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如何建立“文化身份自信”——給“新農民工”的一封信(3 / 3)

我們應該以更加複雜的眼光、態度和立場,來看待曆史和現實的各種文明形態。首先要確認:它們都是在自己獨特的曆史過程中生長起來的,而且都是在長期實踐中創造出來,並寄托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想的生存方式和生活形式,因而都有自己的獨立存在的價值,而且積澱著某種人類文明的共同價值(如農業文明、鄉村文化對人和自然關係的和諧,人與人關係的和諧的注重,工業文明、城市文化對科學、民主、法製的強調,等等)。但同時,又各自存在著自己的缺憾和問題,形成某種限度,也就為另一種文明的存在提供了依據。也就是說,各種文明形態,既是各不相同,存在矛盾、衝突,相互製約,又是相互依存和補充的。由此形成文明的多樣性和文明的生態平衡。

以上討論,在有些年輕朋友看來,或許有些抽象和理論化;其實,是和你們的人生選擇和文化選擇直接相關的。前麵說到,你們是遊走於農村和城市之間的一代人,從一個角度看,你們因此容易陷入兩頭不著地的失根狀態,這一點,我們前麵已經討論過,你們自己也會有深切的體會。但我們能不能換一個角度思考:這樣的身份,有沒有自身的價值?你們出身於農村,自然地就有對鄉村生活與鄉村文化的感受、經驗、體驗和記憶,而且你們的父母現在依然生活在農村,這都決定了你們和中國的鄉土,鄉土上的自然、曆史文化,以及世代生養土地上的父老鄉親有著天然的血緣關係和精神聯係。這是你們天生的一個優勢,是許多城市人所不能企及的。我多次和出身於城市裏的大學生說,你們必須到農村去,進行補課,因為不了解農村,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國。而另一方麵,你們出身農村,又走出了農村,來到城市發展,以後有條件和機會,還可以出國,走向世界,這都是你們的權利。任何人都不能限製農村出身的人接觸更廣大的城市文化、世界文化,你們應該抓住這個機遇,以更開闊的視野,接觸和接受人類文明的一切成果,以突破農業文明、鄉村文化的局限,從而形成固守在農村裏的人所沒有的另一種優勢。

這就是說,出身於農村,又來到城市發展的諸位,如果善於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既珍惜、保留、深化與發展自己的農村經驗,又渴求、主動、積極、廣泛吸取城市文化和世界文明的積極成果,就會形成雙重優勢,這是單有一個方麵(無論農村與城市)的經曆和經驗的同齡人所不具有的。我曾經說過,一個人,如果能夠自由出入於城市與鄉村、高層與底層、中心與邊緣、精英與草根之間,那就能得到更為健全的發展。當然,你們現在距離這樣的境界還相當遠,但你們出入於城、鄉之間的身份,就有了一個很好的基礎。目前這隻是一個潛在的優勢,需要你們自己去將其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現實優勢。如果你們采取相反的態度,以自卑心理看待自己的農村出身,甚至恨不得將其作為包袱徹底拋棄,同時又因為融入不進城市文化而怨天尤人,那麼,這些潛在的優勢都轉化為劣勢,就真正陷入了“身份困境”。

在某種程度上,主觀選擇是決定一切的。你們現在正處於人生選擇的關鍵時刻,而首先要解決的是文化選擇的問題。具體的人生道路,比如繼續在城市發展,還是重返農村發展,都不是最重要的,有了鄉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雙重優勢,無論在哪裏發展,都會有不同於他人的自己的特點與優勢。認真考慮農村文化與城市文化的關係這些問題,並作出正確選擇,是非常重要而迫切的。這也是我最想向諸位提出的建議,希望能夠引發你們的思考與討論。

二〇〇四年十二月九日初稿,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