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餐館,先去checkroom(衣帽間)check(存放)大衣和公事包,從hatcheck girl(看管衣帽的人)手中拿一個check(號牌)。餐畢,喊侍應生check,please!(開賬;粵語“埋單”)
夜晚住旅館,先在櫃台上check in(登記),問清楚第二天check-out time(規定的退房時間)是幾點。回程在飛機場又要check in(報到),將大件行李check through(扣牌)。
同樣簡明敘事體的文字還有五段,讓我們充分了解不少個check詞組在日常生活其他場合上的用處。尚未收入此七段的詞語,則分列“體育”、“娛樂”、“軍事”、“政治”這四小段加以說明。總之,二高這部《詞典》查、看兩方便,假如真沒有閑情逸致把不到兩頁的check此條畢讀,先在書尾“索引”查看有關此字的詞語十九條,再查正文也可以。
值得特別讚揚的詞條很多。(nose鼻)此條目列了二十二個詞語,個個有用,個個解釋得清清楚楚。例如最末一條nose-dive(鼻子往下衝):
名詞:此處“鼻子”指飛機的尖端;飛機急速往下衝或跌落叫go into a nose-dive。亦可抽象的應用:The market took a nose-dive。(證券市場股價暴跌。)
“play玩”這一條目我特別欣賞。所列七個詞組,一般大學生不一定全懂,應該好好解釋一番,而克毅兄真的做到了,解釋得道地而有趣。例如play hooky為什麼要解釋為“逃學”,hooky此字究竟何指,原是何國文字,一般英文讀者對這些問題不會太加注意的。英語詞源學這門學問當然是沒有底的,要對印歐(Indo-Euro-pean)語係各種古今語言有些粗淺認識的人才能真正入門。但我們若能養成習慣,每查一個生字,字典上所附此字的詞源部分也加以注意,不僅樂趣無窮,也真能提高我們對英語的了解和欣賞。
三、簡明耐讀的小品文
高克毅處理由一個單字統領的一組詞語果然極見功夫,他為更多獨立的單字、片語和整句作解釋也同樣道地而更能顯示其各方麵廣泛的學問。隨便翻看四八一至四八三那三頁,《詞典》所列There’s no such thing as a free lunch(沒有白吃的午餐)、think tank(思想庫)、throw a curve(投曲線球)、throw in the towel(扔出毛巾來)、Tin Pan Alley(鐵盤弄)那五條,除了“投曲線球”此條較簡短外,其餘四條每條六七百字,讀來津津有味,充分表露克毅兄對美國曆史、政治、經濟、運動、音樂各方麵的認識。“鐵盤弄”這一條給克毅兄機會簡敘十九世紀以來,美國流行歌曲在紐約發祥的那段曆史。有心的讀者把這段簡史記住了,對美國通俗文化最基要的一部分也真的知道了一個大概。
克毅兄原是個出色的散文家,那些詞語單條正好給他機會去寫出一段一段簡明耐讀的小品。money to burn(錢當紙燒)這一條,例句裏恰巧都講到飲食業,克毅也跟著在這方麵發揮,先講莫斯科的“麥當勞”,再講紐約市當年吸引很多主顧的“自動餐館”(Automat)。一九九一年某日克毅兄在《紐約時報》上看到一段新聞,即是最後一家“自動餐館”也悄悄的關門了,克毅當年初到紐約後,想必常去此類餐館,也就在“錢當紙燒”裏,附了一段“自動餐館”的描繪:
……在裝潢不俗、電燈雪亮的餐廳裏,你隻消兌換幾毛錢的鎳幣,塞入周圍玻璃窗的小孔內,就可以伸手取出一盤菜、一塊糕餅,飽餐一頓。要不然,花一個鎳幣(五分錢),扳開牆壁上的龍頭,自斟一杯熱咖啡,一坐老半天。這裏是不景氣日子失業遊民的避風港、安樂窩。……
一九四七年底,我一人初遊曼哈頓,此類餐館也曾光顧了一兩家,讀克毅這段描寫,倍感親切。Automat此字在一般字典裏隻有一條簡短的說明。它又不像automobile(汽車)這樣代表二十世紀的文明,美國所出的百科全書(如前年剛出的Columbia Encyclopedia第五版),對它更無單條記載。除了某些小說以外,我想真給“自動餐館”寫下詳細正確報道的,要推我們這部二高《詞典》了。
《詞典》裏有記敘正確的小品文可讀,這是讀者的福氣。中國餐館奉送的“福餅”(fortune cookie),普見美國,不需要多少說明,但克毅特為它作了一番考證,且把“福餅”所藏有小紙條的內容分成看相、算命、格言、詼諧四類,妙不可言。“福餅”此條長達一頁多,也是篇上好的小品文。
但即對我這樣久居美國的老紐約而言,本書此類小品文果然十分欣賞,看到了好多詞語的精確說明,也真的得益匪淺。我寫的英文,都是學術體的,平日在書本上、會話間接觸到的美國口語、俚語,雖知其意義而不求甚解,因為沒有為它們去查詞典的習慣。當年住在康州新港,自稱為diner的小餐館見到不少,但未看二高《詞典》前,真不知道最早的diners原是火車餐車改裝的。我在高中期間,即知ham actor(火腿演員)之所指,但此字的來曆,看了《詞典》才知道。高中三在上海初看美國影迷雜誌(當年高氏三兄弟也愛看),常見到gone haywire(弄得一團糟)這個成語,但要到五十七八年後看了本書才知道其道理安在:
haywire(捆幹草的鐵絲)。作為形容詞:喻事物雜亂無章,同捆草的鐵絲一樣,一下子割斷,不但幹草亂七八糟,地上滿是尖利的鐵絲頭,人和家畜踩上去也會戳破了腳。
我在耶魯讀英文係,仍不忘情電影,難得也會買一期《雜藝報》(Variety)看看,知道些好萊塢的生意經。因之我也早已知道blockbuster此詞,正如本書所言,凡是“工程浩大、聲勢煊赫、擔保轟動大眾的電影巨製”都可稱之。當年我自己的猜想,上映那巨片的影院生意太好了,整段街都擠滿了人,故這樣的片子稱得上是個blockbuster,哪裏會知道此字原指“足以炸毀一整個block……的炸彈”?故轟動大眾的百老彙名劇、小說巨構皆可稱之。我對口語、俚語不查字典,但此字不見《韋氏國際大辭典》一九五一年第二版,當年要查可能也查不到。
原載一九九五年九月十二日至十五日台灣《中華日報》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