是卿大夫家的私家封邑就是國君直屬的公室的城邑),更像是文明、進步的社會架構。但是,這種世卿大夫的社會架構和組織模式,卻孕育了中華文明的一切道德原則,並且在其繁盛時代,被他們自己高度遵從,發生出很多令今人敬佩、感歎的事跡。春秋前中期這五霸時代的價值,全在於其道德。而所謂五霸,其實主要是齊桓、晉文這兩霸,也是各種仁義忠信的道德楷模。霸這個字,是美詞。它在當時其實叫“伯”。至於這個字眼變得不那麼可愛,是近代的事情而已。

春秋令人感歎,霸主和卿大夫令人敬佩,不在其力,更在其德,與後代之人迥異,而這,根本又是社會架構的不同使然。人性由社會架構塑造,不是基因或者一般教化所及。專製帶來惡根性,而分封時代的弱專製體係,卻維護了對道德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