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茶具源流
茶具的發展與陶瓷生產的發展密切相關。茶的烹用方法,也隨著茶葉生產技術的改進和茶類的發展而不斷變化。
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交替時期,由於以壓製餅茶為主,這時除煮、飲和貯藏用的茶具外,又添了研末和澆湯用的器具。
秦漢時期,泡飲方法是將餅茶搗成碎末放入瓷壺並注入沸水,加上蔥薑和橘子調味,飲茶有了簡單的專用器皿。近年來,在浙江上虞出土了一批東漢(公元25—220年)瓷器,其中有碗、壺、杯、茶盞、托具等。
從秦漢到唐代,隨著飲茶區域和習俗傳播的擴大,人們對茶葉功用認識的提高,促使陶器業飛躍發展,茶具也越來越考究,越來越精巧。
宋代的茶具承襲唐代茶具,改複為銚、瓶,飲茶用茶盞。南宋《茶具圖讚》記載的十二先生,即備茶和飲茶時用的十二種茶具。
紫砂茶具中以茶壺最為名貴,宋代詩人蘇軾謫居宜興時,提梁式的紫砂茶壺,被命名為“東坡壺”,沿用至今。1968年南京吳經墓中發現紫砂提梁壺是明嘉靖(公元1543年)殉葬物,已是罕見的古董。
宋代民間飲茶多用茶盞,盞是一種小型茶碗,口敞小底,有黑釉、醬釉、青白釉及白釉等多種。
元代的茶具的變化主要在壺嘴,當時稱流子。12世紀至14世紀,日本佛僧到我國天目山佛寺留學,曾帶回天目山的茶碗,這種茶碗施有黑釉,因此在日本,人們把這種帶黑釉的陶瓷通稱為天目瓷。天目茶碗有黃天目、白天目、黃踐、曜變、灰潛兔盞等。
明代因喝散茶而興白瓷茶具,而江蘇宜興紫砂陶壺、陶盞的創製及普及為後世稱頌。
清代的茶具除陶土茶具、瓷製茶具、竹木茶具外,還有了漆器茶具。
蓋碗茶源於何時,至今無定論。茶托又稱“茶船”,民間相傳為唐代西川節度使崔寧之女所造,始為木托,後以漆製。
明清以來,茶具不僅為實用,而且成為十分典雅的工藝品。
2.茶藝之美
茶藝的六要素是人、茶、水、器、境、藝。要達到茶藝美,就必須六要素俱美。六美薈萃,相得益彰,才能使茶藝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欣賞茶藝的過程同時也就是對茶藝六要素進行美的賞析。國學大師林荊南先生曾以“美健性倫”四個字表達我國的茶藝精神:
美:為美律。製茶時態度必須從容,並且連貫而下,能顯示幽雅的旋律美。
健:健康是製茶之大本。凡是變質的茶葉及不潔的水均不可飲用。
性:茶的妙用在於能“養性”。在品茗時,能由情趣中培養靈性,為修身最佳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