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邃宏闊的水文化(3 / 3)

“水濱”即水邊。左傳僖四年:“昭王之不複,君其問諸水濱。”宋梅堯臣陵集四三宣州難詩之六:“屈子行江畔,昭王問水濱。”

“水齊”船上小舍。南史羊侃傳:“初赴衡州,於雨差符起三間通梁水齊,飾以珠玉,加之錦繢,盛設帷屏,列女樂。”也指水邊書舍。唐白居易長慶集六九宴後題府中水堂贈虞尹中丞詩:“水齊歲久漸荒蕪,自愧甘棠無一株。”

“水雞”①水鳥名。唐杜甫杜工部草堂詩箋二十開水歌:“巴童蕩槳欹側過,水雞衡魚來去飛。”②青蛙。宋趙德麟侯鯖錄三:“水雞,蛙也,水族中厥味可薦者雞。”

“水簾”瀑布水下垂如簾。唐張又新謂以廬山康王穀水簾水煎茶,品為第一。宋範成大石湖集十九下歲詩:“不用苦求毫相現,祗教長掛水簾看。”

“水鏡”①以水如鏡的清明比喻人的明鑒或性格爽朗。三國誌蜀龐統傳注引襄陽記:“諸葛孔明(亮)為臥龍,龐士元(統)為鳳,司馬德操(徽)為水鏡,皆龐德公語也。”世說新語賞舉上:“衡伯玉為尚書令,見樂廣與中朝名士談議,奇之,……命子弟造之,曰:此人,人之水鏡也。見之若披雲務,觀青天。”宋蘇軾分類東坡詩四次韻僧潛見贈:“道人胸中水鏡清,萬象起滅無逃形。”②月亮。文選南朝宋謝希逸月賦:“柔祗雪凝,圓靈水鏡。”

“水獺”獸名。也稱水狗。狀似青狐而小,毛色青黑,長尾,水居食魚,能知水信為穴。

“水麝”麝的一種。本草綱目五一犬二麝集解引唐段成式酉陽雜徂雲:“水麝臍中皆水,瀝滴於鬥水中,因瀝水服,其香不歇。”又泛指香味。宋王安石臨川集十五自白土村入北寺詩之一:“薄槿煙脂染,深荷水麝焚。”

“水驛”水路的轉運站。唐姚合姚少監集一送徐州韋僅行軍詩:“山程度幽穀,水驛到夷門。”又李白李太白詩十四流夜郎至西塞驛寄裴隱:“揚帆借天風,水驛苦不暖。”

“水觀”佛家指坐禪時觀水而得正定。楞嚴經五:“月光童子從座起,項禮佛足,而白佛言:‘……有佛出生,名為水天,教諸菩薩,修習水觀,入三摩地。’”宋釋文響潛山集九物外詩:“望嶽山心靜,臨池水觀成。”

“水火棍”封建社會衙門差役用的棍子。形狀上圓下略帶扁,上塗黑色,下塗紅色。水滸八:“隻說董超薜霸將金子分受入己,送回家中,取了行李包裹,拿了水火棍,便來使臣房裹,取了林衝,監押上路。”

“水心集”宋葉適(字水心)撰,原集不傳。四庫全書總目著錄本,為明正統中黎諒所編,二十九卷。適以博學見稱於時,與陳傳良薜季宣為永嘉學派的主要人物,為文主張語必己出,所作具有典則,卓然成家。

“水心劍”劍名。晉書束晰傳:“又秦昭王以三日置酒河曲,見金人奉水心之劍,曰:‘令君製有西夏,乃霸諸侯。’”唐宋之問集上桂州三月三日詩:“西夏黃河水心劍,東周清洛羽觴杯。”

“水醜木”“梁”字的隱語。南史陶弘景傳:“齊末為歌曰‘水醜木’為‘梁’字。……及聞議禪代,弘景援引圖識,數處皆成‘梁’字,令弟子進之。”元楊維楨識崖逸編注五題陶弘景移居園詩:“三朝人物半調零,水醜木中文已成。”

“水引餅”餅,也叫湯餅。即今之湯麵。南齊書何戰傳:“上好水引餅,戰令婦女躬自執事以設上焉。”齊民要術餅法有水引傳托,省作“水餅”。宋蘇軾:“水餅既懷鄉,飯筒仍湣楚。”

“水中丞”文具名。用玉石陶瓷製成,以貯硯水的水盂。宋林洪文房圖讚稱水盂為水中丞。又見明屠隆考架餘事四文房器具箋水中丞。

“水田衣”即袈裟。因多用方形布塊綴成,似水田界,故名。也叫百衲衣。唐唐彥謙鹿門集積補遣西明寺威公盆池新稻詩:“得地又生金粟界,結根仍對水田衣。”

“水仙子”南宋時西湖遊船的歌舞伎。見元周密武林舊事三西湖遊幸。詞調名。

“水仙王”水神名。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廟。其旁為林逋祠堂。宋蘇軾分類東坡詩十飲湖上初晴後雨詩之一:“此意自佳君不會,一杯當屬水仙王。”自注:“湖上有水仙王廟。”

“水仙伯”晉郭璞死後的稱號。見舊題晉葛洪神仙傳九郭璞。

“水仙操”琴曲名。傳說為伯牙所作。見琴操水仙操注引樂府解題。宋劉彭城集十八斫冰詞詩:“馮君與製水仙操,傳入湘靈寶瑟彈。”

“水狀元”植物名。即紫蘇。五代後唐天成中,進士侯寧極戰造藥譜一卷,改立別名,稱紫蘇為水狀元。見宋陶榖清供錄藥譜(說郛六一)、明陶宗儀輟耕錄十六藥譜。

“水勃公”水鳥名。唐陸龜蒙甫裏集十一和鬆江早春詩:“一生無事煙波足,唯有沙邊水勃公。”

“水流黃”芡實的別名。宋劉延世孫公談圃中:“水產之芡,其甘滑可食,則名為水流黃。”

“水浮子”荔枝的別稱。荔枝重而不沉,置水中隨水上下,故名。見清屈大均廣東新語二五荔枝。

“水豹囊”茶的別稱。宋陶錄清供錄水豹囊:“豹革為囊,風神呼吸之具也。煮茶啜之,可滌以滯思而起清風,每引此義,稱茶為水豹囊。”

“水梭花”僧人蔬食,諱言魚肉,故謂魚為水梭花。宋蘇軾東坡誌林二道釋僧文葷食名:“僧謂酒為般若湯,謂魚為水梭花,雞為讚築菜。”

“水雲舟”元詩選分遠山屯遣稿答胡葦杭:“蕉鹿夢回天地枕,鱸與到水雲舟。”謂行舟於雲水之際,即放浪江湖之意。

“水雲鄉”水雲彌漫的地方。多指隱者居遊之地。宋蘇軾分類東坡詩十七和章七出守湖州之一:“方丈倦人出渺茫,高情猶愛水雲鄉。”又張綱華陽集三六次韻錢共叔見贈詩:“逸翮寧歸鴛鴦列,鳴聽忽下水雲鄉。”

“水場錢”五代南唐時,民於江中編浮伐以居,量丈尺輸稅,名曰水場錢,即水上居民所納的稅錢。至宋,江南西路轉運副使張齊賢始奏免征收。見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錄一之七丞相張文定、宋史本傳。

“水晶人”蝦的別名。宋陶毅清供錄水晶人:“二三友來訪,賣得蟹蝦具饌,語及唐士人逆風至長鬢國娶蝦女事,坐客謝兼仲曰:‘蝦女婿豈不好?白角衫裹個水晶人。’滿筵無不大笑。”

“水晶丸”即荔枝。宋歐陽修文忠集一三三浪淘沙:“荔子初丹,絳紗囊囊水晶丸。”後因作為荔枝的品名。清周亮工閩小紀上水晶丸:“荔枝種類最繁,……水晶丸較諸荔最小,而味最甘,實而不核。”

“水晶塔”喻人貌似聰明,而心裏糊塗。元曲選石君寶秋胡戲妻四:“你做賦也嗬,我可抓住了賦,哎,你個水晶塔便休強。”又缺名神奴兒三:“哎,你一個水晶塔官人忒胡突,便侍要羅織就這文書,全不問實和虛。”

“水清穴”穴位名。即人中。人的上唇正中凹下的部位。宋王逵雜海英人身類:“人之水清穴,在鼻下口上,一名人中,蓋居人身天地之中也。”

“水經注”水經,舊題漢桑欽撰,但從所記的地理情況看,可能為三國時人所作。記我國河流水道,共一百三十七條。至北魏酈道元為作注,補充記述河流水道至一千二百五十二條,注文較原書多出二十倍。注以水道為綱,描述範圍自地理情況至曆史事跡、民間傳說,內容豐富,文章生動多彩,引用書籍多至四百三十七種。宋時已佚五卷,明以來,傳刻舛誤尤多,清全祖望趙一清戴震都有校刊本。近代王先謙全校諸家,集前人研究的大成。宜都楊守敬與其弟子熊會貞共成水經注疏一書,共四十卷,對水名、地名以及徵引典籍,都詳作考釋,並以清一統地輿圖作底本,繪為水經注圖。楊、熊歿後,熊會貞述作增補。經前後幾百年學者的努力,使這一部北魏以前我國古代地理總結名著,大體恢複了原書的麵貌。

“水滸傳”我國著名古典長篇小說,寫北宋末宋江等被逼上梁山起義事。按宋史徽宗紀僅載宋江之名,宋末龔聖與為宋江等撰象讚,始作三十六人。宋元間人所編宣和遺事已有楊誌賣刀、晁蓋劫生長綱、宋江殺閻婆惜等情節。其後長久流傳,迭經增益,乃成有一百單八將、長逾百萬言之水滸傳。傳為元施耐庵編,明初羅貫中續。全書按民間傳說、說書底本等加工寫定,增潤成篇,原非一人之作。元雜劇不少即以水滸故事為題材。明中葉後水滸傳刻本甚多,繁簡各異。最常見者有郭勳本一百回;楊定見本一百二十回;明末金聖歎(人瑞)刪去七十一回以後情節,俗稱七十回本,流傳甚廣(此本加楔子,實為七十一回)。

“水精床”以水晶為飾的床。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十四諾皋記上:“豁然宮殿宏麗,見一翁,年可八九十,坐水精床”。

“水精宮”也作水晶宮。①傳說中用水晶構成的宮殿。南朝梁任述異記上:“闔閣極水精宮,尤極珍怪,皆出之水府。”一本作“水晶宮”。後來神話稱“龍王”的第宅為水精宮。②指四麵環水的屋字。宋缺名豹隱紀談引唐楊漢公九月十五日夜絕句詩:“江南地暖少嚴風,九月炎涼正得中,溪上玉樓樓上月,清光合在水晶宮。”明陶宗儀輟耕錄十先輩諧謔:“趙魏公(孟)刻私印曰:‘水晶宮道人’。”因湖州四麵皆水,故雲。

“水精簾”形容質地精細而色澤瑩澈的簾。唐李太白詩五玉階怨:“卻下水精簾,玲瓏望秋月。”花間集一唐溫庭筠菩薩蠻之二:“水精簾禮頗梨枕,暖香惹夢鴛鴦錦。”

“水精鹽”透明如水晶的鹽。魏書崔浩傳:“語至中夜,(太殺)賜浩縹醪酒十觚,水精戎鹽一兩。”唐李白李太白詩二五題東欲公幽居:“客到但知留一醉,盤中底有水精鹽。”

“水精膾”食品名。膾,也作“膾”。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六十六日:“都下寶鵪鶉骨拙兒、圓子拍、白腸、水晶精膾……荔枝諸般市合。”

“水蒼玉”玉名,古時用為佩玉。禮玉藻:“大夫佩水蒼玉而純組綬。”注:“玉色……似水之蒼而雜有文。”唐代官二品以下五品以上佩水蒼玉。也省作“水蒼”。唐杜牧樊川集二奉和門下相公送西川相公兼領相印鎮蜀十八韻詩:“虎騎搖風旆,貂冠韻水蒼。”

“水墨畫”專用水墨而不施彩色的畫。宋範成大石湖集十五牙灘詩:“傾崖溜雨色,慘淡水墨畫。”

“水龍吟”詞調名。宋曾觀詞,名豐年瑞;呂渭先詞,名鼓笛慢;史達祖詞,名龍吟曲;楊樵雲詞,更名小樓連苑;蘇味道詞,名狀椿歲。雙調,字數不一,至少一百字,至多一百六字。清萬樹詞律,此調又名海天闊處。

“水磨腔”指昆曲,曲調細膩宛轉,故稱。明沈寵綏度曲須知上絲索題評:“我吳自魏良輔為昆腔之祖,而南詞之布調收音,既經創開,所謂水磨腔、冷板曲,數十年來,遐邇遜為獨步。”

“水衡錢”謂皇室儲藏的錢,由水衡之官所管,故稱。漢書宣帝紀:“(本始)二年春,以水衡錢為平陵,徙民誌第宅。”

“水鏡草”植物名。水生。即杏菜,也名荇菜、水葵。

“水蠟樹”女貞的別名。

“水鷺洲”地名。在湖南長沙市西湘江中,古稱橘洲,俗呼水陸洲,也稱橘子洲、下洲。四麵環水,風景優美。

“水心學案”對宋葉適學派的諭述。適受業於鄭祖熊,輩行較陳傳良稍晚,為永嘉學派之一。主張“道之所在,道則在焉”,故道義與功利應相互結合,無功利,道義即為“無用之虛語”。於當時多談心性的朱熹陸九淵外,自成一家。見宋元學案五四。

“水火無交”謂為官清廉,無所取於民。隋趙軌任齊州別駕,在州四年,考績連最,被征入朝,父老相送者,各揮涕曰:“別駕在官,水火不與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壺酒相送,請酌一杯水奉餞。”見隋書本傳。清趙吉士寄園寄所寄一囊底寄警敏:“達公變色曰:‘本院與曆吏水火無交,貴縣言作郡雜,有說乎?’”今多指人和事互不相涉。

“水木清華”指園林池沼景色清麗。文選晉謝叔源(混)遊西池詩:“景昃鳴禽集,水木湛清華。”也作“水石清華”。宋書隱逸傳:“且岩堅閑遠,水石清華,雖複祟門八襲,高城萬雉,莫不蓄壤開泉,仿佛林澤。”

“水中捉月”比喻空虛幻想,不能實現。景德傳燈錄三十永嘉真覺禪師證道歌:“鏡裹看形見不雜,水中捉月爭拈得。”也作“水底撈月”。古今雜劇元宮大用生死交範張雞黍二:“咱兩人再相逢,如水底撈明月,把這兄弟情一筆勾絕。”明湯顯祖牡丹亭冥誓:“是人非人心不別,是幻非幻如何說!雖則似空裏拈花,欲不是水中撈月。”

“水月觀音”妙法蓮花經普門品觀音菩薩有示現三十三身之說,畫觀音像者畫其觀看水月之狀,稱水月觀音。後因用以喻人的風貌俊朗秀逸。觀音,佛教中的菩薩名。宋孫光寫北夢瑣言五沈蔣人物:“蔣凝侍郎亦有人物,每到朝士家,人以為祥瑞,號水月觀音。”

“水米無交”猶言水火無交。古今雜劇元孫仲章勘頭巾:“下官一路上來聽的人說,這河南府有個能吏張鼎,刀筆上狠僂羅,又與百姓水米無交。”明張居正張文忠集書牌十二答雲南巡撫言沐鎮守安土司事:“使當時少有避嫌之心,則其事至今不結。昔也受賄之人皆袖手卷舌,莫一言為辯釋,乃仆水米無交之人耳。故知凡避嫌者,皆內不足也。”

“水泄不通”形容異常擁擠。也作“水楔不通”。唐敦煌變文伍子胥變文稱楚王力補子胥:“力既下行,水楔不通,州縣相知,旁標道路。”又漢將王陵變文有“把卻官道,人切不通”語,是唐人已有此語。古今雜劇元宮大用範張雞黍一:“又有權豪勢要之家,三座衙門把的水泄不通。”

“水長船高”比喻隨所憑借而增長。碧崖錄三卷二九則:“水長船高,泥多佛大。”明馮維敏一世不服老四:“閑看世態眉常鎖,但說時人手便搖,誰不愛鴉青鈔,一處處人離財散,一時時水長船高。”

“水東日記”明葉盛撰,三十八卷。記明代製度及遺聞軼事,引據諸書,以博洽見稱。

“水到渠成”比喻條件成熟,事情自然成功。景德傳燈錄十二光湧禪師:“問:‘如何是妙用一句?’師曰:‘水到渠成。’”宋蘇軾蘇東坡集續集十一與章子厚書:“恐年載間遂有饑寒之夏,不能不少念,然俗所謂水到渠成,至時亦必自有處置。”

“水送山迎”舟行所見的景色。全唐詩六八七吳融富春:“水送山迎入富春,一川如畫晚晴新。”

“水深火熱”孟子梁惠王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後因以水深火熱比喻人民生活陷於極度痛苦之中。

“水清無魚”水太清則魚不能藏身,喻人過於苛察,責備求全,就不能容眾。大戴禮子張問入官:“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後漢書四七班超傳:“今君性嚴急,水清無大魚,察政不得下知,宜蕩佚簡易,寬小過,總大綱而已。”

“水道提綱”清齊召南撰,二十八卷。專敘水道源流分合。以酈道元水經注詳北略南,黃宗義今水經又知南而不知北,乃作此書,以巨川為綱,而以所彙眾流為目,故曰提綱。

“水陸道場”也稱水陸齊。佛教謂設齊供奉,以超度水陸眾鬼的法會為水陸道場。相傳梁武帝天監七年始作普度水陸眾生的大齊會。元曲選關漢卿竇娥冤四:“改日做個水陸道場,超度你生天便了。”

“水晶燈籠”以水晶製作的燈籠,內外透明,喻人眼光銳利,洞察隱情。宋範鎮東齊記事補遺:“劉隋待製為成都通判,嚴明通達,人謂之水晶燈籠。”

“水落石出”宋蘇軾後赤壁賦:“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此僅描寫景物,後人用以比喻事情的真相終於大白。宋陸遊渭南文集十一謝諫啟:“收真才於水落石出之後,坐銷浮偽之風;察定理於舟岸移之時,書黜讒之巧。”

“水盡鵝飛”喻恩情斷絕,一拍兩散。元關漢卿望江亭:“你休等我恩斷意絕,眉南麵北,恁時節水盡鵝飛。”盡也作“淨”。古今雜劇鄭月蓮秋夜雲窗夢四:“我則道地北天南,錦營花陣,偎紅倚翠,今日個水淨鵝飛。”

“水調歌頭”詞調名。相傳隋煬帝開汴河時製水調歌,唐人演為大曲。用大曲歌頭,另倚新聲,故名。又名元會曲、凱歌、壹城遊等。雙調,九十四字至九十七字,平韻。宋人於上下闕中的各兩個六字句,多兼押仄韻。也有句句押韻的。共八體。

“水懦民玩”喻為政過寬,則民易玩忽法令,以至犯罪。左傳昭二十年:“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故寬難。”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後漢書六五皇甫規傳對策:“夫君者舟也”。注引家語:“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可知也。’”以水喻民,乃居安思危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