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回 史可法屢疏籌國 阮大铖陰謀翻案(3 / 3)

從此阮大铖越得勢了,與逆案心腹通政使楊維垣商量翻案。令維垣出一本道:“張差瘋顛,強坐為刺客者,王之也。李可灼紅丸,謂之行鴆者,孫慎行也。李選侍移宮,造以垂簾之謗,楊漣也。劉鴻訓、文震孟隻圖快驅除異己,其措君父何如也。此《要典》一書重頒天下,必不容緩也。”弘光未曾批發,又慫恿逆案編修吳孔嘉上本道:“《三朝要典》須備列當日奏議,以存其實。刪去崔呈秀附和。”命下所司。弘光兩本都批準行。

時有馬士英奏準,各州縣童生每名納銀三兩,得赴提學官親試,以助軍興。近京州縣,竟有半納半考,不肯依旨報納。都道一概納銀,真才埋沒;考的自考,納的自納,又不失真才,又不逆旨意,才為兩全。那些肯納銀的童生,又商量道:“半考半納,我們進學越難了;我們納銀子,也是丟掉了。不如依舊去考,夾個分上倒好。”漸漸沒人納銀子了。馬士英得了此信,道州縣官不遵旨意,十分發惱。阮大铖道:“這都是複社少年蠱惑人心,為東林羽翼。除盡了這班為頭的,如徐、文震亨、楊廷樞、吳應箕、劉城、沈濤

民,不過一二百人,沒那假道學,就好做事了。今老閣台須查近京不遵旨意的州、縣官,參處一兩員,人才不敢違拗。”馬士英查出竟不出示令童生納銀的溧陽知縣李思謨,特本參劾。蔡閣老隻票革職,馬士英道是太輕。弘光特旨,令降五級。李思謨慷慨辭任,人人以為榮過入閣,自愧不及。有詩為證:

盛朝毓俊選場開,郡縣遴升提學台。

若使納銀稱秀士,不如棄職賦歸來。

贖鍰原為有罪開,遴才用賄辱西台。

慷慨令君投劾去,肯因五鬥不歸來。

且說阮大铖用計,十分結識了馬士英,布置心腹,希圖入閣。便連士英也弄他去了,賜蟒玉未久,就升了兵部尚書,照舊統兵防江,囂張越甚。入朝謝恩,又令楊維垣上一本,請恤三案被罪諸臣。卻又便細細開列姓名。弘光隻批該部酌議。時有禮部尚書顧錫疇,已被大铖讒謗,士英勒令告假回籍。又唆禦史張孫振上一本道:“在告尚書顧錫疇險邪,有玷秩宗,乞賜追奪誥命。”本裏專指他請削溫體仁而諡文震孟為徇私廢公。弘光批令錫疇致仕,震孟、體仁該部確議。一時朝野沸騰,人心不服。

阮大铖轎出水西門,見有書坊賣複社文章的,查係蔡益所店裏。立刻仰中城兵馬司,就內房拿去,鎖禁兩晝夜。傾家營脫,蔡益所出得獄來,患病身死。貴池名士吳應箕,正在京裏,素因選刻書文,與益所交厚。親見拿蔡書坊一事,曉得阮大铖主意,必要翻盡逆案,殺盡東林、複社眾人,方才心滿意足。連夜回貴池去,逃往廣東去了。中書文震亨,初然馬士英也重他詩,愛他字,起用他出來。此時阮大铖翻案緊急,震亨料必不免,沒奈何星夜掛冠出京去了。

總之,馬士英原不是魏黨,怎當得逆案渠魁阮大铖,合糾了驍雄張捷、楊維垣,務要殺盡正人君子。恰像與崇禎皇帝為仇,替魏忠賢報仇一般,阮大铖升尚書未久,楊維垣又升了都察院左都禦史了。他們腹心一黨,布滿要路。不要說黃道周、劉宗周、鄒之麟、申紹芳、張瑋、王心一、葛寅亮這些正人子,不過有名無實,做自己的官還兢兢業業,憂讒畏譏,連馬士英反算做是孤立了。有詩為證:

天不祚明生國賊,何須恨闖殺先皇。

但嗟漏網不同盡,留此奇凶致國亡。

未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