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佛、儒、道家與茶(1 / 1)

1.佛門茶道

佛教認為“茶有三德”:坐禪時通夜不眠;滿腹時幫助消化;茶可抑製性欲,提神驅魔。

僧人的一個突出貢獻就是種茶,培植名茶。茶產於山穀,而僧占名山,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

古代多數名茶都與佛門有關,如西湖龍井茶,陸羽《茶經》說:“杭州錢唐天竺、靈隱二寺產茶。”

廬山雲霧原是野生茶,經寺廟僧人之手培植成家生茶,並進入名茶係列。君山銀針產於湖南嶽陽君山,《巴陵縣誌》記載:“君山貢茶自清始,每歲貢18斤。”黃山毛峰是毛峰茶中極品,《黃山誌》載:“雲霧茶,山僧就石隙微土間養之,微香冷韻,遠勝匡廬。”雲霧茶就是今之黃山毛峰。毫不誇張地說,中國茶的發現、培植、傳播和名茶的研製,佛門僧人做出了重要貢獻。

2.儒家茶理

①品茶修身:儒家認為中國人的性格就像茶,清醒、理智、平和。茶雖然能給人以一定的刺激,令人興奮,但它對人總體的效果則是親而不亂,嗜而敬之。儒家認為飲茶使人清醒,可以更多地自省,可以養廉,可以修德。

②和諧自然:我國茶文化中清新、自然、達觀、熱情、包容的精神,即是儒家思想最鮮明、充分、客觀而實際的表達。

3.道家茶理

①道法自然:茶性儉而平和,自然純樸,這使它與祟尚清靜無為的道家思想有了一種在很大程度上的契合,茶飲對於重視養生之道的道家來說也是一種修煉方法。

浙江天台山,古時傳為仙山。《神異記》中說,浙江餘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牽著二條青年,把虞洪領到一個大瀑布下,說:“我便是神仙丹丘子,聽說你善於煮茶,常想得到你的惠賜。”於是指示給他一棵大茶樹,從此虞洪常以茶祭丹丘子。晉時著名煉丹之士葛洪,傳說就在天台山種過茶,至今留有遺跡。

②天人合一:杯托為“地”,杯蓋為“天”,杯子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連杯子、托盤、杯蓋一同端起來品茗,這種拿杯手法稱為“三才合一”。

“無我”是中國茶道對心境的最高追求。近幾年來台灣海峽兩岸茶人頻頻聯合舉辦國際“無我”茶會,日本、韓國茶人也積極參與,這正是對“無我”境界的一種有益嚐試。

③道法自然,返璞歸真

中國茶道認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賜的“珍木靈芽”,在種茶、采茶、製茶時必須順應自然的規律才能產出好茶。

正是茶的品格,使得三教得以在茶文化的範疇內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調和與平衡。曆史上許多著名的茶人,在茶道精神上也正是三教同修的,如陸羽、蘇軾、朱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