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浪潮加快了社會演進的節奏,人們普遍思索著,如何以更有效的工作方式迎接時代的挑戰。企業是社會的經濟細胞,如何把企業的生產力解放出來,成為這個時代最引人矚目的課題。人們經過多方碰撞和反複比較,尋找著解決問題的途徑,逐漸地把目光集中在管理上。
提高我國企業的管理水平,人們也曾設想象引進成套設備那樣,引進一整套管理辦法“安裝”在中國企業中。但人們終於發現,他人的管理可以學習而不能替代,可以借鑒而不能照搬,可以獲得啟示而不能簡單模仿,最終的有效管理方式還要靠自己去創造。要創造就要總結經驗,經驗從哪裏來?自然人們就想到那些經常出經驗或應該出經驗的企業。但有時候,最有價值的東西恰恰產生在最容易忽視的地方。地處北京小胡同裏的北京繼電器廠,它很小,小得很難引起人們的注意,不過企業發展到90年代,著名管理學家總結出一句名言,那就是“小是美妙的”,正是從這家小企業身上,我們認識到管理美妙的真正含義。
一個近乎古怪的問題:“管理是否是可以欣賞的?”也就是說,管理的成果是否也具有審美的價值?從這裏進一步引伸出來的問題是:管理是否可以真正成為一門藝術?管理的成功是否有一種微妙性在起作用?
抽象地談論這些問題是玄妙的,而通過實踐的感受卻是實在的。我們追溯北京繼電器廠走過的曆史,了解它發展的全部過程,觀察它今天的現狀,從中得到了有關這一問題的最好答案。
這個企業所占有的空間是那樣的狹小,在大柵欄鬧市區的背後,650名職工被居民區圍堵在3444平方米的兩個小院中,掙紮著有點喘不過氣來。但是,當你走進了企業,壓抑感會完全消類,人們在有序的環境中,開發出可觀的經營空間,發展著令人驚歎的事業。現在他們是機械電子部定點企業、國家二級企業、國家二級計量單位、機電部工藝突破口先進企業、市級消化吸收新產品開發先進單位、市級文明單位。保持著多項先進稱號。
這個企所能積聚的人才是那樣的有限,何況曆史的基礎又是那樣的薄弱。回憶起來真讓人心寒,技術人員隊伍中隻有一名中專生,工人則以家庭婦女為主體。雖然已經今非昔比,人的素質有較大的改觀,比起那些實力雄厚的大企業,人才仍然顯得太少。但是有限的人才所釋放的能量是巨大的。1990年,市場疲軟困擾著企業,虧損麵在迅速擴大,北京繼電器廠卻完成銷售收入1042.5萬元,實現利潤89.4萬元。1991年在全行業經濟效益大幅度下降的情況下,實現銷售收入106.4萬元,實現利潤65.7萬元,名列全局集體企業經濟效益第一名。
這個企業所使用的設備遠遠夠不上現代化水準,企業在技術上的實力在同行業中也顯不出什麼優勢,但它們最有效地利用了自己的設備,最充分地發揮了技術實力。現在,他們能生產2個大類,5個小類,近30個係列,100多個品種,1000多種規格的產品,許多產品在同行業中處於領先地位。
這個企業並沒有占用很多的資源,所消耗的原材料和能源不多,但他們在不多的資源上凝聚了自己的智慧和勞動,所生產的繼電保護產品滲透了先進技術,不但取得了較高的經濟效益,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這個企業所處的地理位置,對企業經營存在著很多不利條件。繁華的商業地段,掙錢的門路很多,在企業的周圍存在著過強的物質誘惑力,但企業的成就和目標,使職工體驗到比金錢收益更寶貴的人生價值,沒有多少人產生動搖,而是把自己能夠成為北京繼電器廠職工當作榮譽,企業的凝聚力在不斷加強。
這個企業的外部與居民點連在一起,容易產生矛盾和糾紛,而企業內部也無法給職工提供良好的文體活動場所,但企業良好的公關意識,卻使企業成為社區受歡迎的成員,企業豐富的業餘生活強烈地吸引著自己的職工。企業改造了自己的客觀環境,不利的條件向有利的方麵轉化。
這個企業的職工是那樣的普通,從表麵看起並無特殊之處,但他們按一定的管理結構結合起來,與散漫無序劃清界限,從而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功能。這些普通職工創造了企業新的曆史,新的傳統,新的個性,向人們展示了先進企業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