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立中學中,最出名的是第四中學。一九三五年的有關資料記這所學校道:
市立第四中學,校長齊樹芸,建立於民國十九年,學校沿革,原清光緒三十二年創辦,原名順天中學,十九年始改今名(按,這一說法不對,因為一九二○年的記載中,就名市立第四中學了)。學生人數四百二十人,學費十元、宿費七元、體育費二元、製服費五元、雜費三元、膳費約五元(按,這些費用所記並不科學,未說清是一年呢,還是一學期,抑或一月。以當時物價標準,前數項是指一學期,其中製服費,是指一學年,而膳費則係指一個月)。校址在西什庫後庫四號,電話西局二○九四、西局一二八。
四中的校舍很好,在幽僻的西什庫,門前極為安靜,在文化古城時期,它的門前,除學生而外,是很少有人經過的,南麵是西什庫天主堂,北麵卻是一片法國神甫的墓地,四周既無人家,更無商店,在皇城沒有拆除的時候,這裏真正是個皇城內的“死角”。它的教室同師大男附中差不多,也有一個很大的操場。這所中學,除去教學質量高,學生功課好而外,體育項目也很好,開運動會時,常常能得名次。所以當時考中學,考不進師大附中,能考上四中也是好的。畢業之後升名牌大學,基本上有保證。
除四中而外,其他一、二、三中,教學質量基本上都能保證,比一些私立中學,那學生的成績要整齊的多,但比起四中來,總差著一籌。市立第五中學,原名“京都市立中學”,僻處東北城,學生三四百人,知道的人較少。但是這所中學有一點特別好處,免收學、雜費,隻收少量體育費,高中四元,初中二元。但雖然有這樣的好處,而因其地點太偏,專門為此好處去讀的人還是不多的。
市立中學女中以南長街的女一中成績最好,和師大女附中在伯仲之間,比一般私立女中、教會女中成績都好,而且學費便宜,當年考這所學校也是不容易的。學校地址又好,在中南海東門外,中山公園後門不遠,文化古城時期,中南海名義上是公園,而裏麵又是機關、又是住家,一般學生出入,根本不用買票。西城的學生,進府右街中南海運料門,由懷仁堂前過去,進裏麵往南、往東,過一寬木橋,再往北,出東門到學校,不少家住西城騎車上學的女一中學生,都是習慣穿中南海而過去上學的。這些都是當年文化古城中一些學生的特殊享受,早晚的風景,四季的感受,那真是說不盡道不完,白首天涯,偶有舊夢,也是無限甜美的。至於女二中,那在各方麵都比女一中差遠了。
由教育局撥經費的市立中等學校,有一所北平市立師範,簡稱“北師”,在北溝沿祖家街,那是老舍的母校,也是很有名的。師範學校一般都是免費而且管飯的,條件是畢業之後,不能考大學,必須先做兩年小學教師,這是“義務”。但並不十分嚴格,有人照樣畢業之後就考了大學,也有人一邊當小學教師,一邊讀大學,這種情況在當時也是常見的。
公立中學中還有一所河北省立的。全名是“河北省立第十七高級中學”,簡稱“十七中”,校址在後門外住東路北,三間大門,校址好像是舊的貝勒府改的,還是清代什麼衙門改的,一時說不清楚了。總之校舍是老式大房子,十分氣派。這是一所特殊的學校,隻有高中,沒有初中,成績很好,十分有名,很難考。畢業生考國立大學基本上也不成問題。至於為什麼河北省的學校長期辦在北平,這就不得而知了。但在北平辦學條件好,這學校河北籍的學生可能在收費上有些優待吧。我表兄是這所學校一九三一年畢業的,後來考上清華土木係。可惜我未詳細問過他,現在知道這個學校的人是很少的了。
小學、幼稚園
文化古城時期,北平一共有多少所小學,是很難回答的。自然,當時教育局有公、私立已經立案的小學的數字,不過,我不知道,不能亂說,我隻能說很多吧。其多的程度以我家居住的地址——西皇城根來說,在它的四麵八方幾乎成放射狀,都有小學:往東南去,府右街有四存小學;往東去,有光明殿小學;往北去,過了西安門,有皇城根小學;往西去,過大街,進紅廟(胡同名),有北師附小,往西南,在甘石橋大街上,有孔教小學、潔民小學;再往南走,過了西單,由同懋祥南紙店過去,往西一勾,進東鐵匠胡同,那便是著名的師大第二附小了;而東麵呢,走完府右街,過馬路順著新華街走,一出和平門,便是師大第一附小了。試看:就是我家的周圍,就有多少所小學呢?何況全市。所以我雖然不知準確數字,說個“很多”,準是沒有錯的。
小學中也分公立、私立、教會立三種,與中學稍有不同的則是公立的更多些,而私立和教會的則相對要少得多。原因是什麼呢?自然也很多。但最明顯的則是小學的學費少,教師大多一般師範畢業生,學生都是本市居住的等等。小學縱然收費,也隻是幾塊錢一學期,無利可圖。不比中學,可收三二十元學費,能招五百人,每學期便可收一萬五千元學費,這在當年是一個不小的數字,除開支外,辦學人有利可圖。第二,小學教師大多中等師範畢業,而中學教師,多是師範大學畢業,他們活動能力大,辦中學有影響,降格以求辦小學就沒有意思了。“家有五鬥糧,不當孩子王”,誰願意以挺好的資格、花很大精力去哄孩子呢?所以當時辦私立中學的人多,而辦私立小學的卻很少。第三,小學生都是北平本市人,而中學生一大部分是外地人,要住宿舍、住公寓。本市學生人數有限,一些公立小學,已足可容納,辦私立小學,就沒有學生來源了。因而私人辦小學的很少。
當年小學中,名氣最大、辦的最好的要數師範大學的兩所附屬小學了。附中叫“男附中”、“女附中”,而附小則叫“第一附小”和“第二附小”。但是它的曆史也還是分“男”、“女”的。就是第一附小在校史上曆來屬於男高師,第二附小在曆史上曆來屬於女高師。不過在文化古城時期,因楊蔭榆事件而名聞遐邇的女高師早已成為過去,合並到和平門外師範大學,因而它的附中、附小也都成為師範大學的附屬學校了。師大一附小、二附小在文化古城時期,雖然同屬於一所大學,同為“國立”,但卻也有不少明顯的差別。
師大一附小在和平門外新華街路東,師大二附小在西單南東鐵匠胡同西口路北,二校的校舍就截然不同。前者是高坡西式鐵柵欄門,裏麵有一個小小的禮堂,穿過去,有一個操場,右手有一排東西向的二層樓,是單麵樓房,東麵開窗是教室,西麵是走廊,而且有幾株高大的樹,正好擋住西曬。校門正對師範大學,十分氣派。後者二附小,則完全不同,老式大紅門校門,校舍全是中式大四合院,一個院子連著一個院子,後麵有一片操場,低低的院牆,一點也不顯眼。而學生穿戴也完全不同,當時小學和初中,一般都是童子軍製服,師大一附小全是童子軍製服,米黃色哢嘰布縫製的,夏天男生短褲、女生裙子,冬天則是燈籠褲,十分精神。師大二附小則是自己學校規定的怪製服,夏天男女生都是月白色的,白色的軟沿帽子,既不像軍帽,又不像呢帽。而且在帽子邊上、領口上還要沿兩條很細的紅色邊。記得這兩條紅細邊還有什麼意義。可是社會上一般人既不知道,也不注意,隻覺得師大二附小的製服有些怪,好像中山公園茶座上茶房的號衣,小學生穿“號衣”,不免有些滑稽相。師大一附小、二附小有以上兩點明顯的不同,但也有相同的地方,就是兩所學校的學生都不少,都有六七百人之多。小學校沒有學生人數過千的,六七百人就已經很不少了。再有一個相同點,就是上學、放學有自己家中的自用車或者包車接送的人,這是現在人們很難想象的。原因之一是師大一附小、二附小是全市著名的學校,東西南北城的學生都想來此上學,路近的,如住在琉璃廠、西河沿和內半壁街一帶的小學生,可以步行上學,路途都在一華裏左右,七八歲的小孩有大人送,十來歲的小孩自己走,都可以。路程超過兩三華裏,甚至更遠,小學生步行上學就困難了。公共汽車當時沒有,隻有電車,通的路線很少,小學也難利用。這樣就必須坐洋車,師大一附小、二附小坐洋車上學的學生,最少要占二分之一。一到放學的時候,校門口都排滿了。如下午三四點鍾出和平門,會遇到不少釘著某宅自用銅牌子、拉著“小少爺”、“幾小姐”的自用車魚貫而過。當然也有不少是比較舊的營業車,拉著一個或兩個小孩,這都是父母親為孩子講好熟車每天按時接送的。如住在南北池子一帶,小孩在和外一附小讀書,找個熟車,每天接送,按月付錢,大概三元錢足夠,洋車可送兩個小孩,坐車時,一個小孩跪在墊子上,臉向後,一個坐在墊子上,臉向前,這樣拉的人好拉。自然,坐自用車上學的是大宅門、闊人家的孩子,而能有熟車每天按時接送的,也必然是中產階層的知識分子家庭,其家長不管是有事做的,或者是賦閑的,反正家中每月可以開銷百數十元的挑費。如果家中隻能過幾十元的日子,那年月雖然也可過小康生活,不缺吃穿,但畢竟要打算打算,孩子上學,就找附近的小學。無力讓孩子天天坐車到一附小、二附小去上學了。
除了師大兩所附小,在甘石橋西斜街裏麵紅廟的北師附小,也是一所很好的小學,辦的相當有特色。一九三○年地質學家趙亞曾隨丁文江到雲南調查,在昭通被土匪殺害,丁氏將其子接到北平,寫信給胡適道:“我已經把趙的長子弄到北平來了,他今年十四歲,似乎很聰明,現在已考取了紅廟附屬高小的二年級,明年大約可以進南開。”說的就是這所學校。現在美國的原子物理學家鄧昌黎氏兄弟,都是這所學校畢業的。北平市立師範學校,在公立中學篇中曾提到過,它每年都有畢業生,充實到市立各小學中去做老師,畢業時也要“試教”,先觀摩有經驗的老教師上課,然後自己上課。“試教”的學校,就在它自己辦的附屬小學進行。這所小學地址也好,附近是密集的住宅區,是中產階層家庭集中的地方,因而這所學校的學生也很多。
當時各個小學也都很注意自己學校的特色,如師大一附小,就很重視學生勞作課,有勞作教室,勞作成績以製作的實物來記分,當作成績展覽。每天各班輪流派人在校門前值日,檢查衛生,進入校門的同學指甲剪了沒有,衣著是否整齊,帶沒有帶手絹,口袋裏是否有零食。而北師附小為了培養學生自立能力,在學校中成立“拂曉市”,由同學選舉五、六年級中品學兼優、又有工作能力,願為大家服務的人當市長。老同學張中和,曾經當選做過一任這樣的“市長”,據他說每天下午下課後,就到“市長辦公室”辦公,什麼大同學欺侮小同學呀,什麼亂丟廢紙呀等等類似事件,都要到他那裏聽候處理——這位當年的“市長”,現在是白頭發的下水道專家,仍為各處市政而忙亂,可惜他迄今為止還沒有做過真的市長。
市立小學中,曆史悠久的名校也很不少。如虎坊橋附近的梁家園小學。一九三五年有關資料記載:
梁家園小學校,校長郭慶雲。成立於清道光癸巳年四月。清乾隆辛亥創始,設義學,中間迭經更改,民國二十三年一月改今名。學生五百十五人。學費初級一元,高級二元。校址梁家園,電話南局一二三七。
道光癸巳是一八三三年,尚在林則徐禁煙之前,乾隆辛亥是一七九一年,那就更早了。當年梁家園一帶,還有流水林木之勝。在此辦個“義學”,使無力讀書的孩子能在此就學,近二百年中,弦歌不輟,就古老的中華民族京師講,原是應該有的事,可是在北京這樣舊式義學連新式學校的例子並不多,在文化古城時期,梁家園小學辦的較好,是虎坊橋、騾馬市大街以及南橫街一帶的重點學校,當時這一帶外地會館多,客居的外省老住戶多,這所學校給這些住戶的孩子們上學提供了不少方便。
小學校址有著名曆史遺跡的,還有交道口府學胡同小學,那是文丞相祠,文天祥當年被囚寫《指南錄》的地方,有一株枝杈南指的老樹,名“指南槐”,據說是文丞相被囚時的遺物。不過這雖然代表民族正氣,卻並非和學校有直接關係,而是學校沒有校舍,借用這裏作校舍罷了。當時不少小學、中學,都是占用破廟的房子興辦的。中國新式教育,從開始就似乎是在殘缺不全、因陋就簡的條件下湊合起來的。文化古城時期,中小學除少數教會學校有新建的校舍外,其他公私立中小學,大部分都是借用的各式各樣的舊房子,校舍像點樣的實在不多。
清代末年,興辦學校之初,辦了不少旗人的小學,使這些“吃皇糧”的子弟能有地方讀書,自然也是一些八旗的特權,雖然比為親貴子弟辦的“貴胄學堂”差一些。但也不是被統治的漢人老百姓所能企盼的。不過辛亥之後,這些學校都變成普通小學校,到了文化古城時期,不少正規市立小學校,都還是在這種學校的基礎上延續改變過來的。如東城南小街新鮮胡同小學,成立於光緒二十六年,原為八旗官學。在文化古城時期,已發展為六百二十多人的正規小學。東單新開路小學,也是創建於光緒十七年的八旗官學。西城福綏境小學,原為清光緒七年創建的八旗第三小學。新街口小學,原為創建於清光緒三十一年的右翼八旗第七初等小學,類似這樣的學校還有不少所,不一一舉例了。
私立小學中,在甘石橋南麵路東的潔民小學校,因為地點適中,學校辦的也不錯,所以學生很多,是一所包括幼稚園(相當於現在的幼兒園)、初級小學、高級小學在內的規模齊備的學校。曆史也比較長,創建於清光緒三十年,初為幼稚園,並設師範班,及高初小學校,後來取消師範班。學費每學期六元,在小學學費中,除教會學校而外,它是比較高的。校長章淑南,是北洋政府著名人物章宗祥的女兒。我的弟妹及鄰居家小孩,不少都在這個小學讀書。後來當了小學教師的妹妹和她小時候的潔民老師成了忘年的朋友,度過了多少艱辛的歲月,是白發的患難之交了。
私立小學中孔德小學是有特色的,不過在介紹孔德中學時已作過介紹,在此不多說了。
由教會辦的小學,大多是教會中學的兄弟學校,如育英中學而外,有育英小學,彙文中學而外,有彙文小學,崇實中學、崇德中學也都有小學班。這些教會辦的小學都不錯。著名的給兒童講故事的孫敬修老人,原來就是彙文小學的教師,他在回憶淪陷時苦難生活的《苦難的八年》開頭寫道:
“七七事變”之前,我在彙文一小(現在的丁香胡同小學)教書。當時學校裏有一部分住宿生,星期六沒有晚自習,他們在宿舍裏有的想家哭泣,有的打架吵鬧,我看到這種情況,就吹哨把他們叫到禮堂,給他們講故事,讓他們從故事中得到快樂,懂得應當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