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如何建立“文化身份自信”——給“新農民工”的一封信(2 / 3)

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你們現在正麵臨一個尋根的生命命題。而要尋根,又必須解決認識上的幾個問題。這也是我想在這封信裏,和你及你的朋友探討的。我的意見不一定正確,隻是想引發思考與討論。

首先,是不可回避的鄉村文化的敗落。我曾經說過,鄉村文化具有現代城市所不可企及的三大優勢:一是生活在大自然中,既腳踏大地,又仰望星空,這是人的最佳生活方式,也是最好的教育環境;二是深厚的民間文化,包括民間戲曲、民間節日等等,中國最偉大的現代作家魯迅就是他的故鄉裏的社戲培育出來的;三是濃鬱的鄉情,家庭、家族、鄰裏親密接觸、和睦相處的農村日常生活裏,充滿了人情,鄉村倫理與智慧,是最有利於人的健全成長和發展的。但是,這一切都在消失,農村生態環境的惡化,民間文化的商業化,家庭鄰裏關係的淡漠、緊張與陌生化以及傳統鄉間倫理秩序的解體,新的合理的價值秩序又遠沒有建立,剩下的就隻能是金錢與利益,能不能賺錢成了衡量自我價值的唯一標準,消費文化成為農村主宰性的意識形態。應該看到,你們這一代農村人,就是在這樣的鄉村文化敗落的背景與環境下成長起來的。這樣,你們也就很自然地無法對鄉村文化產生親和感和皈依感,但同時城市文化對你們又始終是遙遠而陌生的。這就是我們前麵談到的你們失根狀態的更深層次的原因。但你們中有些人還保留著一些童年的鄉村記憶,於是就有了你們自己的詩歌、散文創作中的鄉思與鄉情,其中充盈著你們對遺存的鄉村文化的感悟和記憶,將其置於前述鄉村文化敗落的背景下,就顯得彌足珍貴。

接著的問題是,如何看待這樣的鄉村文化的敗落?有人認為,這樣的敗落是必然的,而且是一種曆史的進步,或者說是曆史進步必須付出的代價,因為隨著城鎮化的發展,鄉村文化最終是應該消亡的。這樣的觀點的背後,隱含著一個更大的問題,即如何看待和對待農業文明(鄉村文化)和工業文明(城市文化),以及它們二者之間的關係。這也是我要和你們討論的第二個問題。這種以農村文明的敗落作為農村城鎮化、現代化的代價的主張,是有著三個理論觀念支撐的:其一,是農村和城市,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鄉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二元對立,二者具有不包容性,必須作出非此即彼的選擇;其二,是所謂“文明進化”論:采集文明、漁獵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是一個直線的進化運動,後者比前者具有絕對的優越性、進步性;其三,這是一個取代以至消滅另一個的時代,後一種所謂“體現了曆史發展方向”的文明,隻有通過前一種“已經落後於時代”的文明的毀滅,才能取得自己曆史性的勝利。但這三大理論在我看來,都是可疑的。其主要問題是對工業文明和城市文化的理想化與絕對化,在全球工業文明已經日益陷入危機的情況下,就更顯得有些一廂情願。當然,我們也不能因此而走到另一個極端,將農業文明、鄉村文化理想化與絕對化。我們總是在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兩個極端來回搖擺,其思想根源,就是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城市文化與鄉村文化的二元對立。如果不從這樣的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中跳出來,我們就永遠走不出在鍾擺中不斷損害農民利益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