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5.在勒波人中間(2 / 3)

“他們說,他出去打漁去了,”工人回答說。“他們不知道他今天晚上是不是會回到帳篷裏來,不過,隻要天氣稍好一些,他們就會派人去找他的。”

接著,他就轉過頭去,又繼續同勒波人急切地交談起來。他不想讓艾思有機會再提問題來打聽榮·阿薩爾森的情況。

這是清晨,天氣非常晴朗。勒波人中間最卓著的人物沃勒·塞爾卡說要親自出去尋找艾思的父親,但是他卻並不急著走,而是蹲在帳篷前在思忖榮·阿薩爾森這個人,不知道怎樣把他女兒來找他的消息告訴他。現在要做的是不要使榮·阿薩爾森感到害怕而逃走,因為他是一個見了孩子就恐懼的怪人。他常常說,他一見到孩子,腦子裏就會出現一些亂七八糟的嚇人想法,使他承受不了。

在沃勒·塞爾卡考慮問題的時候,放鵝姑娘艾思和頭天晚上盯著她看的勒波族小男童阿斯拉克一起坐在帳篷前聊天。阿斯拉克上過學,會講瑞典語。他給艾思講薩米人的生活,並且向她保證說,薩米人的生活比其他所有人的生活都要好。艾思認為,薩米人的生活是可怕的,而且還說了出來。“你不知道你在說些什麼,”阿斯拉克說道,“你隻要在這裏住上一個星期,你就會看到,我們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

“如果我在這裏住上一個星期的話,我一定會給帳篷裏的煙嗆死。”艾思回答說。

“你可不要這麼說!”勒波小男童說,“你對我們一無所知。我要告訴你一些事,你就會明白,你在我們這裏呆的時間越長,你就越會感覺到我們這裏愉快舒服。”

接著,他開始對艾思講一種叫做黑死病的疾病在全國蔓延時候的情況。他不知道,這種疾病是不是也在他們現在呆著的、那麼靠北的真正薩米人地區流行過,但是這種病在伊莫特拉卻十分猖獗,住在那裏大森林和高山上的薩米人,除了一個十五歲的小男童外,全都死光了,住在河穀地的瑞典人除了一個小女孩外,也沒有任何人活下來,她也是十五歲。

“小男童和女孩為了尋找人,在這滿目瘡痍的土地上各自漫遊了整整一個冬天,他們終於在快到春天的時候相逢了,”小男童接著說,“當時這個瑞典族的女孩子請求勒波小男童陪著她到南方去,這樣她就可以回到本民族人那裏。她不願意再在這除了荒蕪淒涼的莊園以外什麼也沒有的伊莫特拉呆下去了。‘你想到哪裏我都可以陪你去,’小男童說,‘不過要等到冬天才行。現在是春天,我的鹿群要到西邊的大山裏去,我們薩米人一定要到鹿群讓我們去的地方去,’”

“這個瑞典族小女孩是富家的孩子,她習慣於住在屋子裏,睡在床鋪上,坐在桌子旁吃飯。她一貫看不起窮苦的山區人民,認為居住在露天的人是非常不幸的。但是她又怕回到自己的莊園裏去,因為那裏除了死人就沒有別的了。‘那麼,至少讓我跟著你到大山裏去,’她央求小男童說,‘免得我一個人孤零零地呆在這裏,連人的聲音都聽不到!’對此,小男童當然欣然答應,這樣,女孩就有機會跟隨鹿群向大山進發。鹿群向往著高山上鮮嫩肥美的牧草,每天走很遠的路。他們沒有時間支搭帳篷,隻得在鹿群停下來吃草的時候往地下一躺,在雪地上睡一會兒。這些動物感覺到南風吹進了他們的皮毛,知道用不了多少天,山坡上的積雪將會融化幹淨,而女孩和小男童不得不踩著即將消融的雪,踏著快要破碎的冰,跟在鹿群後麵奔跑。當他們來到了針葉林已經消失,隻有矮小的樺樹生長的高山地區時,他們休息了幾個星期,等待更高處的大山裏積雪融化,然後再往上走。女孩不斷抱怨歎氣,多次說她累得要命,一定要回到下麵的河穀地區去,但是她仍舊跟著往上走,這樣總比自己孤身一人去附近連一個活人也沒有的地方要好得多。”

“當他們來到高山頂上之後,小男童在一塊麵朝高山小河的美麗的綠草坡上為女孩搭起了一個帳篷。到了晚上,小男童用套索套住母鹿,擠了鹿奶讓她喝。他把去年夏天他們的人藏在山上的幹鹿肉和幹奶酪找了出來。女孩一直在發牢騷,不高興,她不想吃幹鹿肉和幹奶酪,也不想喝鹿奶,她不習慣蹲在帳篷裏,也不習慣睡在隻鋪一張鹿皮和一些樹枝當床的地上。但是這位高山族的兒子對她的抱怨隻是笑笑,繼續對她很好。”

“夏天過去以後,他們下山來搬遷到針葉林和闊葉林交界的地方,在那裏重新搭起帳篷。那時正是屠宰的季節,他們緊張地天天勞動著,但同時也是一段美好的時光,食物比夏天好得多。當大雪紛飛,湖麵上開始凍冰的時候,他們又繼續往東遷移,搬進濃密的杉樹林。他們一搭好帳篷就幹起冬活。小男童教女孩用鹿筋搓繩子,鞣皮子,用鹿皮縫製衣服和鞋子,用鹿角做梳子和工具,滑雪,坐著鹿拉的雪橇旅行。在他們度過了整天沒有太陽的昏暗的冬天,到了幾乎整天都有太陽的夏天的時候,小男童對女孩說,現在他可以陪她往南走了,去尋找她本族的人。但是那個時候這女孩卻驚訝地看著他。‘你為什麼要把我送走?’她問:‘難道你喜歡同你的鹿群單獨呆在一起嗎?’”

“‘我以為你是想要離開的,’小男童說。”

“‘我已經過了差不多一年的薩米人生活,’女孩說,‘在大山裏和森林中自由自在地遊蕩了這麼長時間,我不能再返回到我本族的人民那裏,在狹窄的房子裏生活了。請不要趕我走,讓我留下吧!你們的生活方式比我們的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