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派(江蘇蘇州地區)盆景承襲了蘇州園林形態奇異、柔曲圓潤、玲瓏多姿、翠嶂如黛的風格。
揚派(蘇北揚州地區)盆景對植物葉片的造型極為講究。
徽派盆景在藝術構思上受新安畫派的影響,故又稱新安派。
嶺南派盆景是根據嶺南畫派的藝術特點,創造了“蓄枝截幹”為主的折枝法構圖,以飄逸豪放、挺拔自然為特點。
川派盆景以自然形態取勝,較少使用人工雕琢,特別強調做到“雖由人作,宛如天開”的形神兼備的境界。
宋代詩人陸遊描繪花卉盆景時發出過這樣的感歎:“花如解語還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七)服飾中的花
花卉作為裝飾,很早就出現在人們的服飾上。不僅把美麗的花卉印在絲織品上、一針一線地繡在衣裙上,而且還將花繡在帽子上、鞋麵上、枕頭上、手帕上。這樣一來,中國花文化又在服飾中得到了再一次延伸和體現。而花卉圖案有服飾中的應用和流行,確實使有形的東方神韻愈發柔美飄逸。像“喜上眉梢”圖案是以“梅”代替“眉”,梅梢上落著一隻歡愉的喜鵲。
人所共知,中國是一個眾多民族的國家。據20世紀50年代的統計,確定為56個民族,有一點似乎形成了共識,就是都喜歡穿戴印花、繡花的服飾。
(八)陶瓷器皿上的花
陶瓷在中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曆史,在陶瓷器皿上刻花、繪花的曆史同樣久遠。據對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的考古研究發現,在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中國的先人們就把花卉刻在了陶器上。
(九)鮮花入饌
鮮花入饌,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曆史。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的道士、僧尼出於養生保健、延年益壽的需要,就常以花伴食,一些文人、隱士也相繼效仿。
春秋時楚國大詩人屈原在流放期間就過著“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生活。屈原還喜歡吃蘭花,他在《九歌》中說“蕙肴蒸兮蘭藉”,就是以蘭花拌肉,以蘭葉包裹後放在鍋裏蒸熟後食用。到了秦漢時期,吃菊花已很普遍,且多做菜用和釀酒。
中國人吃梅似乎要比吃菊花、蘭花早得多。“望梅止渴”,是人們用來形容梅子的,那是因為梅的果實以酸為主。
從史籍記載看,中國人常吃的花卉有牡丹花、蓮花、玫瑰花、梅花、菊花、桂花、槐花、杜鵑花、玉蘭花、茉莉花、梔子花以及各種蔬菜瓜果的花等。
中國人食用牡丹花,大概始於宋代。蓮花可以說是全身是寶。在清代《餐芳譜》中,詳細敘述了20多種鮮花食品的製作方法,如桂花丸子、茉莉湯、桂花幹貝、茉莉雞脯、菊花糕等。
從地域上看,素有“天然花園”之稱的雲南,鮮花入饌更為普遍。“鮮花當蔬菜”被列為“雲南十八怪”之一。在雲南有句民諺:“吃了金雀花,眼睛不眨巴。”大理地區的白族人則酷愛食用杜鵑花。泰族既是一個以花為榮的民族,更是一個喜歡吃花的民族。
中國的江南一帶,也有食花的習慣。如在蘇州,每年農曆的二月十二日為“花朝節”。這一天,當地民眾都喜歡在花木上貼紅紙、係紅綢,以慶賀“百花生日”。其中還有一個誘人的節目——“吃花粥”。如食用白糖桂花粥、玫瑰赤豆粥、茉莉肉粥、玉蘭魚片粥。有的還用玉蘭花瓣製作玉蘭餅,用迎春花、芙蓉花加醋炒豆腐,用茉莉花炒雞絲、肉絲等等。
人們為何這般喜歡吃花呢?除了受愛花心理的驅使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花本身含有豐富的營養。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可以食用的花卉中含有多種營養成分、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具有養顏美容、滋補身體、延年益壽的功能。據說在香港還出現了專門介紹如何吃鮮花的研究機構,不定期出版一些宣傳圖片。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花已經完全融入了中國的現代飲食文化。
(十)鮮花釀酒
有一些人看來,酒在中國飲食文化中的地位似乎比食還重要。所謂“無酒不成席”、“無酒不成禮”,就是這種意識的真實流露。早在漢代,就有人說酒為“天之美祿”,是上天賜給人類的禮物,味之美,意之濃,無可比擬。而用菊花、桂花、玫瑰花、蘭花、蓮花等新鮮花卉釀酒豈不是美上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