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提高農民工的文化自覺——《平民教育人文讀本》總序(2 / 2)

應該說,多年來一直有一批有識之士在以社區教育的形式,堅持這樣的社會教育、平民教育,並且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積累了經驗。現在,在新的形勢下,更加明確地提出發展平民教育的任務,更加自覺地繼承與發展平民教育的傳統。這樣的時機已經成熟,並且具有相當的迫切性。

在我看來,當年的曆史經驗和傳統裏,有兩個基本點,在今天特別值得繼承和借鑒。一是平民教育的立足點和目的,是“教人做人”,即“啟迪民智,開發民力,培養民德”,促進人的全麵發展,成為“整個的人”。其二,平民教育的內容,也必須是全麵的:不僅要進行生計教育,而且要進行文藝教育和公民教育。同時也要看到時代是發展的,今天的平民教育將麵對前人所未曾遇到的新問題,我們不能固守傳統,而要有新的努力,新的發展。比如前文已經提到的,今天的教育對象,基本上是已經完成了義務教育的新一代的工人和農民。他們有著自己的和老一代農民工、農民不同的精神困惑、問題和精神需求。這都要求今天的平民教育必須有新的內容,新的方法和形式,新的探索。

我們的探索想從教材的編寫入手,於是就有了《平民教育人文讀本》的嚐試。我們將《讀本》設計為兩卷,即“經典卷”與“當代卷”。“經典卷”的編寫,基於兩個基本理念與目的。其一,要用人類文明和民族文明的最美好的精神食糧來滋養新一代工人與農民,這也是他們的權利。將人類文明和民族文明的最高成果,從少數人手裏解放出來,成為全體公民的公共財富,這是我們的理想與追求。其二,閱讀經典的目的,又在於提高新工人、新農民的“文化自覺”,這是他們尋求自我解放,爭取自己權利的根本條件與前提。在具體的設計裏,我們著意編選了《影響人類精神的宣言》等西方文獻與文學作品,並特意選擇了富蘭克林、傑克·倫敦、惠特曼、鮑迪埃等平民出身的政治家、實業家、文學家的作品。同時,我們更精心編選了《〈論語〉與儒家文化》《〈逍遙遊〉與道家風骨》《〈兼愛·非命〉與墨家精神》和《勞工神聖》《魯迅雜文及其“立人”思想》,以及《中國民間的人格神》等單元,以全麵展現中國古代文化、現代文化與民間文化傳統的精華。我們期待以此構建一個精神的高地。

“當代卷”則麵對當下中國,特別是底層人民的生活現實。除了編選當代文學中底層生活題材的作品,特意精選了打工者自己的創作,以及反映鄉村建設和誌願者運動的文章,意在提高新工人、新農民的“文化自信”,發出聲音,自己來描寫自己。我們期待“當代卷”能夠更貼近新一代農民工和鄉村建設者的實際生活,適應他們的現實需求。需要說明的是,我們在調查中發現,今天的許多年輕人更喜歡看武俠小說、軍事作品與民間戲曲和口頭創作,但考慮到本讀本提供的是一個基本的閱讀文本,就沒有選入這方麵的內容,而留給了擔任平民教育的授課老師,因地製宜地選擇適應本地學員具體需求的地方性文本,作為補充教材。

這就說到了另一個重要問題:從事平民教育的知識分子的選擇與責任。當年晏陽初的平民教育定縣試驗,就聚集了近五百位知識分子,其中有六十餘位是學有專長的歸國博士、大學教授、校長等,所以當時的媒體把晏陽初領導的平民教育運動稱為“博士下鄉”運動。這裏所顯示的,是平民教育的另一層意義:創造一個知識分子與群眾相結合的橋梁,通過平民教材的編寫和講授,讓更多的覺悟了的知識分子融入為平民服務的浪潮之中,讓知識成為人民的知識,讓知識分子成為人民的知識分子。為此,我們特地約請了北京大學中文係的邵燕君副教授和她的學生,畢業和在校的當代文學研究生一起編寫這本教材。我們更期待有更多的支農支教的誌願者朋友,參與教學工作,在使用中對本讀本進行檢驗與修正。我們的最大期待是,在平民教育的實踐裏,實現讀本的作者、編者、教授者、學習者之間生命互動和共同成長,以進入“上仰星空,下接地氣”的精神境界,人生境界。

二〇一三年二月二十九日至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