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周雖舊邦(公元前1045年後)(2 / 3)

紂王這時候腎上腺激素明顯激增,秋天就要駐進他的內心。紂王召集左中右三師常備軍(約不過萬餘人),以及命令各國諸侯軍,在山西黎城相會,迎戰周文王軍。到了指定的會戰日期,紂王率領全副武裝的萬餘名王軍,軍威嚴整、士氣高昂,兩旁是相約而來的諸侯軍隊。紂王身旁還有幾名力勝百牛的猛士,他們就是當初F4中秦人先祖伯益的後代——飛廉、惡來父子。史書上說“惡來有力,飛廉善走”,倆人“力角犀兕,勇搏熊犀,父子俱以材力侍奉紂王”,當然也可以把這叫作典型的“助紂為虐”。另外還有費仲先生,據說費仲、惡來,足走千裏,手裂兕虎,都是萬夫不擋之勇士。

惡來在《封神演義》中是個文官,其實不對,惡來應該是站在戰車上,手握三米長的青銅戈。戈的樣子像一把長柄大鐮刀。鐮刀部分,是戈的橫枝。戈可以上下揮舞,劈啄人的腦袋,也可以在兩車交會時橫擎著,拿戈尖啄人胸口。戈頭的刃部(即鐮刀刃部——最初是沒有刃的,大周以後才開始加刃)可以鉤割人的柔弱脖子。所以它是兼有鉤、啄、割功能的兵器。當然,戈還可以撥開擋住車輪的小障礙物。惡來的腰間還應該挎著護身短刀(當時沒有劍),刀把上都是五顏六色的寶石嵌著,晶瑩奪目。

一直未曾經曆大規模會戰的周文王軍,這次終於嚐到了第一滴苦澀的血,紂王及其諸侯聯軍,弓強矢勁,戰法高明,人多勢眾,又是主場作戰,把千裏遠道而來的疲敝的周軍打得狼奔豕突,哭爹喊娘,上了人生寶貴一課,明白了造反不是請客吃飯那麼簡單容易,也不是施施仁義就能一鼓而下的。雙方打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大戰了N個回合,周軍徹底潰散。周人潰散以後,想越過千裏的商朝領土逃回本國,實在不是那麼容易。

在這番的山西黎國(長治地區)商周首次大交鋒的戰役中,有論者認為周文王在戰敗後被商軍俘虜。他拖著俘虜的鏈子,被押解到王畿安陽地區湯陰(嶽飛的老家),關進國家監獄“羑裏”。我想,商人一定對他進行了必要的說服教育,一邊用竹板拍打他,一邊詢問他造反的思想根源。商人可能是這樣說的:

“哈哈哈!造反好不好玩啊?說來聽聽!說啊、說啊、說啊、說啊、說啊、說啊、說啊、說啊、說啊!為什麼老是、老是、老是、老是、老是不說話呢?”注意,在問的時候聲調伴著竹板的打擊節奏起伏頓挫,相互滲透,保持和諧。

不管周文王檢討得怎麼樣,有論者認為,最終周文王被紂王英明地殺掉了,以免遺禍未來。周文王的兒子太子發,在陝西岐山老家聞訊以後,立刻哭著接了老爹的班,就是周武王。在未來的伐商戰役中,周武王還攜帶著老爹的木主(靈牌)在車上,想來是老爹的屍骨未歸,死於非命,借木主以激勵戰士。並且提醒商朝人和諸侯們,我是出師有因的,這有點類似抬屍告狀。並且周武王在戰前向諸侯和戰士們訓話中說反複說自己父親沒有罪:“予克紂,非予武,惟朕文考無罪;紂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無良。”意思是,我若能戰勝紂王,並不因為我武功強大,而是由於我父親文王本來無罪;紂王若戰勝我,並不是我父文王有罪,而是出於我的無能。為什麼總要嚷嚷其父無罪呢,可能是周文王還是被紂王治罪了,不然何必談這個父親有罪無罪喪氣的話題呢?如果周文王是像主流史書寫得那樣,安祥天年自然死亡在老家岐山,他兒子當不至於嚷嚷這話。

周文王戰敗死於“羑裏”監獄,周人子孫覺得沒麵子,遂為之避諱,在周政府編寫的史料即《尚書》中的各篇“周書”裏邊,就闕之不提,隻留下太子發這段含糊其辭的嚷嚷。後來的學者,覺得這樣空著也不好,於是就在後代的史書裏,塑造了周文王得到釋放,回老家才駕崩的情節。

具體辦法是這樣,周文王蹲了七年的監獄,各國諸侯紛紛自我捆了,也要求住進監獄來。紂王於是乎害怕了,一看文王人緣這麼好,趕緊把他放了吧。這個說法來自春秋時代寫的《左傳》,誰信才怪呢。

如果這事是真的,則說明紂王是個蠻講民主和軟心腸的人,至少不是違諫的愣頭青的一意孤行者,總之未必是眾口一詞所描述的壞蛋了。

到了漢朝,一個爵號為淮南王(劉安)的人給出另一個solution,請出周文王的一個屬下叫散宜生的,選出一千條玄豹、黃羆、青豻、白虎的皮子作為禮物送給紂王以贖周文王。紂王見財起意,抱著這些皮子不放,下令釋放周文王這隻猛虎歸山。幾十年之後,司馬遷覺得劉安的這些山貨拿不出手,就把禮單改成了美女和寶馬。於是紂王見色起意,趕緊放了文王,每天騎著美女摟著寶馬(對不起,說反了)。我覺得還是司馬遷一筆改得高明,一下子就把紂王的高大形象給扳倒了,成了貪戀女色的蠢徒。不愧是大手筆,好啊!

到了唐朝,人們還在關心周文王蹲監獄的事,想幫他逃出來。大散文家“韓愈”先生也動了腦筋,他自擬周文王的口氣作了一首《拘幽操》,其中說:“臣罪當誅兮天王聖明。”他想寫這樣的乞活文字給紂王看,希望紂王饒了他,放他出去。這也是個聰明的路子。結果是否有效就不知道了,倒是把後來的魯迅先生給氣得要命,大罵這是“奴才文學”。

不管怎麼樣,周文王到底是被紂王殺了,還是按照“諸侯求情、送禮送山貨、送禮送美女”等幾種方式,僥幸出了獄,哪種結局,隨便您自己挑選。這些事情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披開那些令人心亂如麻難以解讀的典籍文字上覆蓋的灰塵,對紂王的所謂“荒淫無道”要有一個清醒客觀的認知,對周文王的“積善累德、仁名遠播”也要保持審慎態度。

周武王心情悒鬱地開始在陝西岐山主事的時候,輔佐他的是“軍師”薑子牙和四弟周公旦,以及召公、畢公這些族內哥們。薑子牙到周國來的時候年紀已經不小了,七十二歲。那以前他都幹什麼了呢?據《封神演義》說他在三十二歲到七十二歲期間,都在昆侖山“元始天尊”駕下當道士,不過當時還沒有道教,於是七十二歲的時候他明白過來了就隻好放棄當神仙的想法,下山了。薑子牙來到紂王的朝歌,經人介紹與一個六十八歲的老處女相戀並結婚,然後從事無照販賣工作,因為不了解市場行情,第一次販賣笊籬(撈餃子用的)失敗,因為當時還沒有餃子。第二次改賣麵粉,再次失敗,因為當時的麥子是粒食(就是蒸麥粒吃,還不磨成麵,那時還沒有碾麵的石滾子——唉,這許仲琳[注釋1]老先生淨瞎指揮),薑子牙的麵太前衛,老百姓不接受。

接著薑子牙又從事屠宰工作,殺牛。按理說,牛是農夫的好助手,不許殺,但商朝時候牛還不會拉犁,那時候也沒有犁,所以牛不從事耕地。人們養牛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殺了吃肉,和獲取牛骨頭。牛的渾身都是寶,牛骨頭可以做梳子、簪子、針,男女都可以用,牛骨還可以做士兵行軍的銜枚,以及箭頭,牛肩胛骨還可以占卜,寫甲骨文。但是牛奶沒利用上,中國人不喝牛奶,不知道為什麼,大約是想跟胡人區分開吧,北方胡人才喝牛奶馬奶。

牛最後一個用處是牛皮,牛皮堅韌耐磨,可以做馬的皮銜,拉車的皮帶,車上的坐墊,鼓的皮麵,當然牛皮還可以吹——煉銅鼓風的皮囊也用牛皮,牛皮還是甲胄的材料。

牛的所有這些好處,都得把它殺了才能獲取。於是薑子牙就殺牛。薑子牙殺了幾天牛,突然紂王要祭祀求雨,禁止民間殺生(這也說不通,其實正是祭祀才要殺牛),結果生意全沒了。於是薑子牙又盤了一個沒生意的飯館開張,依舊沒生意,有的隻是他老婆日益難看的臉色。薑子牙急了,利用自己的專長幹起了看風水的職業,也從事凶宅捉妖,並且參加了鹿台的總體施工建設,但是凶宅捉妖的時候錯誤地判定妲己女士是妖精,因而被憤怒的紂王把他罷免了。他老婆急了,幹脆也炒了他,主動提出離婚申請。

於是,薑子牙就被老婆炒了,在朝歌實在沒發展,就準備出國。他憑著自己的兩條肉腿,拄著杖,背著行李走了一千多裏,西行去到陝西,一路無比心酸。想著自己被老婆拋棄,薑子牙不禁流下了透明的淚水。淚隨流水急,愁逐野雲低。一路風餐露宿,終於到了西邊的陝西。

薑子牙在陝西的渭水河邊安頓下來,餓了就在渭水河邊釣魚果腹。當時周文王還活著,正有兵犯中原的想法,非常需要人才。周文王經常在渭水河邊散步思考問題,倆眼看的都是世界以外的東西。他看見薑子牙在這裏釣魚,於是過去跟這老頭兒聊聊天,放鬆一下想問題想得發累的大腦。

不料,一番攀談,薑子牙卻是發言吐語,左右逢源,邏輯縝密,聽得周文王直翻白眼,心想這人真是在朝歌城裏見過世麵的啊。於是周文王也開始表達自己的心聲,委婉地說了自己想造反的願望。

薑子牙微微一笑,勸阻周文王道:“根據我長期給人當倒插門女婿的經驗,凡事不能急於求成,以柔才可以克剛。現在,紂王的軍力甚是強大,桀驁的東夷人都不是他的對手。我看你們急躁而動,後果恐怕不美。建議您低調等待,等以後有合適的時機再說。”

但是,周文王拒絕了薑子牙的建議,他對自己的實力過於自信,急不可待地進攻中原。他雖然不能用薑子牙的主意,卻給了他一份工作,派薑子牙返回他所熟悉的朝歌,從事情報收集工作。這件事情被孫武記錄在《孫子兵法》裏,“周之興也,呂牙在商”,是用以說明使用間諜者,必成大功。之所以叫薑子牙為“呂牙”,因為他是山東呂國的老家,是東夷籍貫。於是薑子牙跑到商朝去當臥底,大約沒少幹調撥商人與東夷人之間的關係的事情——他本身也熟悉東夷啊。

可是周文王非常之笨,兵犯中原卻失勢了,被擒以後住進了“羑裏”監獄。據說薑子牙就又夥同散宜生等人,拿著皮子山貨(或者是後人開的另一個禮單——美女寶馬)去營救周文王。接下來的事情如大家所知有兩種走向:現代有學者認為周文王被紂王殺了,古代學者則認為這麼好的文王聖人,按照“仁者無敵”的理論怎麼能這麼死了呢,當然要被紂王釋放回國才好。但是不管哪種結局,周文王的政治生命都算是結束了。這就像放在醫院等死也好,還是拉回家等死,都挨不了幾天了嗬。

不管怎麼樣,按《史記》記載,周文王在給虞芮二國斷案並且同年稱王,隨後六年間連年進攻犬戎、密須、於國、崇國、黎國,到了七年前的時候,就駕崩了。他的兒子太子發即位,自號周武王。

周武王打算興風作浪,第二次進攻中原。八十歲高齡經曆了無數挫折的薑子牙認為不可:“上次的實踐證明,我們是打不過紂王的。現在,我們還要靜觀其變,讓紂王跟東夷‘狗咬狗’再多打上幾次,互相徹底消耗他幾年再說。”

“那我們找點什麼正事幹呢?”

“我們的根據地(陝西)四周都是群山,又有黃河在東邊圍護,隻要我們掃清了這裏的商王朝勢力,就可以割據一方。我們靜等商王朝的機會,一旦紂王被消耗得不行了,我們再動員起兵不遲。”

於是,周人待在陝西中部西安附近滅掉崇國後而新修起來的豐鎬兩城,繼續經營關中地區,韜光養晦,一待就是七八年。而商王中央則覺得周人無能為也,紂王也就調動主力改去進攻山東地區的東夷,因為東夷已經在商王兩三代君主期間連續為禍了,而且東夷諸國的地盤總麵積和實力遠大於周方國。當初,盤庚從山東奄城(曲阜)向西遷都來到安陽,就使得商人對東方的控製力度削弱,所以東夷從紂王的四世祖爺爺武乙的時期就開始叛商發難。紂王覺得周文王已死,兒子年少,周國這些年不會再鬧騰,於是把重點進攻方向調向東方。

周武王即位初期,還有一個插曲故事。一對老哥倆,伯夷和叔齊先生,聽說周方國這裏似乎有道就跑來投奔周國,來了以後,周文王已經死了,隨即就聽說,周武王派自己的四弟周公旦,跑到商朝找到膠鬲,這膠鬲是紂王的臣子。周公旦就和膠鬲盟誓:“加富三等,就官一列。”並且寫下盟書,一人一份。隨即,周武王又派召公到共頭山下找到微子啟(是紂王的庶兄,持不同政見而出走的),同樣盟誓:“你可以世代做諸侯,永遠去桑林享樂,把孟諸封給你。”同樣盟書兩份。總的意思是,周武王在拉攏紂王下麵的人,不惜許諾高官厚祿。伯夷、叔齊就相對而笑了,互相說:“嘻!真是奇怪啊。這不是我們要找的道啊。從前神農氏占有天下的時候,他喜歡正的,就對別人做正的事,不靠著別人的敗壞來成就自我,不靠著別人卑下而成就自己的高大。如今周國覺得商朝不好,就急著要糾正它,於是搞陰謀和賄賂,屯兵而保威,宣揚夢話來說動眾人,靠著殺伐來獲取利益,以這種樣子即便接替了商朝,也是以亂易暴啊。我們不能並在周裏來汙漫自己潔白的身子,不如避開它以保持咱倆的純潔。”

但是他倆也沒處去了,倆人就向北跑到首陽山,活活把自己餓死了。這就是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故事。

戰爭是個敗壞人道德的東西,既然要打仗,就難免無所不用其極,《呂氏春秋》記錄的這個故事,放在一個窮國要進攻富國的背景下,不是不可信的。

周武王背負著上兩代家仇國恨,把根據地從陝西岐山挪到了西安地區新營建的豐、鎬兩城,目的是離中原更近一點。這就像摘桃子的人,先要爬上樹那樣。周武王在接下來的年頭裏積蓄軍力,蓄勢待發。至於這一時期紂王為什麼沒有主動來打周武王,把周人剿滅在繈褓之中,那是紂王被東夷人膠著著的緣故,隻好先顧東夷,畢竟東夷是離王畿很近的心腹之疾。而且東夷還是塊頑疾,它在紂王的祖爺爺武乙時代就曾經進攻商王朝,在紂王的爺爺和父親時代時則開始“為害”。紂王的爺爺文丁曾經三次征伐東夷,而當時周人季曆是效忠於文丁的(但被文丁殺了)。到了紂王的爸爸帝乙時,則把文丁的一個幼女嫁給周人的周文王,求得與周人的矛盾緩解,然後通過三次征才平定了東夷的叛亂。從帝乙的這個決策上看,東夷之禍比西方周國更為嚴重。在紂王時代東夷再次叛亂了,所以紂王需要打東夷。一旦打起來,雙方就難解難分,使得紂王顧不上討伐周武王。在商人的眼中,東夷是個世代為仇的傳統敵人,周人則是可安撫利用和控製的對象,並且東夷的文明遠比周人從季牧師時代才開始像點樣,要久長的多了,東夷各國的實力,也應該遠大於周國。

當然,紂王可以對東夷搞寬容政策,跟東夷人和親什麼的,或者進行戰略防禦,不要發動主力大會戰,以免消耗帝國的元氣。也許紂王是有意要發動東夷戰爭。當商王朝已經存在了六百年,發展的加速度必然下降(各種投資回報的邊際效益都下降),不能通過發展使民眾受益和諸侯得實惠從而擁護紂王中央,紂王又有什麼別的辦法來加強人們對自己的擁護度和自己的權威呢?

那或許可以通過對外打仗,來給百姓和諸侯發發利市(類似海外投資),但紂王對東夷發動的戰爭未必能扭轉什麼,因為戰爭本身是花錢的事,而東夷相對落後的地麵並不能給商帝國貢獻什麼GDP,可謂無利可圖,唯一的積極作用是通過統領諸侯發動這些戰爭從而加強對諸侯的控製,並且通過戰勝而加強紂王的政治權威,而這可能正是紂王的初衷,一如他的前輩們發動對羌方的戰爭不是為了掠奪奴隸等經濟利益而是出於政治目的。如果對於東夷的背叛,紂王都無動於衷,那麼諸侯就會小瞧紂王,從而加快離散的步伐。順流而下去打東夷,也比逆水翻山去攻周國(同樣可以重塑紂王霸權),在軍事上易於取勝。

紂王討伐東夷,有許多甲骨卜辭做了記載。卜辭中還細致記載了紂王進軍東夷的路線,遠跨到淮泗地區,所到之處還進行了田獵,獲得虎豹兕象麋鹿狡兔的收獲,這應當不單是他貪玩,打獵可以彌補當時運輸給養力量的不足,一支成千上萬人的隊伍總得想辦法養活自己。紂王的軍隊還起到了開荒除林,修橋鋪路的作用,建設起了通往東夷的道路。可以想象當時行軍之艱辛仿佛在美國西部叢林探險,這一工作也耗費著商王朝的財力。

東夷方國中的“人方”是紂王的主要征討目標。經過長期戰鬥,東夷隻好投降,算是被平定了。紂王為了防止東夷再叛,將大批商軍留在東夷地區戍守,飛廉是留駐東夷的主要將領。

紂王在十五年之中前後組織了三次針對東夷的大規模進擊,每次都是親自率兵出征,為期都在一年上下,行經路途很遠,可謂傾動全國物力,互相消耗得非常厲害。東夷人與紂王之間發起的曠日持久的三次大會戰,一定來得異常慘烈,隻是由於東夷人最終沒能掌握政權,所以戰爭的細節淹沒於曆史,無聞於後世。

以當時生產力相當低下的境況,長期戰爭足以拖垮一個王朝,何況“商”還不算後代嚴格意義上的王朝,而隻是一個盟主級別的大諸侯而已。後來春秋時代叔向說“紂克東夷而殞其身”,長期的對東夷戰爭,消耗著商王朝的財富,導致商朝自身的虛弱和社會矛盾的激化,最終自己亡國。春秋時代的欒書也說“紂之百克而卒無後”,就是說他對東夷兵力消耗太多,雖然獲得了一百個勝利,最終還是把自己消耗亡了。

紂王雖然在東線對東夷作戰取得勝利,但國力已經枯竭,而且西向防禦的大門長期敞開。周武王立刻抓住時機,撕掉臉上的笑麵虎畫皮,興兵中原,一舉滅之,而且滅得很輕鬆。

我們有理由相信,周軍不過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商王朝的滅亡,四分之三的“功勞”在於那些東夷人的長期撕咬。這就好比大明朝的滅亡,是先被李闖王長年折騰,掏幹了它的軀殼,才輕易亡於關外的滿清了。

紂王亡於周人之後,東夷人氣鼓鼓地說:“明明是我們鬥垮了紂王,卻被西邊的老客先摘了桃子!”於是,東夷人與周人之間,隨後又進行了三年角逐。最終,周人攥緊了中原大桃,建立起中國曆史上的第三個王朝。

讓我們把鏡頭拉回“武王伐紂”的時刻。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第二年,周武王召集追隨自己的若幹諸侯,載著老爸周文王的木主,率領軍隊向東伐紂。但是大軍渡過黃河,進入山西、河南的西部夾角時,周武王卻宣布伐紂時機尚且未到,於是諸軍轟隆隆地又各自撤回了本國。

兩年後,到了公元前1045年,有消息傳來,紂王把自己的親戚王子比幹殺了。比幹據說是紂王的叔叔,對紂王進行了直言強諫,一下子氣著了紂王,幹脆殺了他。比幹都進諫了什麼,紂王為什麼要殺他,史料上都沒有詳細的記載,或者沒有可信的記載。從最不利於紂王的角度去揣測,可能是紂王在勝利之後,變得自以為是,不知道休息已經疲敝的民眾,而是試圖還要加強自己的享樂或者往東夷繼續派兵。當然這都隻是揣測。

受比幹一案影響,商朝的兩個樂師:太師和少師(顯然也是比幹的同一陣營),抱著文化宮的樂器,向西逃奔到了周國避難。史料記載,周武王隨即決定再次伐紂。顯然,這兩個人跑到周國,把紂王勝利後的一些實情告訴了周武王,具體什麼情況呢?不知道,不外乎是紂王雖然把東夷一頓頓暴打,但自己的物資人員消耗也非常大,老百姓在勝利之後普遍厭戰,因為比幹持不同意見,商中央的高層發生了分裂(為此處死了比幹),總之,你們周人不要光聽紂王打敗了東夷多麼威武和不可一世,他現在已經元氣大傷,不堪一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