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空了大師給龍丹辦了個簡單的摩頂受戒的儀式,按照少林的寺規,龍丹也應該是“了”字輩,就這樣,龍丹成了少林寺為數不多的“了”字輩人物。如此這般,要不了多久,龍丹的大名就會傳遍八派十門,一個被少林武當掌門同時代師收徒的人物,就是想不出名也難了。
龍丹成了少林掌門的師弟,自然就要拿出服人的本事,不然也會讓人看輕。龍丹在征得躘髯老人同意的情況之下,接連跟少林寺的各個堂口的堂主們較量功夫,龍丹無一落敗,都是占了上風。龍丹跟他們較量功夫十分的含蓄,隻要保持不敗,很少致別人難看。一圈的比較功夫下來,龍丹的人緣大增,各個堂主們無不誇讚龍丹,說龍丹不持強而驕,是個人物。最後惹得空了方丈也十分手癢,跟龍丹對練了5,6百招,方才過癮。末了,自是對龍丹的真氣功夫十分的佩服,當下就更是對龍丹另眼相看。在仔細詢問了龍丹的經曆後,更是唏噓不已,感歎龍丹是個奇才。沉溺浮華社會幾十年,功夫還是這般精神,不由得對躘髯老人的真氣功夫十分的羨慕。躘髯老人自然不會把自己的獨門功夫隨便告知他人,隻是笑笑不語,眼睛瞅著龍丹,龍丹會意,就說道:“空了大師,若不嫌棄,日後我們科切磋研討”,空了大師自是滿口應允。
龍丹在少林寺住了下來,每日跟空了大師研習佛法,空閑的時候就與大師切磋技藝。大師若是沒有時間相陪,龍丹就在征得方丈同意後,前往藏經閣閱覽藏書。一段時間下來,龍丹對少林的佛禪有了很大的認識。
少林佛禪是“靜慮”,佛教稱安靜地深思為禪定。是達摩祖師提出一種新的禪定方法,否定了梵教那一套修行的階梯層次和累世修行,主張人人都具有佛性也就是“本性”,人人都先天地具有成佛的智慧,也就是“菩提”,人人都能夠通過覺悟佛性而成為佛,盡管何時豁然大悟難以料定。眾生之所以未能成佛,是因為對自身的本性沒有覺悟。一旦“撥開迷霧見青天”,明心見性,自性就是佛,把佛變為舉目常見的平常人。
禪宗傳到唐代,六祖慧能提出頓悟的主張,連坐禪也免了,認為頓悟並不要求離開現實生活,“舉足下足,長在道場,是心是情,同歸性海”,“提水砍柴無非妙道”,在日常勞動生活中都可以頓悟成佛。少林功夫便起源於僧人的日常生活。相傳跋陀的弟子慧光十二歲時,能在井欄上反踢毽子五百下。在井欄上踢毽子是很危險的,功夫不到家就可能跌落井中。少林功夫的許多招式都是僧人們受日常勞作如挑水、掃地、打柴、燒火動作的啟發加工提煉而成的。最高深的功夫其實也是最普通的功夫。被譽為少林功夫之源的《易筋經》,記載的就是一種疏通人體經脈從而強筋壯骨的功夫。菩提達摩采用壁觀的方法參禪,長期靜坐,困倦是難免的,要時常起來活動筋骨。相傳達摩走後,少林僧人在洞中發現了一個鐵盒,盒上沒有鎖,卻打不開。聰明的僧人用火一烤,鐵盒便開了,原來鐵盒被蠟封住,以防水汽侵蝕。鐵盒中有兩部書,一本是《易筋經》,另一本叫《洗髓經》,都是用梵文寫的。當時,少林寺裏真正懂梵文的隻有二祖慧可。慧可把《易筋經》留在少林,自己拿著《洗髓經》去雲遊天下。寺中也有一些對梵文一知半解的僧人,你翻他譯,依法修煉,以致後來少林功夫多如牛毛。後來,有位僧人帶著《易筋經》去峨眉山,見到了天竺僧人般剌密諦。在般剌密諦的幫助下,《易筋經》才有了中文版。慧可雲遊歸來,帶回了他自己翻譯的《洗髓經》。大家兩相比較,才發現《易筋經》和《洗髓經》原來是一體的。自《易筋經》問世,少林僧人坐禪與習武已是密不可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