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湯文化概述(2 / 2)

(三)湯的功效

1.食養保健增壽。一般人日常多喝湯,可以全機獲取人體所需營養元素,保護身體營養平衡,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功能,預防疾病,延長壽命。青壯年進食適宜雅淡,避免選擇大補大熱的湯類;中老年人即使無病,也多由於機體趨於衰老,而發生偏虛現象,可選擇一些健脾補腎,而又具低脂肪、高蛋白的湯類,防病抗衰;身體虛弱但未見明顯疾病者,可以選擇一些緩補的湯類久服。

2.食療補體所需。曆史上許多大醫學家,都很善於用飲食代藥。孫思邈認為:“人之安身之本,在飲食也”。人一旦患病,服藥若多,胃腸消化功能就會受到影響,這種影響一大,就成為障礙,中醫謂之“敗胃”。此時,用藥療就不如食療,尤其是湯膳,更加有利於消化吸收。患者不經什麼痛苦,在飲湯當中疾病自然得愈,這樣的治病方法十分可取。然而,並非所有的藥物都適宜做藥膳。湯膳治病最適宜的是慢性病、老年病和婦科、兒科疾病,且多是滋養補虛。急性病急期可以選擇一些清熱生津的湯、汁、飲類,後期則可以服用一些調養湯類,促進身體的康複。

(四)湯的功夫

俗話說:“唱戲的腔,廚師的湯。”可見湯的製作極有講究。湯膳製作的精良與否體現了廚師的廚藝和功底。湯煨得好喝又滋補,是要講究一番功夫的。一要選料精良。湯膳的選料等於湯菜加滋藥食,除保證原料的新鮮、衛生和品質優良外,尤其要注意湯菜與藥材之間的辨證關係,既保證兩者在口味上不發生衝突,同時又能夠充分發揮藥效。二用“老湯”打底。一天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循規煨煮的底湯,通常分為清湯和白湯兩類。清湯清澈透亮,又分為一般清湯和高級清湯:一般清湯以老母雞做底,高級清湯在此基礎上再作加工。白湯要求濃稠潤滑,分為一般白湯和濃白湯:一般白湯以雞、鴨和排骨做底,濃白湯選料是雞骨架、雞翅膀和豬蹄豬骨等。三要烹飪得法。湯膳品種豐富,必須根據不同原料的質地和藥性,采用不同的烹飪方法。其中除清洗、切割分解有講究外,氽、涮、燙、熬、煮、燴、燉、煨等多種烹飪法的運用更是關鍵。四要嚴控火候。在運用各種方法製湯的過程中,火候都必須得到嚴格控製,目的是使原料中的營養物質能充分滲溢到湯內,尤其是使蛋白質不會過早發生凝固,保證湯汁的鮮美。當使用瓦罐煨湯時,要特別注意防止營養物質的過早揮發。最後還要講究調味百變。俗話說:“五味調和百味香”。調味在烹調中的重要性和難度由此可見一斑。一道可口的湯肴在烹調過程中通常要經曆三次調味,一是加熱前基本調味,主要在於除腥去膻;二是加熱過程中正式調味,對成品的基本口味起決定作用;三是加熱後輔助調味,完成湯味的充分調配。如此就可使單一的底湯變成酸甜、甜鹹、辣鹹、鮮鹹、香辣、香成、麻辣等各種複合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