瓠粥:治心熱,利小腸,療石淋。
(八)粥品四:木果類
棗粥:補中益氣,和脾胃,助經脈,和百藥,調營衛。
栗子粥:堅腎,益腰腳,耐饑。榛子及小栗悅胃。
杏仁粥:潤肺止嗽。捶細。
桃仁粥:治血痢。
桃脯粥:和胃悅口。蘋婆、林檎、杏脯、瓜脯同。
橘粥:潤肺。
蜜佛手粥:順氣。橙片、橘餅、香條同。
梨粥:降火,治熱嗽。
柿霜粥:治口瘡,化痰,宜痔秘人。
桑仁粥:明目,養腎。
葡萄粥:駐顏,宜胃。
山渣粥:化食,療疝,磨肉積。
櫻桃粥:調血,悅顏,止泄精。
青梅粥:斂肺止泄。烏梅粥解暑收氣。
白果粥:溫肺,益氣,定喘嗽,縮小便,止白濁、腸風。即銀杏。
龍眼粥:安神。
荔枝粥:治疝,益肝,通神健氣。
胡桃粥:潤燥養血,生命門火。
木瓜粥:治腳氣,理肝風。
橄欖粥:清胃熱,軟堅。
櫟橿子粉粥:止瀉痢,禦饑。櫧子、橡子、榿子略同。
甘蔗汁粥:治咳嗽、口幹、舌燥。
沙糖粥:白者和口緩肝,赤者溫中和血。
臘八粥:都人於十二月八日各以果料作粥相饋。
(九)粥品五:植藥類
鬆子仁粥:潤肺,滑大腸。
鬆花粉粥:清心明目。
伯子仁粥:養心,悅脾,舒肝,去油須淨。
酸棗仁粥:治煩,益膽氣,令人瞑。
鬱李仁粥:潤腸,明目。合苡仁煮粥,治心腹脹滿。二便不通,氣息喘急。
枸杞子粥:益腎氣,健人。苗粥清目清心。
山萸肉粥:溫肝益氣,秘精。核泄精,須去淨。
茯苓粥:清上實下。茯神粥安神健脾。俱去筋。
竹瀝粥:豁熱痰。
竹葉湯粥:清熱。加燈心清心熱。
陳茗粥:治食。即老陳茶。
刺栗子粥:煎水煮粥,治淋痢崩帶諸症。即金櫻子。
鬆柏粉粥:採帶露真鬆側柏嫩葉,即日搗汁澄粉,用半匙入粥。碧嫩可愛。
木槿花粥:治頭暈、腸風、血痢,令人瞑。
梅花粥:梅瓣洗淨,入粥,即食。
桂花粥:悅神。
木樨糖點粥:開胃腸膈。
桂漿粥:官桂熬水煮粥,祛寒。加蜜和中。桂子粥暖髒。
椿芽粥:暢氣,去頭風。
榆莢粥:食之多睡。即榆錢。《唐書》,陽城隱中條山,歲饑,屑榆為粥。
吳茱萸粥:治心腹痛。七粒止。
花椒粥:辟瘴,補命火。不宜多入。
胡椒粥:溫中,止痛。研末。少用。
(十)粥品六:草藥類
黃耆粥:補氣虛。見東坡《立春》詩。
地黃粥:滋陰益水。古名“”,性義從之。加熟蜜食,利血生精。見《臞仙神隱》。
地黃花粥:治腰脊風虛作痛。
何首烏粥:駐顏,益腎,宜子,治瘡尤效。
黃精粥:填精益髒。
萎蕤粥:治肺虛少氣,澤肌膚,療爛淚出,去風。即玉竹。
蓯蓉粥:治勞傷、羸黑。煮爛,和羊肉煮粥,空心食。
天冬粥:治熱咳。
麥冬粥:治心熱、翻胃、口渴。
兔絲子粥:補衛氣。
烏苓粥:益人。即兔絲根。白苓、雞腎子補腎。以上並出川中。
蒺藜粥:輕身明目,肥健人。沙苑出者良。研末入粥。
香五加粥:通腎氣,利筋骨。嫩葉入粥佳。
竹節參粥:補中,利筋骨。四季參清補,漏蘆參清下。
佛掌參粥:補腎益精。出西口。即朱遼參。
(十一)粥品七:卉藥類
菊花粥:明目養肝。白清肺,黃理氣。
牡丹花粥:活血養營。
芍藥花粥:白者行血中氣。
萱草花粥:解鬱,明目,利膈,治黃膽。紅花者,山丹,涼血。
荼迷花粥:清芬醒脾。
木香花粥:清花醒脾。
藤蘿花粥:通滯和血。
蘭花粥:解心鬱,和心氣。根清上理中,葉利水消腫,澤蘭散鬱和血。
蜜粥:熟蜜和中,生蜜潤髒。
天花粉粥:祛熱沁膈。
貝母粥:暢肺止咳。作粉良。
半夏曲粥:治嗽通痢。
茵陳粥:逐水濕,療黃病。
牛膝粥:嫩苗葉茹為粥,治血淋。
苤苢粥:治老人熱淋。即車前子。煮汁,取烹青秫米作粥食。
決明子粥:為末入粥,治久失明。葉瀹過作粥,明目。
藍汁粥:治喘嗽,息有聲,唾粘。浸葉搗汁,和杏仁泥作粥。
地膚粥:苗炸過入粥,除風熱;子研入粥,益精。
紫蘇粥:解寒熱,利老人腳氣。蘇子粥下氣,利膈,肥人。
芎窮苗粥:治血通氣,辟惡除風。
荊芥苗粥:醒脾,去胃風,辟惡除風。
防風粥:治風邪頭疼。白樂天在翰林嚐賜食,口香七日。
紫菀苗粥:治風寒咳嗽。
葛根粥:去煩渴。粉安胃解熱。
大麻仁粥:治秘,通淋。宜老人。研碎,水濾取汁,入粳米、椒、鹽、豉。
向日葵粥:開胃通滯。
(十二)粥品八:動物類
燕窩粥:清補。宜肺宜脾,宜老人。
麋角霜粥:治下元虛冷。加鹽花少許。
黃雞粥:補肝脾。見東坡詩。
豬羊腎粥:補腎虛。
鹿粥:補腎虛,健陽。
羊肝粥:補肝明目。
雞肝粥:補肝明目。
鴨汁粥:治水腫,煮汁用。
鯉魚粥:治水腫,煮汁用。
牛乳粥:大補虛羸。
酥粥:潤肺補虛。
酷粥:潤肺補虛。
乳粥:虛症垂危,艱於飲食者和粥熱飲。然非大人應食之物。
§§第七章 中華文化與湯文化
湯是一門傳統膳食藝術,集美食佳品、滋補良藥、高超廚技為一體,其曆史傳承源遠流長;湯之品種繁多,不可勝數;湯之美味各異,難以盡嚐;湯之地方特色,各有千秋;湯之個人嗜欲,因人有別;湯之時令飲服,四季不同;湯之食療功效,由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