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中醫斷症的法則(3 / 3)

一年中太陽有兩次直射在赤道上,分別為春分和秋分——春、秋兩季的中間,這兩天白晝和黑夜一樣長。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個節氣。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叫做“四立”,表示四季開始。反映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5個節氣。反映天氣現象的有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個節氣。反映物候現象的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4個節氣。

二十四節氣的形成和發展與中國農業生產的發展緊密相連。農業發展初期,由於播種和收獲等農事活動的需要,開始探索農業生產的季節規律,出現了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的概念。春秋戰國以後隨著鐵製農具的出現,農業生產對季節性的要求更高了,就逐漸形成了節氣的概念。春秋時已用土圭測日影定節氣。最初隻有夏至、冬至,隨後逐漸增加了春分、秋分及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西漢《淮南子·天文訓》中始有完整的二十四節氣的記載,它是以北鬥星鬥柄的方位定節氣。定立春為陰曆的正月節(節氣),雨水為正月中(中氣),依此類推。全年共十二節氣和十二中氣,後人就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節氣交替產生的變化對人的生理有很大的影響。人的血色素在夏季降低,冬季升高。人體的白細胞在冬季較高,12月份最高。人體的血小板在3—4月份較高,在8月份降低。成年人的凝血酶元在冬、春季時低,並在氣團活動及氣壓變化時出現波動。人體內的纖維蛋白元冬季低於夏季。人體內的血清蛋白、總蛋白數自冬至夏會減少,白蛋白夏天高,冬天低,球蛋白冬季高,夏季低。人體的血容量會在冷氣團、冷風後降低,受熱後增加。人體的二氧化碳的結合力在12月份最高,6月份最低。

節氣交替帶來的溫度、濕度和氣壓的變化,對人身體的健康有重要影響。其中氣壓與人體健康關係尤其密切。氣壓對人體的影響,概括起來分為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麵。

氣壓對人體生理的影響主要是影響人體內氧氣的供應。人每天需要大約750毫克氧氣,其中20%為大腦耗用。以從低地登上高山為例,因為氣壓下降,機體為補償缺氧就加快呼吸及血液循環,出現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的現象。由於人體(特別是腦)缺氧,還會出現頭暈、頭痛、惡心、嘔吐和無力等症狀,甚至會發生肺水腫和昏迷,這也叫高山反應。

同時,氣壓還會影響人的心理變化,主要是使人產生壓抑情緒。例如,低氣壓下的陰雨和下雪天氣,夏季雷雨前的高溫濕悶天氣,常使人抑鬱不適。而當人感到壓抑時,自律神經(植物神經)趨向緊張,釋放腎上腺素,引起血壓上升、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同時,皮質醇被分解出來,引起胃酸分泌增多、血管易發生梗塞、血糖值急升等。另外,月氣壓最低值與人口死亡高峰出現有密切關係,有學者研究了72個月的當月氣壓最低值,發現48小時內共出現死亡高峰64次,出現幾率高達88.9%。

一年中的氣候,隨二十四節氣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各有特點,根據節氣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才能有效地保持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