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友情頌(1 / 2)

人是需要朋友的,魯濱遜飄流到孤島上,我想他最恐懼的不僅僅是生存的艱難,孤獨才是對他最沉重的負擔。有一次,我在湘黔一帶的森林裏迷失了方向,怎麼也找不到來時的路徑,走來走去,總是走到剛才自己走過而且留下記號的地方。我知道,別人曾經告訴過我的,老百姓管這叫“鬼打牆”,也就是迷路了。越緊張,越找不到出路。走來走去,在繞圈子,我真是嚇傻了。密林裏本來光線暗淡,眼看天色黃昏,更覺得恐慌了。就在這絕望的時刻,我聽到遠處有人說話的聲音,原來是我們一起幹活的工人朋友找尋我來了。我敢保證,那是我一生中少有的感到如此幸福的一刹那。

於是,我這才理解“嚶其鳴兮,求其友聲”這句詩的意思。這首在《詩經·小雅·伐木》裏的古代民謠,大概是中國最早歌頌人類需要友情、需要交往、需要社會接觸的詩歌了。漢代的大學者鄭玄在注箋這詩句時說:“求其尚在深穀者,其相得則複鳴嚶嚶然。”他的話表明,連小鳥都懂得用它的啼聲,去尋求深山老林裏的同類,大家在一起進行交往,所以相見之下,充滿友情的鳴啼,變得更加熱烈了。那麼,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這種求其友聲,促進交流的需求,應該是更加迫切的。

起初,我發現我迷了路,曾經叫喊過的,隻有山林空曠的回聲。後來,我想起別人教我的經驗,這種時候千萬不要浪費體力。於是,我在密林中徘徊,躑躅,那份孤單無援的處境,我想,除了離群索居的隱士、深山修行的高僧,或者其目的就是為了逃避現實的孤獨者以外,任何一個生活在大千社會裏的成員,都不願在這個無人的森林裏多待一會的。

這時,我才深刻體會到,古人為什麼要唱出“嚶其鳴兮”的詩歌呢?很簡單,由於在上古社會裏,人稀地廣,原始落後,交通閉塞,彼此隔閡。單個的人處於粗陋的自然環境之中,能力是極其有限的。生活,居住,防衛,飲食種種條件十分惡劣,特別在抵禦大自然的災害、凶猛野獸的侵襲方麵,決不是一個人或一個家庭,甚至一個氏族所能勝任的。因此,需要朋友,彼此支援,進行交往,互通信息,便是生存一種必要手段了。於是,交流也就成了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必要因素,連上幼兒園的剛懂事的兒童,也知道要和小朋友一塊遊戲的。

交往,接觸,了解,聯誼,是人類的本能,到了現代,講友情,已是一個人的文明的體現。友誼,體現一個人的文化心態,是精神世界的展露,也是社會約定俗成的禮貌規範。當然,也無妨說,文明程度和文化水準高的人,他的交誼能力也高。同樣,精神世界豐富,重視禮儀和有教養的人,他的友情質量也絕對是值得稱道的。隻有孤家寡人,才把自己封閉起來。

其實,中國漢字中的“禮”字,最早的像形文字,就是畫了一個人跽下來,向對方作揖,作請教狀,這也說明在中國古老文化裏,是把友情、交誼,與禮貌、禮儀緊密聯係起來的。然而,我也難以理解,到底是由於我們國家人口過於眾多而競爭加劇的緣故,還由於市場經濟導致了部分人士心目中金錢掛帥的緣故,或者由於人們文化水平的下降,還是由於十年浩劫你爭我鬥搞亂了思想的緣故,在人際交往中,“禮”的成分漸漸淡薄,“非禮”的成分,倒多起來。

在馬路上,誰碰了誰一下,說聲對不起,也就可以拉倒了的。但你聽到的,準是粗聲濁語的互相責備的對話。在公共汽車裏,擁擠是斷不了的,大家將就些,到站下車了事,但誰都一肚子火,像雷管似的,一碰就炸。街坊鄰裏,會為雞毛蒜皮、針頭線腦的些微小節,而翻臉相向。茶樓酒肆,本是花錢買快樂的去處,年青人會為一句不愛聽的話,一件不合意的事,便立刻罵天罵地,甚至大打出手。如果大家多一點“禮讓”,懂得“嚶其鳴兮”求友的殷切之意,也許就把滿腔怒火化解了。如果,他們也曾落到隻有一個人在無邊無際的曠野或森林裏,找不到出路的時候,也許就不會有那麼大的火氣、脾氣、惡聲惡氣,對他們迫切需其幫助的人發泄了。

其實,我們中華民族,華夏子孫,向以“溫良恭儉讓”著稱於世,除了“文革”期間,孔夫子不吃香,這五個字,被批林批孔臭了一頓以外,從古至今,在人與人的關係中,什麼時候可以不需要溫和、善良,謙恭,克儉,禮讓等等品質呢?因此,這涵蓋了東方社會為人處事的基本守則的五個字,是有其長遠的生命之力。凡氣勢洶洶,來者不善,惡言惡語,與人為敵者,凡一臉官司,目空一切,自以為是,傲慢驕橫者,凡無理攪理,亂搞是非,挑撥離間,行為不軌者,凡為富不仁,恃權作威,上竄下跳,醜態百出者,都是現代人際交往中的死區,善良的人避之惟恐不及,還有什麼溝通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