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冬季養生篇(1 / 3)

冬季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個節氣,是一年中氣候最寒冷的季節。冬季之風為北風,其性寒。“寒”是冬季氣候變化的主要特點。冬在五髒應腎。“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即所謂要補腎藏精,養精蓄銳。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指出:“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抒,無擾平陽。早臥晚起,必待陽光。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則腎傷,春也萎厥,奉生者少。”講的是冬天的養生之道,亦即養陰之道,應該避寒就溫,不要開泄皮膚出汗,致使陽氣頻數耗奪。這是順應冬季“冬藏”規律,調養人體“藏氣”的道理。因此,冬季的起居作息要注意不可擾動陽氣,應當早睡晚起。早睡可養人體陽氣,保持身體溫熱,遲起能養人體陰氣。冬季活動鍛煉,不宜起得過早,最好等待日出之後再進行鍛煉。

在飲食上要加強營養,增加熱量。在蛋白質、高糖和脂肪這三大產熱營養素中,蛋白質的攝取量可保持在平時的需求水平,熱量增加部分靠提高糖類和脂肪的攝取量來保證。此時正是進補的大好時機,但是,由於人們不熟悉進補的真諦,盲目進補,因而造成虛者更虛,實者更實,使人體內平衡失調,出現許多不良反應。為此,冬令進補必須按照“春夏補陽、秋冬養陰”的原則進行,視機體陰陽的盛衰而進行調補。

中醫認為冬季是飲食進補的最好季節,民間有“冬天進補,開春打虎”的諺語。冬季食補應注意營養素的全麵搭配和平衡吸收,以“五高為益”。陰氣不足者,則宜食鴨肉、鵝肉。鴨肉性甘寒,有益陰養胃、補腎消腫、化痰止咳的作用。晚秋入冬之後,天氣開始轉涼變冷,因此,氣喘、鼻過敏、關節炎、腦中風等心血管病的患者症狀加重,故立冬後尤要注意保暖,老人要時時注意血壓變化。天寒尿頻患者千萬別憋尿,以防引起泌尿係統疾病。

(一)立冬養生

“立冬打了霜,夏季幹長紅。”

“立冬之日怕逢壬,來歲高田枉費心;此日更逢壬子日,災殃預報損黎民。”

“立冬無雨一冬晴,立冬有雨一冬雨。”

“立冬若遇西北風,定主來年五穀豐。”

1.風俗

立冬時鬥指西北,太陽黃經為225度,時值公曆的11月7日前後。諺語說:“立冬晴,一冬淩(嚴寒意);立冬陰(陰雨),一冬溫(暖冬)。”古人認為立冬看氣象,預卜一冬冷暖的習俗。

立冬三候為:“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

十月立冬,又叫“交冬”,時序進入冬令,民間有“入冬日補冬”的食俗。

2.起居

在傳統觀念中“冬”即“終也”,結束之意。中醫學認為,這一節氣的到來是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冬季睡覺前,先用溫水泡腳,然後用力揉擦足心,除了能祛汙垢、禦寒保暖外,還有補腎強身、解除疲勞、促進睡眠、延緩衰老,以及防治感冒、冠心病、高血壓等多種病症的作用。

我國傳統的醫學理論十分重視陽光對人體健康的作用,認為常曬太陽能助人體的陽氣,特別是在冬季,由於大自然處於“陰盛陽衰”狀態,而人應乎自然,也不例外,故冬天常曬太陽,能起到壯人陽氣、溫通經脈的作用。

曹慈山《老老恒言》說:“背日光而坐,列子謂‘負日之暄’也,脊梁得有微暖,能使遍體和暢。日為太陽之精,其光壯人陽氣。”明確地提出了“負日之喧”的健身養生作用及科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