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種可能,政壇失意、被迫退位的舜帝不甘寂寥,組織策劃宮廷政變,不料計劃泄露,被迫倉皇南下出逃,路途上死於古代非典病毒,或者被大禹派出的武裝追殺人員刺死。
或者,舜帝沒有選擇“政變”這種鋌而走險勝負參半的極端方式,而是離開國都南去,找忠於自己的南方部族,或者不忠於自己但是有一定實力和野心的部族如三苗,集結武力,伺機返攻國都,奪回失去的從前。可惜他的身體頂不住了,一切計劃最終落空,舜帝孤單無助地死於湖南最南端的荒野。
沒有人知道舜的死謎。
舜在瀟水源頭的九嶷山下死去,娥皇和女英哭得傷心欲絕,作為國家的第一、第二夫人,晚年迭遭政治打壓,蒙塵南荒,不盡的憤懣可想而知。倆人瘋瘋癲癲地亂跑,從瀟水北上拐到了湘水,在那裏抒發內心的悲哀,把自己感動得直哭,淚水滴答在青竹上,印出斑斑的痕跡,從此這種竹子叫湘妃竹,也叫斑竹。後來,兩位夫人痛不欲生,跳入波濤滾滾的湘水,化作湘江女神湘君。
舜帝被草草埋葬在瀟水源頭的九嶷山陽坡,煦暖的陽光照著這個曾經在河濱製陶、雷澤打魚,人們追隨他如同河流歸納海洋的長著兩個瞳孔的矮個子帝王。舜帝臨死,在與類似非典的病毒搏鬥的時候,心中最懷念的會是什麼呢?也許他多麼想再次爬上那高高的糧囤,接近藍天,去為爸爸瞽叟裝訂被風兒吹壞的頂子。那時候他是一個健康透明、年輕爽朗的農夫!誰也不知道舜帝在生命最後一刻有沒有後悔自己的從政生涯,他墳墓的確切地點也同樣沒有人知曉,所謂“九疑聯綿皆相似,重瞳孤墳竟何是?”——是大詩人李白經過這裏時的感慨。
大禹沒有參加舜帝的葬禮。唯一專程趕來的是舜的象弟弟。象弟弟從前看不起這個矮個子的哥哥,琢磨著把哥哥填死在水井裏。但是飛黃騰達的哥哥蒞臨帝位以後,寬宏大量,以德報怨,把象弟弟封到了有鼻國(湖南道縣地區)當“諸侯”,享受封國的賦稅,但是擔心他沒有能力治理好封國,就叫國相負責行政,可謂有仁有智。象弟弟良心發現,自我譴責,便從有鼻國趕來,到哥哥的墓前表達哀思。後人在附近的道縣立有“鼻亭”,認可這個弟弟給哥哥的遲來的情義。
舜帝死得不明不白,淒淒慘慘,家破人亡,妻離子散。他的神秘去世,不免引起人們議論紛紛。不過大禹非常善於搞思想丁作,而在生活上得到了一些實惠之後,人民通常也樂於健忘。華夏史上第一樁可疑的帝王死亡案,就這樣在沉默中無疾而終。
中國古代有限的美好時期被分為兩類——大同、小康。“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時代就是大同世界,沒有國家沒有階級,所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養老),壯有所用(工作),幼有所長(撫育),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是人人想多幹活,睡覺不關大門的時代,令人癡癡向往。
舜帝是“五帝”中的道德典範,他的死亡是大同時代結束的標誌。之後的大禹開啟了比大同時代略低級一點的“小康”時代。小康社會的特點是“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人人為自己,互相掐的樣子。並不是所有大禹後的時期都算小康。隻有大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這些知名帝王統治的時代,才算小康社會。可惜中國四千年的曆史,大同、小康的好日子,統共沒有幾百年。而且即便是在大同、小康這樣的好日子裏,也不是沒有眼淚和歎息。
四
大禹開創了中國文字記載中最早的夏朝,時間被按史料記載是公元前1994年,距今四千年前。這是一個虛無之中的朝代,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除了文字記載,還沒有實物可以證實它。
學者們認為,大禹的辦公地點在河南禹縣一帶,有時候也去登封,這裏發現過兩個含糊不清的古代小城堡,有很多古代河流交彙於此,是中原的正中心。四千年過去了,這裏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比如禹縣就有了縣影院、廣播站、文化館、圖書館、體育場,全縣普及了電影放映(這是文明的巨大進步啊),還有人民醫院一所,中醫院、按摩醫院各一所。這些都是大禹從前所享受不到的消遣。大禹生活極端簡樸,掌權之後,似乎不改他的素樸作風,見到耕田的農夫必然致敬,經過村落就跳下牛車步行。[注釋21]但是時間久了,出於尊嚴的需要,他對排場和各種煩瑣的禮儀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注釋22]首先,大禹為刑死的父親鯀修建祖廟,令後代年年加以祭祀,舜當年的裁決就這樣被推翻了過來。
大禹準備奢侈一把,搞它“幾個九”工程,顯示國家的富強和政府的偉大。他把天下劃分為九州,又鑄造九鼎,以象征這九個行政區,作為夏王朝鎮國之寶。[注釋23]
作為吃小米的民族,中國人非常熟悉煮飯的鍋,這個鍋在過去還有三個足,為了在下麵放柴草,那就是鼎,當給神仙祖宗煮小米用的時候,就變成了國家神器,寶鼎上雕飾以精美的龍紋、夔紋、鳥紋、象紋、饕餮紋。大禹讓四方部族進獻青銅,因為這東西非常稀有,稀有到了還沒有的地步,大禹治水時候所使用的都是石器,沒有青銅工具,所以也不知道四方是怎麼按史書上所說給他“進貢”青銅的,除非從兩河流域“進口”。
其實文物也不是很貴,一般周朝的鼎,也就十幾萬塊錢,如果三室一廳不買,就夠換買一個鼎的。如果是假的鼎那就更便宜了。現在我們就教大家,怎麼造假鼎——其實真鼎也是這麼個做法。
首先要弄出模範來,當然這個模範不是投票選舉的。模是一個東西,範是一個東西。先用泥捏出一個鼎的雛形,這就叫作“模”。模要參照現有的陶鼎形狀,加上鼎的耳朵和足,但肚裏是實心的。把模用火烘幹,使它變得硬邦邦的。再拿小鑿子在上邊雕刻出動物花紋,比如長著巨睛、大口、獨牙、犄角和利爪的饕餮紋。
下一步是用好一點的泥製作“範”。一般使用黏土,裏邊還加上穀糠,防止開裂。這個泥麵團反複揉和,最後揉成一張方餅狀,啪的一聲摑在剛才的泥模上。讓“模”和“範”親密接觸,壓貼緊實。幹燥以後,把範切成幾塊摘下來,取火烘烤,再合成原樣,成為堅硬完整的範,範的內壁帶著鼎形的information。
剛才這是外範,下麵做內範。隻要把泥模按照未來鼎的薄厚,刮掉外表一層,就得到實心的內範。把內範放在外範的肚子裏,二者之間形成的空隙,正孕育著青銅鼎的造型。接著,有人把一大鍋熱湯端上來——就是明晃晃的一千度高溫的液態青銅汁,緩緩傾倒進外範與內範的間隙裏(這個事情最好讓手穩一點的人去幹)。於是大鼎一次澆鑄成功,放涼了以後,打磨打磨就行了。
鼎身上還可以鑄造出銘文,記錄一些歌頌功德的話——但大禹這個時代還沒有文字,工匠們可以省一省心。工匠們在鼎身澆鑄得到螭魅魍魎的形象,它們是具有通天地的功用,一些壞蛋精靈也被公示於上,以後人們進入川澤山林,遇上類似活物,知道掉頭逃跑就行。這個鼎也是一本衛生保健的書了。(衛生就是保衛生命的意思。)
重複操作九次,大禹雄渾肅穆的九鼎,就活脫脫地一溜排列在宮殿的台基上了。九鼎神秘、詭奇、高貴,美麗的綠鬆石也可以鑲嵌在鼎身上,比如老虎紋的眼睛就可以用寶石。這九隻集中全國物力和高科技的傳國寶鼎,一直流承傳襲了兩千年,經過若幹朝代的爭奪,經過不同品性的手,沾上不同種族的血,閱盡滄桑變化,直到秦始皇時代才把它們全部弄丟了。
唯一的遺憾是,大禹其實並沒有鑄出這九鼎。從考古上看,迄今也沒有找到夏朝的任何一件鼎,哪怕再小一點的青銅器皿也沒有,實際上那個時候還未進入青銅時代,史料上傳說的“大禹鑄九鼎”並不屬實,最多隻是九隻陶鼎。
大禹準備召開一次全國縣級以上幹部會議,展示新興國家的“寶鼎”以及傳達很多重要的事情,地點在河南登封境的塗山。參加會議的有一萬多個小王國領導者,我們可以借用後世的術語叫他們諸侯。具體諸侯國名沒有記載,姑且你就認為是烏雞國、獅陀國、女兒國什麼的吧。實際名字跟這也確實差不多,比如象弟弟的封國就叫有鼻國。一萬國諸侯這個數目也並不誇大,他們都是各地的原生態的部族發展起來的,其中很多不受大禹的直接控製,雖然名義上發誓效忠大禹王朝。大禹實際直接管控的地麵,不過河南省中西部和山西省南部,是以黃河中遊的洛陽地區為中心畫出的直徑不超過一千華裏的圈。[注釋24]
一個朝霞染紅了天空、白露灑滿了大地的清晨,繁花開遍了塗山之陽的山崗。從四方趕來的萬國諸侯,手捧美玉和絲帛,熙熙攘攘地團聚在會議現場上。國家司法部長“皋陶”先生還為這次盛會準備了歌舞表演,所謂的“簫韶”:動起來如鳥獸翔舞,鳳凰來儀,伴隨著演員的呼號和強烈打擊樂器節奏——擊石為節,踏地為歌,演員們披著蓑衣、露著肩頭、拎著石耜,以再現的形式表演了大禹治水的生動場麵。接著,一撥手持幹戚羽毛的獸皮武士換上來,重演了征三苗的武功,再現了大禹的兩大功績,顯示出了夏王朝的威武雄壯。
皋陶走到演員中間,手握古代話筒,扯開老嗓,帶頭領唱:“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等等等等,意思是領導人英明啊,其他當官的也不錯啊,庶民們都實現小康啦!偉大哈!烏拉![注釋25]
遠方來的諸侯們欣賞了這聲情並茂的樂舞,對中原先進的衣冠文化讚不絕口,不得不佩服大禹領導有方,紛紛表示強烈擁護大禹中央的路線方針和行政決策。這時候,大禹出現了,帶著天子的威儀,邁著禹步,和各方諸侯,特別是曾經並肩戰鬥在抗洪前線的老戰友、老部下們,親切握手。大家伸出兩萬隻手掌等待,紛紛表示大禹比從前長得胖了。
大禹走上主席台講話,號召全國、全軍以及黃河長江兩岸同胞,加快經濟建設步伐,在中央的統一部署下因地製宜地發展地方經濟,並首次公布了諸侯每年向夏王朝進貢的種類和數量。與會代表紛紛表示遵照執行,不起二心。
接下來,司法部長皋陶向與會諸侯公布了專門對付他們的刑罰。皋陶說:“諸侯方伯都要敬禹之德,聽從約束,不如言者,刑從之。”不聽大禹話的就等於犯法,刑罰共分五等,都是皋陶製定的。首先是墨刑,就是在臉麵腦門刻字,劓刑就是割鼻子——這兩樣都還較好忍受。剕刑,即砍腳,這個在夏朝比較流行,帶來生活後遺症嚴重。宮刑,即男子割勢——去掉生殖器,女子幽閉(具體細節不雅就不說了)。大辟,是死刑,或絞或砍。皋陶說:“總之,我們有理由相信,對於幼小、老寡和神經病患者,或者由於對法律了解不多,以及偶然遺忘者,發生犯罪,量刑時候可以略為放寬。有錢的大款,在善意情況下作惡,也可以花錢減刑。”皋陶又介紹了他所主管的國家監獄“夏台”的基本設施和內外構造與功能照片。與會諸侯嚇得抬不起頭來,紛紛骨朵了嘴裝死。[注釋26]
塗山大會,是勝利的大會,前進的大會,開拓的大會,充分發揮了鞏固禹帝政權的職能。隨後,皋陶宣布早飯開始,諸侯們才從戰戰兢兢中緩過神來。他們看見絢爛耀眼的“九鼎”裝著各色動物的熟肉,冒著香氣搬出來了。在侑酒的鍾鼓樂中,大禹和大臣、諸侯們列鼎而食,圍了長案子坐好,和諧的音樂打擊聲,伴隨著下巴有節奏的咀嚼,四千年前偉大夏朝的人生幸福終於全部實現了。
五
司法部長皋陶先生,資格很老。他本是舜帝的鐵哥們,年輕時候在河濱燒陶,舜帝管他叫“阿陶”,並在攝位後推薦他進朝廷當官。皋陶後來卻改變立場——轉變的機緣,由於史籍缺逸,我們不得而知了——成為舜帝的政敵大禹的追隨與鼓吹者,並在大禹登基前後用司法手段捍衛著大禹的神聖地位,拿古代的忠字舞熏陶著人們的忠誠思想,表現得極其誇張肉麻。大禹作為回報,給了皋陶很高的優遇。大禹在大會小會上講:“有一天我作古了的話,繼承我們夏朝的事業的,除了皋陶還有誰呢?”[注釋27]
滿麵喜色的皋陶期待著那一天的到來,結果死神卻錯敲了他的房門。這個天子大禹指定的接班人,在一個莫名其妙的場合,很不情願地撒手人寰了。出於誠心誠意的補償或者是掩人耳目的作秀,大禹把皋陶的後人封到英國(但不是大不列顛)和六國(安徽六安),在那當小諸侯。
老資格的皋陶死了,頂上來的是F4之伯益,成為國家第二把手。“鑿井英雄”伯益在治水和征三苗過程中,功勞冠於眾人,一直充當大禹的副手,貢獻也僅僅次於大禹。大禹沒有任何理由拒絕他,隻好把他指定為繼皋陶之後的另一個候補天子,詔令伯益“任政”,就是負責國務院工作的意思。
這時候,治水組合F4開始分道揚鑣,自從其中老大大禹當了天子,“鳥蛋之子”子契和“種地英雄”後稷就自覺如履薄冰,終於他倆頓悟了,紛紛卷著行李趕奔東方、西方各自的封國去遁身遠禍。伯益看著他們離去,猶豫了好一陣,最終還是留了下來,小心翼翼地做好國務院本職工作,與大禹保持不即不離的領導與被領導關係,不像皋陶那麼肉麻露骨。大禹覺得伯益辦事還是放心的。不過暗地裏還是在積極培植自己的兒子啟的勢力。[注釋28]
在位十年後,大禹想到東南方去巡視,親眼鑒賞自己的工作成果。四處周遊是他年輕時候的習慣,順便可以向別人誇耀自己的豐功偉績,並向四方諸侯提醒自己的存在——從前大舜就是忽視了這一點。
和往常一樣,許多諸侯都要隨行。當時的交通工具都相當簡陋,不論是車是船,乘起來都很不舒適。一路上隻有大禹一個人興致勃勃地指點江山,別人全都一聲不吭,愁眉苦臉地旁聽。剛到淮河,就有人開始抱怨;過了長江後,很多不習慣坐船的北方人都上吐下瀉,並且有一條大鱷魚(書上說是龍)一頭把船給扛了起來。船上眾人臉色煞白。看到這種尷尬的情況,大禹認為諸侯和上帝都在存心和自己過不去,非常不滿。他大喊:“我是天子,誰敢把我怎麼樣!”大龍聞言,這才搖著尾巴晦氣地走掉了。
大禹心情鬱悶,忽然想檢驗一下諸侯對自己的忠誠度。於是下達命令,天下諸侯都要在某月某日到浙江紹興地區的茅山上來朝拜自己,先到者有賞,後至者必罰。[注釋29]
消息傳出,四方諸侯人心惶惶。多數人都知道大禹脾氣大,搞技術的比較死板,於是紛紛牛不停蹄,千萬裏日夜兼程趕來,一邊走,一邊在心裏罵:“跑去這麼偏的地方,想把我們都累死啊!”
到了規定的日子,幾千名氣喘籲籲的諸侯濟濟一堂,手裏個個舉著進貢的方物(土特產品),不外乎皮子、玉石、珍珠、絲綢,還有細葛的布、牛的尾巴、鳥的羽毛、大象的牙、犀牛的皮、磨刀的石頭、製弓的木材、烏龜的殼,都是奇奇怪怪的東西,還有的拿著橘子、柚子,甚至拎著一桶植物漆,景象頗為壯觀。大禹為嚴格起見,逐一點名,發現隻少了防風氏一人。又過了好幾天,防風氏才姍姍來遲,其實這家夥封國就在旁邊的浙江德清。大禹斥責他目無尊長,不受約束。防風氏解釋說自己臨時有事,遲了兩天沒什麼大不了。大禹見他不服,當場命令手下把防風氏拉出去砍了頭——準確地說是“殺而戮之”。殺是把人弄死,比如使用繩子,戮是把死屍的腦袋切下來示眾。並不是直接把活人砍頭。以當時的石頭斧子,想一下子就把活人頭砍下來,還非常的不可能呢。如今紹興市西五十裏有“刑塘嶺”,就是殺防風氏的地方。
據說防風氏是個巨人,受戮後一節骨頭就可以裝滿一輛車。防風氏因開會遲到被殺,以這樣微不足道的罪名被處死,過去還沒有過先例,其他諸侯見了都渾身發抖,從此不敢拿正眼看大禹。防風氏的部族聞訊很不服氣,為了給主子報仇,探聽到禹的行跡,在樹木下、草叢中埋伏,不料被大禹的保鏢們打得七零八落。防風氏的人驚懼萬分,自知死罪難免,遂掉轉矛頭,戳穿胸膛而死。據說大禹又哀憐其不幸,激賞其忠勇,用不死神藥救活他們,不過,他們胸前都留下了一個碗口大的洞,貫通前後胸,再也不能複原。大禹讓這些人自建了一個國家,就叫“貫胸國”。貫胸國的貴人出行,仆從拿一根竹竿,從胸洞裏穿過去,抬著他,倒也省去了製作轎子的麻煩。貫胸國大約就在浙江一帶。[注釋30]
接著,大禹在茅山,以天子的氣魄發號施令,依照上次登封市境“塗山大會”規定的上貢quota(限額),逐一核對諸侯們的貢品,缺的回去補,多的給獎勵。這是我國最早的一次績效考核。各路諸侯戰戰兢兢地領了賞,把天子看得好像神靈一般。茅山從此被稱作會稽山。“會稽”一詞基本就是“會計”的意思,登賬、核對。
也許是防風氏的冤魂作祟,會後大禹馬上就病倒了。大禹感到病情惡化已經沒治了,便把伯益召到身邊,囑咐他喪事一定要從簡,說完就這樣駕崩了。大禹直接被埋葬在會稽山上,墳坑很淺,才七尺,弄不好就會被水滲浸了,隨葬的隻有三套衣服,棺材用桐木製成,厚度為三寸,實在的薄啊。作為一個水利專家出身的大禹,對生活待遇和死後環境都看得很輕,跟現在的科學家差不多。他的墳墓沒有霸占出一大片青鬆茂柏的陵園,而是在墳旁就聽憑別人耕地翻壟,種植莊稼。這就跟如今鄉下老農地頭的墳,沒有任何區別。[注釋31]
在大禹死後的三年喪期裏,伯益擔任見習天子,履行治理國家的責任。據說他還懂得鳥獸之語,因為懂鳥獸所以曾經擔任舜帝的馴獸馴鳥員,後來升任林業畜牧部長,因佐禹治水鑿井有功,被賜姓贏。
伯益為人忠厚,當了三年見習天子,忙於處理政務而忽視了拉幫結派。到了三年末尾,他準備接受大臣和諸侯的考核,自己躲到登封市的箕山上去等消息,滿以為大臣諸侯會追來朝見自己,勸他正式轉正天子。沒想到這次大不一樣,諸侯都跑到夏啟那裏去了,人們不謳歌伯益而謳歌夏啟,推舉夏啟做了天子。
消息傳來,伯益感到很失落,他歎了口氣,說:“這些年來大禹的兒子夏啟拚命遊說大臣,籠絡諸侯,作為大禹的老部下我又能怎麼辦呢?難道我也拉起槍杆跟他搶位置?豈不有愧於大禹的在天之靈?”
後來發生的事情史書上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記錄,一種是伯益果然拉起槍杆子跟夏啟對著幹,但是夏啟已然羽毛豐滿,武裝逮捕了伯益,把伯益殺了。伯益的族人向東北西三個方向逃竄,後來大部轉移到了陝西省,成為了贏姓秦人的祖先,在兩千年後兼並戰國諸雄,統一六合,建立大秦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