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中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對人體都有一定的益處。硒被茶樹吸收轉變為有機硒蛋白,有很好的抗氧化性能,還能調節維生素代謝,與維生素E協同保護組織,免受過氧化物損害。美國理查德·派司瓦特博士認為,食物中加入硒與維生素E、維生素C配成三合劑,可以延長人的壽命5—10年。但純粹的硒對人體有毒。紫陽茶中含有豐富的硒和維生素,一般蔬菜、水果、蛋等含的維生素C、E很多,適量飲用紫陽茶和適當配膳,對防止脂類過度氧化,延緩人體衰老和減少疾病有積極意義。
從以上研究證明,長期飲茶對於老年人的攝生保健,祛病延年尤有好處。在日本,據說“茶道“人士多長壽高齡,而且氣色好,皮膚潤澤,這與他們經常飲茶有密切關係。因茶葉具有抗衰老作用,故日本人稱“茶葉是長生不老的仙藥”。
9.為什麼飲茶可堅齒防齲
在我國古代文學名著《紅樓夢》中,常提到賈府的人在飯後用茶漱口。我國自古以來就有飲茶和以茶漱口來堅齒防齲的習慣。
宋代蘇軾在《東坡雜記》中,談到養生之道時也曾指出:“吾有一法,常自珍之。每食已,輒以濃茶漱口,煩膩即去,而不煩刺挑也,而齒便漱濯,緣此漸堅密,蠹病自已,然卒用中下茶。”這段文字,是蘇東坡自己的經驗實錄,不但翔實可靠,而且說明了很多問題。一是挑牙不是好習慣,弊病甚多;二是飲茶可以堅齒、防齲;三是“中下茶”的防齲作用較強。這都是符合科學道理的。我們知道,茶葉是含氟量較高的飲料,而氟離子具有防齲、堅骨作用。因此,飯後飲茶或以漱口,不僅能清潔口腔,而且可以防止齲齒。據研究分析,茶葉中含氟量因茶葉級別不同而有差異:粗老茶葉的含氟量高於茶芽和嫩葉,低檔茶的含氟量高於高檔茶。因此,從防止齲齒的效果來說,宜飲用低檔茶,既經濟又實惠。
10.茶的營養價值
經現代綜合科學分析鑒定,普通茶葉內含有各種化合物達500多種。在這些化合物中,包括已知的很多人體健康有益的營養成分,如蛋白質、維生素類、氨基酸、類脂類、糖類及礦物質元素等,對人體有較高的營養價值。還有一部分化合物是對人體有保健和藥效作用的成分,稱之為有藥用價值的成分,如茶多酚、咖啡堿、脂多糖等。茶的營養價值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麵:
①飲茶可以補充人體需要的多種維生素
茶葉中含有多種維生素。按其溶解性可分為水溶性維生素和脂溶性維生素。其中水溶性維生素(包括維生素C和B族維生素),可以通過飲茶直接被人體吸收利用。因此,飲茶是補充水溶性維生素的好方法,經常飲茶可以補充人體對多種維生素的需要。
維生素C,又名抗壞血酸,能提高人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在茶葉中維生素C含量較高,一般每100克綠茶中含量可高達100毫克,高級龍井茶含量可達360毫克以上,比檸檬、柑橘等水果含量還高。紅茶、烏龍茶因加工中經發酵工序,維生素C受到氧化破壞而含量下降,每100克茶葉隻剩幾十毫克,尤其是紅茶,含量更低。因此,綠茶檔次越高,其營養價值也相對增高。每人每日隻要喝10克高檔綠茶,就能滿足人體對維生素C的日需要量。B族維生素中的維生素B1又稱硫胺素,B2又稱核黃素,B3又稱泛酸,B5又稱煙酸,B1又稱葉酸。由於脂溶性維生素難溶於水,茶葉用沸水衝泡也難以被吸收利用。因此,現今提倡適當“吃茶”來彌補這一缺陷,即將茶葉製成超微細粉,添加在各種食品中,如含茶豆腐、含茶麵條、含茶糕點、含茶糖果、含茶冰淇淋等。吃了這些茶食品,則可獲得茶葉中所含的脂溶性維生素營養成分,更好地發揮茶葉的營養價值。
②飲茶可以補充人體需要的蛋白質和氨基酸
茶葉中能通過飲茶被直接吸收利用的水溶性蛋白質含量約為2%,大部分蛋白質為水不溶性物質,存在於茶渣內。茶葉中的氨基酸種類豐富,多達25種以上,其中的異亮氨酸、亮氨酸、賴氨酸、苯丙氨酸、蘇氨酸、纈氨酸,是人體必需的八種氨基酸中的六種。還有嬰兒生長發育所需的組氨酸。這些氨基酸在茶葉中含量雖不高,但可作為人體日需量不足的補充。
③飲茶可以補充人體需要的礦物質元素
茶葉中含有人體所需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大量元素主要是磷、鈣、鉀、鈉、鎂、硫等;微量元素主要鐵、錳、鋅、硒、銅、氟和碘等。茶葉中含鋅量較高,尤其是綠茶,每克綠茶平均含鋅量達73微克,高的可達252微克;每克紅茶中平均含鋅量也有32微克。茶葉中鐵的平均含量,每克幹條中為123微克,每克紅茶中含量為196微克。這些元素對人體的生理機能有著重要的作用。經常飲茶,是獲得這些礦物質元素的重要渠道之一。
茶文化是祖先為我們留下的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對於健康、健美、長壽有著重要價值,我們要加倍珍惜,通過深入研究和科學實踐進一步發揚光大,以造福廣大人民群眾。
§§第十三章 中華文化與花文化
花卉是大自然的精華,美的結晶,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藝術品,她不僅與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密不可分,而且成為溝通世界各國人民友誼往來的極好橋梁。
我國人民自古就喜愛花,對花有著深厚的感情。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河姆渡人就已培植荷花、金栗蘭及香蒲等花卉作為觀賞植物。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欣賞花、描繪花、讚美花、歌頌花,伴隨著人們的喜怒哀樂,滲透貫穿於整個中華文化之中,形成了在世界文化殿堂占有獨特一席的中國花文化。
春秋時期,偉大詩人屈原在他不朽的《離騷》中運用一係列花卉、芳草來比喻高潔的情操,將花卉與詩歌的結合推向了一個空前的高度。
漢、唐、宋時期,花卉全麵地登上了文化舞台,在不同的藝術形式中,為人們表達著不同的思想感情。詩聖杜甫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深深道出了詩人對時勢戰亂的憂慮。宋詞中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都是以花抒情,達到情景交融。
元明以後,在詩詞之外,書畫家更是沒有幾個不會畫梅、蘭、竹、菊的,似乎這“四君子”已成為文人雅士的標誌,詩書畫篆無不涉及。文人的作品也有將花卉的品性極端細化的,如小說《鏡花緣》把百花描述為仙子、才女,並將36種花分成“十二師”、“十二友”和“十二婢”。明代湯顯祖的浪漫主義作品《牡丹亭》中40餘種花卉名稱的問答曲詞,古典巨著《紅樓夢》中大量的花卉詩詞,都生動地抒發了真情實感,準確地反映了社會生活。
鬥轉星移,時代在飛速前進。今天,人們在養植、培育推廣花卉的同時,還廣泛開展了有關花卉的書法、篆刻、繪畫、攝影、裝飾、飲食等文化活動,將花文化推向了屬於人民大眾的曆史性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