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晉獻公親自統軍出征,聲勢浩大,誌在必得。晉軍來到虞國邊境,停下,看見上麵掛了個白牌兒說“外單位車輛禁止穿行”。荀息過去,拿出虞公的手諭,守境的趕緊搬開鹿砦,放人馬通過,歡迎外單位領導蒞臨指導。
晉軍一邊走,獻公一邊催,快點啊,早去早回啊,早找到寡人的馬的人,賞一百斤小米啊。晉軍一路小跑,像劈竹子一樣兵臨虢國城下(河南西北角的陝縣),把虢城像餃子似的團團圍困。城裏的虢國軍民像被衣服綁住的精神病犯人,左突右衝就是拔不出胳膊來。包圍四個月後,裏克帶著精銳晉兵先登破城,衝了進去,然後開始在城裏切菜。虢公帶了家屬,倉皇逃向京師洛陽投奔周天子。曾經是周王朝卿士的赫赫虢國,就這麼gonewiththewind(破滅)了。
晉軍凱旋回師,又來到虞國國境,守境的說:“呦,歡迎外單位領導再次蒞臨。”晉軍一蒞臨進去,就再不走了,借口行軍疲勞,屯紮在虞都城外休整。虞公不知是計策,還時常派人勞軍。等虞公出城打獵,晉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虞公的警衛部隊分割包吃。(晉國人打仗,沒一處不使奸計的。)遭受突襲的虞公及其殘部被壓縮進虞城,晉軍從外麵抱著茅草燒門,裏克、荀息並肩破門而人,把虞公抓籠子裏去了。
荀息衝進後宮,抓住東奔西跑的宮女,把寶馬和寶玉尋了出來,趕緊找晉獻公報告:“報告,馬在這,璧也在這,在下完璧歸晉,什麼都沒有變啊,您看。”
晉獻公一會兒哭一會兒樂,抱著馬脖子說:“沒變就好,這回咱爺倆說啥也不分開了。哎呀,怎麼沒變,誰說沒變,這馬屁股上還怎麼鬧了這長一大條劃痕啊!”
荀息說:“找馬屁股美容師,重新噴噴漆,跟新的一樣。”
騎著屈地所產寶馬的晉獻公,實現了他預期的滅國計劃。戰法雲:“必勝之兵必隱”,用假象掩蓋自己的作戰動機,然後各個擊破,山西人深諳兵不厭詐之道啊。
虞國的失敗都賴領導巨貪,利令智昏、拒納諫言,終於引狼入室。周代澆鑄的青銅鼎上最流行的花紋是饕餮紋,就是那個饕餮之徒,非常能吃,但是它有頭卻沒有身子,吃的東西咽下去卻是一場空。這個鼎上的饕餮,就是教人不要貪婪的,但虞公列鼎吃飯時,沒有認真地看圖學道理。
其實晉國借道他國去遠攻別國是危險的,虞公的破解之道應該是這樣:假在晉軍滅掉虢國後,斷晉軍的歸路,把圍攻虢城四個月的疲憊的晉軍戰敗,從而將虢國被占領地收歸己有,而晉國離這裏遠。
值此齊楚爭霸、召陵取盟之次年的時候,晉獻公統一了汾河下遊入黃河的流域,向中原人民獻禮。晉國滅虞、虢意義重大——此時周天子在洛陽,他在陝西還殘存了一些周民和土地,但與洛陽之間被虞國虢國隔著,晉獻公滅虞虢之後,陝西周民和部分周土隻能聽憑諸侯分割,周室徹底淪落為二流小國,而晉國卻把領土擴大了幾乎一倍,成為準一級大國。晉國國土跨到黃河南北兩岸,粘連山西河南交境,成為據有崤山天險的強國。
在春秋時代的三百年間,晉總計滅掉同姓、異姓二十餘國(後期以滅戎狄國為主),成為能與楚國相匹的最大華夏國家。晉國疆域最大時,一度占有山西省全省,河北大部、河南中西部、陝西東部,以及內蒙古南部。盛矣哉,大晉![注釋2]
三
晉獻公晚年得了帕金森綜合征,在他當政二十年的頭上,吃飯就開始經常掉渣,腦子經常忘事,在絲帛上簽字經常提筆想不起名,發展到嚴重的時候,別人不吹哨他就尿不出尿來了。大家估計晉獻公也吃不了五年糧食了,鑒於這種情況,後嗣之爭就熾熱起來了。
晉國既定的世子是申生,此外的幾個公子分別是重耳、夷吾、奚齊、卓子(最後一個像日本女孩),除了申生,這些公子的媽媽都是樓蘭新娘(戎狄美女)。
山西這個地方一半是戎狄,所謂“晉居深山,戎狄之與鄰”。特別是山西中部的太原乃至北部大同,當時都屬於中原文化圈的邊緣地帶,北方強盛的遊牧民族常常在這裏放箭、放羊,或者給中原人放血。最初叔虞分封到這裏建立晉國時,采取放縱的民族政策,“啟以夏政,疆以戎索”,即以這裏原本夏墟的夏文化和政體治國,而按照戎狄習俗分配牧地。而魯、衛就漢化得很徹底(“啟以商政,疆以周索”,結合舊地的商朝模式,並按周法分配耕地),齊國介於其間,保留了很多夷俗(比如性解放)。
戎人狄人和晉國基本上是兄弟關係,晉國公子經常娶來戎妞當老婆,山西各地的民族矛盾都不大。秦漢時代,開始跟匈奴打仗,劉邦在平城(山西大同)被匈奴三十萬精騎圍困達七日。到了八百年後的晉朝,情形更糟起來,五胡開始亂華,山西一半是高鼻子紫眼睛的番邦人,著實把中國禍害個夠,所謂“蒼生未蘇息,胡馬半乾坤”了。
春秋時期的山西戎狄與華夏族,還在互相友好通婚。晉公子重耳和夷吾的娘都是狄女,狐姓,重耳的媽叫大狐,夷吾的媽叫小狐。後來晉獻公覺得家裏狐狸還不夠多,就發兵去搶驪戎,搶來驪君的倆閨女,大閨女叫驪姬,生下奚齊,驪姬的妹妹生下卓子。
驪姬需要著重說一下,她的出身,類似周幽王從四川北部搶來的褒姒,後者烽火戲完諸侯,就把老公給克死在驪山腳下。晉獻公的驪姬也不是善主。估計晉獻公這個年紀,也需要借虐待女人來取得快感,隻有驪姬把它當作愉快的遊戲,愈是挨打,愈是笑得嬌豔迷人,再加上花樣百出的床上功夫,使晉獻公獲得了別人所不能給予的滿足。由於她出眾的媚術和精到的房中術,驪姬鶴立於諸狐群,晉獻公非常受用,就想在眾媳婦之中提拔驪姬做夫人,並且請神漢來占卜。神漢裝了半天神弄了半天鬼,又數了半天蓍草,結論是吉,然後鑽燒了一隻烏龜殼,一看,卻變成大凶。神漢說:“一般出現兩個矛盾結論,俺們神漢都是采用烏龜的意見,因為烏龜殼占卜,曆史更悠久,所以,應該是大凶。”
晉獻公說:“不行,我看是大吉,耆草的意見很正確嘛。”
天姿國色的驪姬被提拔成為夫人,然後她就覺得世子申生假裝正經,非常討厭。有一天,驪姬把一罐子蜂蜜塗在頭發上,然後讓申生陪著她到花園裏散步。如果是現在,你頭上塗了蜜到外麵走,最多能多落些塵土,但古時候的生物物種多種多樣,打外麵一走,驪姬立刻被小蜜蜂發現了,小蜜蜂跳起8字舞,很快一大群蜜蜂像狗仔隊似的追著驪姬的腦袋後麵跑。驪姬很害怕,請申生幫她趕蜜蜂,申生覺得驪姨娘的形狀也挺狼狽,被一群編成梯形作戰隊列的蜜蜂在天上追。於是申生就掄起袖子使勁給她趕,驪姬抱著腦袋跑,世子在後麵追。正好,給老晉獻公看見了,老晉獻公一看,好比董卓看見了呂布戲貂蟬,氣得也差點拿大戟去穿世子。
不過這個故事卻是假的,是馮夢龍老爺子在《東周列國誌》裏瞎編的,事實哪會有這麼戲劇化,而且仰著頭往天上轟蜜蜂,跟往驪姨娘身上撲,怎麼也看得出是不一樣的。《左傳》和《史記》等任何史料上都沒有這種記載。
實際上,申生之死,不是簡單的婦人的毒舌頭作梗。晉獻公怎麼說也是個開疆拓土的雄才之主,能被一個婦人蠱惑得死活非把自己仨兒子(申生、重耳、夷吾)都殺了嗎?要說問題,還是出在世子申生自己所處的“勢”上麵。
申生的身世,母親是東方齊國公女,名門閨秀,DNA是很優良的,叫作齊薑(也是騷女文薑的姐妹吧)。齊薑本來是嫁給了晉獻公的老爹,但晉老爹吃了很多海狗腎,仍然不能讓齊薑小姐歡娛,齊薑就跟晉獻公自由戀愛了。等晉老爹一死,獻公覺得用過的東西不能浪費,就把爹的媳婦齊薑納為自己的姨太太,不久生下賢達淑惠的世子申生。(正媳婦不生育,庶出的孩子裏頭,申生是排頭兵,當了世子)。申生還有個親妹妹,嫁給了很不俗的陝西小夥——不是別人,秦穆公是也。(晉國、秦國之間互相嫁閨女,秦晉之好嘛。其實是想拿閨女去統一對方,互相持對方的股份。)
申生,和鄭國的世子公子忽或者秦太子扶蘇一樣,少年勇武,戰功卓著,長期帶兵在外,鞍馬勞頓,被國人敬重,唯一缺點就是跟老爹不熟。
一般來說,太子(世子)帶兵在外,很容易招老爹嫉妒,就像丈夫和妻子同在一個公司一個部門工作,或者打小長大的好朋友一塊辦公司,很容易傷和氣。太子在外帶兵,需要調度軍隊,就必須有相當自主獨斷權,遇上事情如果派人去都城請示老爹,那就影響自己的軍中權威,如果不請示,那就有點不給老爹麵子。時間久了,矛盾就會積累。而且,兒子比老子能打仗,比老子還有人緣,很容易讓老子感覺自己沒用了,於是非不肯咽這口氣。世子申生帶兵打仗,最早參與消滅三個“軟柿子”,後又獨立討伐東山皋落氏,當時的大夫裏克就不同意,說這不是太子所適合做的事情,太子不應該打仗或參政,應該好好修身養性,靜等老爹百年之後。如果打仗,請示老爹則在軍中無威,不請示就又不孝,所以國君嗣子不可率兵。唐朝的太子李誦,他老師王叔文就勸他不要自作聰明幹預政事。太子應該閉門學習,唯一要做的就是一門心思關心老爹的身體,展現自己俯首帖耳的孝道,使老爹倍受感動,樂意把皇位賞給他。
而世子申生靠自己的實力掙君位,反倒事與願違,老晉獻公本來心眼就小,是個摳門兒,自己勤苦打下來的江山,怎麼能給自己的競爭對手。要給還是給驪姬的兒子奚齊。奚齊這時候還是個白癡一樣的孩子,跟小動物一樣,所以沒有人那麼討厭他,寧可給他也比給申生樂意。
於是老晉獻公就和驪姬達成默契,共同抵製世子。工於心計的驪姬清楚了獻公的心思,也就有恃無恐,她對遠在曲沃鎮守的世子申生傳聖旨說:你爸爸獻公昨夜做夢,夢見你死去的媽媽齊薑了。你趕緊祭奠一下你媽媽吧。(鬼欲求食,就會顯夢。)
於是太子在曲沃祭祀。按照周朝規定,祭祀用完的祭肉、祭酒,需要送給老爹晉獻公,去讓老爹也嚐嚐。於是送去了。獻公因這會兒正在郊外田獵,一連玩了六天,祭肉和酒被驪姬放在宮中存著。一禮拜後,獻公扛著野驢犀牛高高興興回來了。驪姬就在肉裏邊放了點耗子藥,又拿鴆鳥尾巴在祭酒裏泡了半天,然後端上來給獻公吃。獻公按禮儀先把祭酒灑在地上祭地,結果一澆下去,土地爺受不了,地麵直起泡,發生劇烈化學反應。獻公覺得很奇怪,也不敢吃肉了,叫人把肉分給狗吃,狗當場吐沫死亡,又分給旁邊的宦官吃。宦官哭著吃了(他也看見狗的下場了),不一會兒,蹬腿兒斃命。好哇!世子要造反啦!要殺我老頭子啦!獻公和驪姬倆人像演戲似的,當著旁邊大臣,驪姬趕緊對下麵的台詞,哭訴說,都是我們娘倆不好。老爺您寵信我們娘倆,引得世子不滿,想要您老人家的命,都是我們害苦了您啊,我看,還是讓我們娘倆自刎以謝世子吧,嗚嗚——
按《左傳》記載,晉獻公立刻殺掉世子申生的老師杜原款,又傳令到世子軍隊駐地,逼迫世子自殺。其實鴆毒屬於生物毒劑,過一宿就會失去活性,毒性就沒了,當時人應該知道,這祭肉和酒都已經送來六天了,其毒怎麼會是申生下的呢?晉獻公能不明白這個嗎?
見到都城派人來叫世子申生自殺,申生的幕僚趕緊跑來議論。有的勸申生說:“世子啊,最好您去找主公辯白一下,主公一定能明辨是非的。”申生說:“我爹沒有驪姨娘,寢食都不踏實,我又不討我爹喜歡,如果我爹再治罪了我驪姨娘,他身邊就沒人了,落得太孤苦了。所以我不想找驪姨娘分辯。”
旁人又說:“那您就逃跑吧,天地之大,都知道您的令名,去哪裏都會有人接納的。”
申生說:“我如果逃走了,是向天下彰示我爹的短處。我不願意讓咱們晉國被人笑話。”
於是,公元前656年,晉國世子申生自縊於曲沃,愁悶地離開了這個無法容身的人間。誰讓他生在君王家呢?在這樣的處境下,他又能怎麼辦呢?
如果世子申生的故事寫到中學課本裏去,語文老師講課文的時候一定要批判申生了,說他有階級局限性,沒膽量跟命運抗爭。其實申生之死,是為了維護大局,避免了晉國剛剛勃興的事業,被內亂所扼殺。我崇敬申生,絲毫不認為他是懦夫。申生的死,維護了父親的統治核心和晉國繼續安定發展。並且他的死,客觀上打擊了驪姬勢力,贏得大臣們普遍同情,為兩個弟弟創下了廣泛的群眾基礎。他的死比泰山還重。
世子在曲沃一死,接下來就是重耳和夷吾了。驪姬又誣告重耳和夷吾也都參與了祭肉撒毒事件,具體就是知情不報。晉獻公非常樂意相信這一無證據指控,立馬派人要殺重耳和夷吾。這兩個公子都不傻,聞風就卷行李跑到各自的封邑。重耳逃到蒲城(在邊境上),夷吾則逃至屈城,在那裏忐忑不安、一夕三驚地等消息。
四
倆公子像喪家犬一樣逃亡以後,城裏驪姬的兒子奚齊順理成章成為世子。奚齊歲數還小,生怕他未來有個好歹。晉獻公就想起大夫荀息來了,荀息自從腦力激蕩,計滅虞虢起,就死心塌地給晉獻公賣命,是個久經考驗的封建士大夫。荀息接受晉獻公臨終托孤,發誓要照顧好奚齊成人。晉獻公說,有你這句話,我就放心了。
說“放心”,還不夠放心。因為朝裏事情不光荀息一個人就能說了算。和荀息並肩假虞滅虢的另一名老帥裏克,就是“世子申生幫”的,必須把他搞定。
晉獻公從前派世子出征,大夫裏克就不讓,說世子帶兵出去,遇事請示老爹就無威,專有軍權不請示則又不孝,所以世子應該守國,不能外出,帶兵是國君和大臣的事。驪姬看出來了,申生黨裏克是想護著世子,跟自己不一條心,於是驪姬就派了一個歌唱演員——優施,前去做裏克的工作。
這時候得說兩句山西的說唱藝術。就像巫風熾熱的楚國人喜歡表演舞蹈一樣,山西人喜歡唱戲。山西出土的戲曲文物占全國的80%左右,元朝的關漢卿一說就是山西解州人(關羽的老鄉),還有“元曲四大家”的白樸成也是山西人,首創《祝英台死嫁梁山伯》的就是他。
我曾經在去五台山的彎道上,聽長途車裏不停地放戲文,有個老漢哼哼呀呀一個字也不懂。據說山西晉劇戲種有五十多種,蒲州梆子、晉北道情、晉中秧歌,還有民間驅儺、賽戲、《斬旱魃》都很有名。山西人愛唱,春秋時代的士大夫討論國事,都愛唱一段《詩經》來表達政見,“聲音之道,與政治通”嘛。
據說,周武王滅商後,周公就創作了“大武”樂,以謳歌和舞蹈的方式讚頌周武王。周公東征東夷後,又創作了“三象”,表彰周公。這些東西和《詩經》的歌曲一樣,都是經常在宮廷優各種場合演奏和表演的,那就需要有宮廷樂師。
接著說,驪姬女士派出了三晉地區最早見諸典籍的宮廷歌唱家——優施,他要去用海妖一樣的歌聲,降伏“世子申生幫”的大夫裏克。
裏克從名字上看,像個外國人,高鼻子,長臉條,襯衫熨得筆直,大高個子。
優進到他家,就說:“Hello,howareyoudoing?Mr。Lick。”
裏克也回答:“Prettywell,anynewsongsformetoday?”
優施:“Yes,pleasestaytunedonthehitFM。”然後優施就利用言談無忌的戲子身份,唱了一段兒,歌詞是:“暇豫之吾吾,不如鳥烏。人皆集於苑,己獨集於枯。”
裏克聽不出弦外之音,但是覺得歌詞別有所指,就問:
“Well,terrific。butwhatdoyoumeanthough?”
優施就放下吉他,坐下來,告訴裏克:“我唱的是您啊,還不如鳥烏聰明,鳥烏都知道選擇茂樹而棲,而你裏克卻棲在枯木上。”
裏克不明白什麼是茂樹什麼枯木。優施回答說:“奚齊的媽媽驪姬貴為夫人,大受老頭子寵愛,這豈不是茂樹。而申生的媽媽早死,申生也最招老爺子煩,這豈不是枯木?”
裏克聽完之後,憂悶良久,覺得自己一頭吊在枯木上拴死,確實不識時務,但是背叛世子申生,又實在不忍。於是他問優施,我采取中立態度,可乎?
優施說:“這您就對嘍!”
優施回去複命,驪姬很高興,不再有顧忌了,就(在晉獻公的默許下)策劃殺世子申生,殺完之後,晉獻公又派出大內高手寺人披到蒲城去追殺二公子重耳。
寺人披是宦官,不過早期的宦官未必百分百都去勢,公公寺人披是山西第一武林高手,比山西後來的大俠蓋叫天什麼的,輩分要高兩千年。寺人披藏在官裏晝夜研習葵花寶典,一雙鷹爪練得比海公公猛厲十倍。
寺人披接到命令,要他不得遲於一宿後趕到蒲城,提重耳的人頭複命,寺人披喋喋連聲怪笑,他還是個急性子,不等一宿,連夜就施展絕世輕功,連躥帶縱,奔蒲城抓過來了。這之前,重耳的死黨——舅舅狐偃也得訊,飛來通知二公子重耳避招。
重耳哆嗦了半天,最後深呼吸兩下,然後說:“我爹爹命令來殺我,當兒子的不能抵抗。”狐偃心說:“您倒是想抗,就憑您的花花公子肉掌,也得行啊。”
重耳說:“我命令,誰敢跟來人交手,死罪。現在我宣布,逃跑!”
正這時候,外麵嗚嗚狂風亂作,兩裏外寺人披把一串尖利刺骨的鬼嘯直送進重耳一黨的耳朵眼裏。重耳喊,媽呀來啦,快上牆。話音剛落,寺人披黑爪直抓重耳天頂,重耳撲通仰麵栽蔥倒在地上,旁邊四個侍衛合八掌齊聲接寺人披一招。重耳喊:不許接招。沒等嘴閉上,劈裏噗嚕八隻人爪子都掉重耳脖子上了。剛要大叫,又有兩個侍衛架起重耳就往後麵撤。狐偃這時候已經爬到牆頭上了,使勁拍牆示意。眾人死命把重耳擠在圈中,往牆頭上托。重耳就聽見圈子外邊,咯吱咯吱無數人脖子被寺人披擰斷的聲音。嚇得都不知道害怕了。重耳一條腿跨在牆上,寺人披突出死人堆的阻擋,一躍而起,單爪逮住重耳的右手袖子,咦地一聲使用“墮”字訣往下墜。重耳身子一歪,電光石火之間,狐偃揮劍砍去,“嘶啦”袖子就斷了。寺人披抓住一截袖子飄然下墜,落地上一看,卻是空的。剛要擰身上牆,就發現有一百個人一齊拖住他的左腳脖子,另外一百人,一齊拖住他的右腳脖子。很多人夠不著他腳,就抱住前麵人的腳,寺人披從來沒被這麼多人給他抱腳,有點享受,試圖往上一蹦,就像掀起一張沉重的漁網似的,人蹦不到三尺就被墜下來。氣得寺人披哇哇大叫,雙掌拍出,像剁餃子餡似的一通猛砍。狐偃乘機背起重耳,翻身躍牆,撒丫子一口氣跑到天亮。
寺人披把重耳的侍衛全部剁成餃子泥之後(估計夠半城人吃半個月的),看重耳沒影子了,大喊晦氣,灰頭土臉地捏著半截空袖子回去複命。
重耳和狐偃在境上一商量,決定逃奔翟國。“翟”通“狄”,翟國是狄人的國度,不過也是重耳的媽媽家,重耳媽媽就是狄人,狐偃則是重耳媽媽的弟弟,是重耳的二舅,倆人歲數差不多。倆人奔到翟國,狄人一看,這小南蠻來啦,歡迎。從此,我們的二流子重耳,開始了他漫長的流亡生涯。(對不起,說二流子沒有貶義,他行二,又是流浪公子,簡稱二流子。)[注釋3]
五
又過了五年,到公元前651年,晉獻公去參加齊桓公的九合諸侯的最後一合——葵丘之盟(蘭考大會),山西的晉獻公因病未能出席這次華山論劍,從半途折回來以後病情越發嚴重。終於,操心刻苦一輩子的晉獻公同誌就在九月美好的秋天,像一塊裏程碑石一樣倒在了晉國的土地上了。死後諡為“獻”,聰明睿智叫作“獻”,可見人們眼裏他並不傻,不至於被狐狸精驪姬蒙蔽,他和世子申生的恩恩怨怨,我們還是不要多做介入和猜測了吧。(山西絳縣至今還有晉獻公的墳,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空可以去看,同時那裏還有晉文公重耳的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