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亂了套(2 / 2)

於是,整個桃花源的源民都叫紫虛什麼的,最後,輪到當時的領路人,也就是源長,當然,那時的源長是個膽識過人的美麗女孩:年輕又漂亮、文武全才、忠臣之後、單身。排號停住了,她就叫“紫虛亭”。

這個“亭”,本該是“停止的停”;可是,有人提議說——桃花源以後還要發展,“停止的停”不吉利,人家源長又是個婀娜少女,不如叫“亭亭玉立”的“亭”,多好“亭”?

又因為“亭”和“聽”說著順嘴,人們又發明了“聽”字,代替文人墨客一直咀嚼的“聞”,來表達“知道說”的意思。

文明開始發芽,學校也就按著老一套鬧騰起來。但是,紫虛亭源長明令禁止老師使用教鞭等刑具,來輔助教學。

慢慢的,桃花源留下了風俗——可能也就是一頓酒的功夫定下的,以後源長一律都叫“紫虛亭”;而且,一直就是紫虛亭家世襲這個源長,而且,紫虛亭也就逐漸成為桃花源的代名詞了。

現在是紫虛亭多少世,無所謂,反正退位的就不再叫紫虛亭,而叫老紫虛亭,再以前的,就叫老老紫虛亭或老掉牙紫虛亭。

陶淵明潛伏進來了,而此時的源長,已經是很多屆以後的男人了。他問陶淵明“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中間都幹了些什麼”——就像老師教小學生寫“三股文”一樣。

陶淵明當時很鎮定,他身著嶄新的蓑衣鬥笠,像個盔甲一樣結實,就是被打幾巴掌,也疼不到哪去,還有可能把人家的手給紮上幾根蘆葦刺,他當然不在乎疼了。

他就說:“我是迷路的漁夫!”而且是一口咬定;咬別處他也得這麼撒謊;咬兩口、咬幾口、咬的疼不疼,他也得這麼撒謊:眼前虎視眈眈的守衛們,都按著腰裏的刀把呢。

其實,得到被離家族相麵術真傳的紫虛亭源長,一眼就看出這是個冒牌貨了:

那時,外邊,正趕上魏蜀吳三國幹仗時期,戰火連年,烽煙滾滾,要多亂有多亂;曹操敗走華容道,想進來躲會,都是不行的;又加上蠢諸葛遇上傻劉禪,領著大軍,七出祁山,不斷挑事遊玩搶劫小麥殺馬稷哭鬧等,鬧得民不聊生;再加上大作家左思寫就《三都賦》,弄得洛陽紙貴,物價跟著翻跟頭;再加上大將軍司馬昭拎著野心,衝路人招搖耍橫,皇帝曹髦都吃了上頓沒下頓;老百姓中,哪有什麼身著嶄新鬥笠蓑衣的漁夫?哪有如此細皮嫩肉的漁夫?哪有這樣文質彬彬,洋溢著高等教育那股酸臭味而不是魚腥味的漁夫?哪有像惡毒小人一樣不停眨眼睛而不是像漁夫一樣目光如炬的漁夫?

假的,肯定!越說越假。

說丟了牙,也一樣假。

不說更假。

說不說都假。

殺他滅口?於心不忍,源民們就好吃好喝款待陶淵明,希望用善良之舉說服他保密,並承諾讓他全家遷入——給的麵子比曹操都大。陶淵明看出他的危險性了:

不答應,死;答應,活。

傻子才找死呢。

於是,陶淵明假意答應了保密。為了迷惑善良的紫虛亭源長,他逗留了幾天,每頓飯都假裝喝的很多,假裝說的都是“酒後真言”,他甚至都跟源長談到了他家遷入後,房屋分配和具體工作、工裝、軍銜等細節了;甚至,他還非常認真地,在一把即將分配給他的扁擔上,刻上了自己的名字呢。

可是,他一手拿雞腿,一手劃船,滿身酒氣離開後,卻直奔衙門告發——多虧桃花源自他走後,一麵派人跟蹤,一麵就立即在這水路上堆土,阻斷了陶淵明的桃花路和桃花運,並精心偽裝成一座山;保住了自己的命運,也改變了陶淵明的一生:

等官府準備好兵丁車馬,由陶淵明帶路,企圖洗劫桃花源時,路沒了!

使勁找。

大白天打著燈籠找。

把眼珠子摳出來,栓到風箏上,飛到空中去找。

脫了鞋,上炕,躺著,睡著了找……

怎麼找也沒有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