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經絡學說(2 / 2)

中醫藥教育的斷層,造成目前約25萬日本醫生中95%以上沒有係統的中醫學知識。目前,日本雖有117種醫生處方的漢方藥、247種可由藥劑師處方或自由購買的普通中成藥,但醫生隻能在不知其所以然中開處方,這是影響目前中醫藥在日普及發展的一個問題。

盡管如此,像富山醫科藥科大學等少數醫學研究中醫藥的科研水平,仍要較中國為高。日本民眾對中藥的喜愛和熱情也在快速“升溫”。中西醫合璧,中醫主導預防生活習慣病的趨勢將不可逆轉,中醫藥將成為時代“新寵兒”。

地處日本列島中心部的富山縣最近提出官產學一體化,建設世界一流的現代中藥特區規劃。富山縣集日本唯一的中藥科學檢證研究於一體,有重點中藥開發試驗和藥品生產製造的“一條龍”體係,形成了一個可以迅速將中藥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市場化能力。

富山縣醫科學大學擁有日本獨一無二的“和漢藥研究所”,其研究的深度和廣度甚至超過中醫藥發源地的中國大陸以及香港、台灣等地,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和漢藥研究所還擁有一個世界最大規模的中草藥標本及中成藥開發資料館,為藥效解析中心提供了豐富的科研“素材”。

傳統中醫藥能否走進現代醫學的國際舞台,日本是塊試金石,也是一塊標牌。日本中醫學院院長韓晶岩醫學博士對《亞洲周刊》表述了他的看法:中醫藥的國際化,應該向日本學習,即要加強並盡快實現其科學的數據性、實用有效性和方便性的研究與開拓。

中醫藥的國際化,首先要從“經驗型”變成“科學型”。日本富山和漢藥研究所附屬藥效解析中心主任藥學博士小鬆勝子認為,現在中國的中醫藥主要依靠傳統經驗,這對明治維新後走西洋醫學、相信“科學數據”的日本來說,是個缺憾。為此,“我們近年來加強對中草藥的遺傳因子的科學測試,從根本上為中草藥的免疫性提供科學依據,也為製藥廠開發對現代病有療效的新的日本中藥提供科學保證”。在日本,傳統中藥如果沒有科學化,就不能實現市場化。

現為富山國際傳統醫學中心研究員的中國醫生許風浩,直接參與了該中心多項中醫藥科學化、實用化和方便化的研究。他深有感觸地對《亞洲周刊》說,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寶藏和財富”,特別是中醫藥在解決現代社會生活習慣病中,具有西醫西藥無可替代的獨特作用。這種在科學化基礎上呈現出的巨大應用化市場前景,實質上是中醫應用市場國際化的曆史契機。日本已經領先一步了,但願中國在這個曆史機遇中不要落後。

中藥的性能,可以從多方麵認識,例如疾病有寒性、熱性之分,而藥性亦有寒、熱的不同;病勢有表、裏、上、下的差異,而藥性亦有升、降、浮、沉的區別;疾病發生在不同的髒腑經絡,而藥性也有因應不同髒腑經絡的區分。

我們祖先對藥物性能的認識,不是突然發現的,它是逐漸積累藥物治病的豐富經驗,並把它上升為理論的結果。這些理論,雖然有待進一步研究和提高,但長期以來都對中醫用藥起著一定指導的作用。

中藥有所謂“四氣五味”,即指藥物的性味,代表著藥物的藥性和滋味兩個方麵。其中的“性”稱為“氣”。性和味的作用,既有區別,又有聯係。

四氣就是指寒、熱、溫、涼四種藥性。藥性的寒、熱、溫、涼,是從藥物作用於人體發生的反應中歸納出來的。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鹹五種不同的滋味。

辛味藥具有發散、行氣或潤養等作用,一般發汗與行氣的藥物,大多有辛味,某些補養的藥物也有辛味。

甘味的藥多用於滋補、和中或緩急之用。

酸味藥具有收斂固澀等作用,所以一般帶酸味的藥,大都具有止汗、止瀉的功用。

苦味藥則有瀉火、燥濕、通泄、下降等作用,故一般具有清熱、燥濕、瀉下和降逆作用的藥物,大多有苦味。

鹹味則有軟堅、散結或瀉下等作用。

五味以外,還有淡味和澀味。淡味有滲濕、利尿作用,但由於淡味沒有特殊的滋味,所以一般將它和甘味並列,稱為“淡附於甘”。澀味則有止汗、固精、止瀉和止血作用,因與酸味作用相同,所以雖有七種滋味,但習慣上仍稱五昧。

升、降、浮、沉,即是四種藥性,在臨床上也作為用藥的原則,人體發生病變的部位有上、下、表、裏的不同,病勢也有上逆和下陷的差別,因此在治療上就要針對病情選用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