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茶的分類
按色澤或製作工藝的不同,茶可分為綠茶、黃茶、白茶、青茶、紅茶、黑茶。按季節可分為春茶、夏茶、秋茶和冬茶。按生長環境可分為平地茶和高山茶。平地茶芽葉較小,葉底堅薄,葉麵平展,葉色黃綠欠光潤。高山茶由於環境適合茶樹喜溫、喜濕、耐陰的習性,故有高山出好茶的說法。
總的來說,通用的分類方法是將中國茶葉分為基本茶類和再加工茶類。基本茶類分為6大類,即綠茶、黃茶、黑茶、白茶、青茶、紅茶。
2.茶的命名
茶葉的名字很多,排它個上千種是不成問題的,真正可以讓人眼花繚亂。大致說來茶葉的命名有以下7類:
①以茶葉的形狀命名:如安瓜片、君山銀針、洞庭碧螺、珍眉、磚茶等。
②以茶樹品種命名:如白毫等。
③以茶葉產地命名:如普洱茶、祁紅等。
④以茶葉的采製時間命名:如明前茶、雨前茶等。
⑤以動植物的名稱命名:如龍井、水仙、佛手等。
⑥以製茶工藝命名:如炒青、烘青等。
⑦以茶葉色澤命名:如紅茶、綠茶等。
有些茶名的由來還有著美好的故事或傳說。如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的“鐵觀音”,盛產於福建省安溪縣,在國內外享有殊譽。關於其茶名的由來民間有兩種傳說:
一說:清代乾隆皇帝一生飲茶成癖,嚐遍名山佳茗。一次微服遊曆江南,進入福建,品嚐了一種茶,其味甘醇爽滑,有特殊的蘭化香氣,色澤褐綠,如鐵壓手,飲後讚譽此茶香美賽觀音。以後方知此人乃當今皇帝,於是遂命名“鐵觀音”,名氣大振。
二說:清乾隆年間,安溪鬆村頭鄉村民魏飲篤信神佛,每天清晨必以清茶一杯敬獻於觀音菩薩像前。一天,魏飲進山,發現亂石隙中有一棵茶樹,在朝陽輝映下葉片閃閃發光。魏好奇而移植屋旁,精心栽培,春來枝茂葉繁,遂采擷嫩芽製茶。發現茶葉較其他茶葉為重,且暗綠似鐵,人們便順口稱它為“重如鐵”。重如鐵香氣濃鬱特異,由於常被魏飲作供佛之用,故改稱為“鐵觀音”。
3.六大類茶
①綠茶:綠茶是曆史最早的茶類,為我國產量最大的茶類,產區分布於各產茶省、市、自治區。綠茶花色品種之多居世界之首。中國綠茶中的名品最多,不但香高味長,品質優異,且造型獨特。
②紅茶:製作紅茶的基本工序是萎凋、揉撚、發酵、幹燥。紅茶的“紅湯紅葉”的品質特點主要是經過“發酵”以後形成的。
③黃茶:我國的黃茶生產量不大,消費地區也隻有傳統的黃茶飲用習慣的地區,出口量微乎其微。
④黑茶:黑茶的基本工藝流程是殺青、揉撚、渥堆(使茶多酚大量氧化,促使色澤變黑的過程)、幹燥。是蒙古族和維吾爾族等兄弟民族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有“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之說。
⑤白茶:白茶屬輕微發酵茶(屬酶促氧化),基本工藝過程是萎凋、曬幹或烘幹。白茶主產於福建省的福鼎、政和、鬆溪和建陽等縣,台灣省也有少量生產。白茶因采用原料不同,分芽茶與葉茶兩種。白芽茶,主要代表是白毫銀針。白葉茶,主要代表白牡丹。白茶性涼,有健胃提神、祛濕退熱之功效,尤宜夏日消涼品飲。
⑥青茶:青茶由於其茶多酚是局部“發酵”或部分“發酵”,人們稱之為“半發酵茶”,是介於不發酵茶(綠茶)與全發酵茶(紅茶)之間的一種茶類。根據產地,青茶分為閩北青茶、閩南青茶、廣東青茶和台灣青茶四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