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越是危機,越不能輕易拋棄下屬
中國人講究“患難見真情”,在大災大難麵前,正是需要人團結一致、眾誌成城,體現大愛的時刻。在平常的企業管理中,有可能你會因為某個員工失職的表現,或者是工作效率的低下而將其開除,而當企業麵對前所未有的危機的時候,作為企業的領導,你反而不應該拋棄任何一個人,而應該選擇和他們站在一起,把自己和下屬緊緊拴在一起,讓員工體會到你的真誠和決心,激發員工的鬥誌,形成凝聚力,一起渡過難關。
大難臨頭各自飛,拋棄員工的做法,將會給自己,給企業帶來超乎想象的損失。反之,如果管理者識大體,能夠在危急時刻不拋棄下屬,自然能夠得到對方的回報,日後收獲更多。道理很簡單,經營者付出越多,得到的回報越大,若隻想別人給予自己,自己卻難舍小利,那麼“得到”的源泉終將枯竭。
1933年,經濟危機籠罩著整個美洲大陸,許多企業紛紛破產,人們陷入巨大的恐慌中。在這種危機四伏的時刻,哈理遜紡織公司發生了一起大火災,整個廠區淪為一片廢墟。這對哈理遜公司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3000名員工悲觀地回到家裏,等待著老板宣布公司破產和失業風暴的來臨。
在不安而漫長的等待中,大家終於等來了老板發來的一封信。令人吃驚的是,信裏隻是告訴工人們在每月發薪水的那天,照常去公司領取這個月的薪金。在整個世界一片蕭條,人人都在自保,不管他人死活的時候,能有這樣的消息傳來,員工們大感意外。老板亞倫·傅斯在心理上撫慰大家:公司雖然損失慘重,但你們更苦,沒有工資救你無法生活;所以,隻要能弄到一分錢,也要發給大家。
顯然,3000名員工一個月的薪水是一筆數額非常巨大的資金,更何況紡織公司已經化成一片廢墟,別說是處在經濟蕭條期,就是在經濟上升期也很難恢複元氣。既然恢複無望,還要掏自己的腰包給已經沒有用的工人發工資,人們都說亞倫·傅斯瘋了。
更令人意外的是,到了下一個月,正當員工繼續為眼前的生計犯愁時,他們又收到老板的第二封信,信上說再支付大家一個月的薪水。3000名員工接到信後情不自禁,淚水早已奪眶而出。在失業席卷全國,人人生計無著,上班都拿不到工資的時候,能得到如此的照顧,誰能不感念老板的仁慈與寬待呢?
亞倫·傅斯終於感化了大家,並有了回報。隨後,員工們陸陸續續走進公司,自發地清理廢墟,擦洗機器,還有一些人主動去南方聯係中斷的貨源,尋找好的合作夥伴。僅僅用了三個月,哈理遜公司重新運轉了起來,在當時的環境下這簡直就是一個奇跡。這一切,都是亞倫·傅斯在危機時刻沒有拋棄下屬,大家共度難關的結果。
當初,曾經有人勸說亞倫·傅斯領取保險公司的賠款,然後一走了之。可是,他傻乎乎地用錢給工人發工資,絕對超出了眾人的預料。亞倫·傅斯的經曆提醒管理者,舍得施恩,就會有回報,而且是出乎意料的回報。尤其是在下屬困難的時候,你的慷慨會讓人感動,獲得超出平時的高回報。
事實上,管理者的職責是帶領全體員工,將公司發展得更好。當危機發生的時候,員工已經產生了恐慌心理,而你的存在,本來就是要給員工以信心,給他們鎮定的力量的。如果你做不到這一點,還要拋棄他們,結果會如何呢?
不難想象,你在危機關頭拋棄了大家,那還會有誰願意為你工作?你的企業還如何生存?危機的出現,正是一次考驗,是對企業團結性的考驗,是對領導領導力的考驗,也是對員工忠誠度的考驗。在這次考驗中,首先要做好工作的就是企業的領導者,你要經得住考驗,員工才能相信你。
管理心理學啟示
對於一個企業來說,什麼時候才是樹立領導威嚴,團結下屬,形成一種獨有的企業精神的絕佳時機?答案是,當企業出現危機的時候。因為,在和平的時候,在平穩發展的時候,員工和公司很難產生一種生死與共的感覺,當一個人沒有麵對生存危機的時候,他很難對什麼產生感激之情,歸屬之感。而危機的出現,恰是對人的心理的一種考驗。
在危機中,員工的心容易慌,容易散,但是他們渴望被領導嗬護,渴望公司像一個媽媽一樣能夠庇護他們。而如果你將他們拋棄,那是對於他們心靈的一次重創,他們會對你產生恨意,並且很難消失。所以,越是在危機出現的時候,作為企業的領導者,你越是要和你的員工站在一起,你是領頭人,你的行動決定公司上下能否形成一股繩,能否渡過難關,迎來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