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問便”。
“第五問飲食”。所謂“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口若為肝膽有熱,口甜為脾有濕熱,日淡多清水為胃寒,口酸為胃腸積滯,口鹹為腎虛水泛。
“六問胸腹”。主要了解胸肋脘腹有否脹滿與疼痛。胸為心肺所居,故胸痛多反映心肺的病變,而腹又分大腹、小腹和少腹,臍以上為大腹,屬脾胃;臍以下屬小腹,屬腎;膀胱、大小腸和胞宮、小腹兩側稱少腹,為肝經所過。
“七問聾”。肝、腎與耳有著密切的關係,耳鳴如潮水聲、風聲的多為風熱,如嬋聲多為陰虛,耳似鳴又似聾為肝經濕熱,久聾多虛,突然聾多實。
“八問渴”。“九問舊病”。“十問因”。
中醫四診的“切診”可說是中國傳統醫學的特色。“切診”包括“脈診”和“觸診”兩部分,前者是通過切脈,去判斷病人氣血的盛衰和疾病的性質;後者則是通過手去按壓病人的肌膚、手足、胸腹等。(圖見下頁)
如左手寸位代表心髒和小腸,關位代表肝和膽,尺位代表腎陰和膀胱;而右手寸位則代表肺和大腸,關位代表肝和膽,尺位代表腎陽和命門。因此每次切診都隻要同時按著寸位、關位和尺位,便可以一次過得知不同髒腑的變化。
脈象本有28種之多,但一般常見和常用的隻有十多種。它們就是浮脈、沉脈、數脈、遲脈、滑脈、弦脈、虛脈、實脈、促脈、結脈和代脈等。
常見的脈象形態和臨床意義浮脈浮脈主表證,輕按即得,重按反而弱,多見於感冒初起或急性發熱性疾病。沉脈沉脈表示疾病已經加深而且已經入裏,輕按不覺,重按才能感覺得到。數脈數脈每分鍾跳動80次以上,脈搏跳動得很快多為熱症燥症。遲脈遲即緩慢之意,脈搏跳動每分鍾在60次以下。遲脈主寒、主陽虛。如寒邪、痰濁、淤血等阻遏氣機或陽氣不足等而引起的病症,多見此脈。婦女如見遲脈,多屬子宮虛寒、胎氣不固。滑脈滑即順暢之意,脈搏跳動如盤走珠,往來流利,多見於食滯、痰飲和實熱。婦女月經突然停止再加上滑脈那便可能已經懷孕。續表
常見的脈象形態和臨床意義弦脈此種脈按上去硬而且直,如按琴弦一樣,多見於實證和陰虛而陽較旺的病症。虛脈脈搏非常虛弱,無論重按或輕按皆有無力之感覺,多見於氣血兩虛等疾病。實脈無論輕按重按皆有力,脈搏來去俱盛者是實證,多見於高熱或陽盛等症。促脈節律不齊而歇止的脈象,脈來快速而有不規則的間歇為促脈,多見於血淤氣滯或陽熱亢盛。結脈脈來緩慢而有不規則的間歇為結脈,多見於陰盛氣結或寒痰淤血。代脈脈象像間歇但有一定規律者為代脈,多屬髒氣衰微。
§§第四章 中華文化與二十四節氣
中國古代“天人合一,順應四時”的養生法則說明,我們的祖先在幾千年前就認識到了在養生保健中順適自然的必要性。我國傳統醫學及養生學認為,人是存在於宇宙間的一個小宇宙,宇宙中各種變化會對人體產生影響,人體也會對宇宙的各種變化有感應。
自然界的風雨雷電,霧露霜雪,以及四時節氣交替所帶來的風寒暑濕燥熱等,對人的情緒及身體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古人認為要想健康長壽,就要順應四時,通過修煉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並且認為服藥保健不如通過調養心神進行形體修煉。
《黃帝內經》中說:“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認為人們應該在身體沒有得病的時候,通過保養和鍛煉提高免疫能力,杜絕疾病的發生。清代著名醫學家汪昂在《勿藥元詮》中說:“夫病已成而後藥之,譬猶渴而鑿井,鬥而鑄兵,不亦晚乎?”指出往往由於人們在病症明顯時才去治療,就好比口渴了才去鑿井,戰爭已經開始了才去鑄造兵器,會使病情延誤而得不到很好的治療。這也是自黃帝以來所有醫家與道家的養生觀點。防微杜漸,預防為主也是現代養生保健的重要方法。節氣交換之際,氣溫變化大,是人體致病的主要因素。所以根據二十四節氣的氣候特點,有重點地進行身體保養,對疾病的預防有著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