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老成之人,言有迂闊,而更事為多。後生雖天資聰明,而見識終有不及。後生例以老成為迂闊,凡其身試見效之言欲以訓後生者,後生厭聽而毀詆者多矣。及後生年齒漸長,曆事漸多,方悟老成之言可以佩服,然已在險阻艱難備嚐之後矣。
——袁采《袁氏世範》
白話
年老之人的言論有時顯得迂腐而不大切合實際,但老年人卻經曆了很多世事而閱曆豐富。年輕人即使是天資聰穎,但在人生的閱曆及識見方麵終難與老年人相比。年輕人總認為老年人的言論迂腐而不合實際,大凡老年人用他自己親身經曆過的事情來教誨年輕人時,年輕人大都不喜歡聽而且還要反駁老年人,殊不知那些言論在老年人身上都是應驗過的。等到年輕人年歲漸漸增長,經曆的世事逐漸多起來之後,才體悟到老人之言是多麼珍貴,但是能體悟到這一點早已是在他備嚐艱辛之後了。
家訓史話
蹇叔,宋國銍邑(今安徽濉溪縣臨渙集)人,春秋時秦國大夫。有賢名,為百裏奚所推薦,秦穆公任為上大夫。
蹇叔有知人之明。虞人百裏奚在家鄉找不到出頭之日,壯年時離妻別子,遠走他鄉,希望能夠找一個施展一生才學和抱負的地方。他先後遊曆了齊國和周都洛陽,然而處處得不到賞識和錄用。流落到宋國的時候,百裏奚陷入了極度的困境之中,隻得沿街乞討。但他並不死心,繼續自己的求仕生涯。在銍邑乞食的時候,他遇見了蹇叔。蹇叔發現百裏奚相貌不凡,與之交談,百裏奚應對如流,遂對百裏奚刮目相看,頓時起了認同之心,將百裏奚收留在自己家中,惺惺相惜,結為知己。
蹇叔在百裏奚入仕為官方麵也提了不少建議和忠告。當時齊國的公子無知殺了襄公,自立為君,懸榜招賢納士。於是百裏奚想去投奔齊君無知,這時被蹇叔勸阻了。蹇叔說:“襄公之子出亡在外,無知名位不正,終必無成。”於是百裏奚聽了規勸,打消了應召的念頭。後來果然齊君無知出遊雍林,這裏有很多對他有怨氣的人,暗中將他襲殺了。百裏奚由於聽從了蹇叔的勸告而免去了這次災難。
不久,百裏奚聽說周厲王的弟弟王子頹喜歡鬥牛,凡給他養牛的人都能得到優厚的報酬,就準備到國都洛邑,想通過養牛來接近和投靠他。臨行時,蹇叔勸誡道:“投奔於人,需得謹慎。投錯了主人,離開他是不忠;跟他共患難是不智。此去應謹慎行事。”後來,王子頹逐漸了解了百裏奚的才能後,決定重用他。這時蹇叔來到了洛邑,二人一起去見王子頹。回到住處,蹇叔對百裏奚說:“王子頹誌大而才疏,他所信任和使用的人多是溜須拍馬之輩,此人不值得投靠,不如趁早離開這兒。”後來王子頹造反,失敗被殺,百裏奚又免於一難。
百裏奚因離家數年,想再返虞國。蹇叔有個舊日的朋友,名字叫宮之奇,當時正在虞國做官,於是與百裏奚一道來到了虞。蹇叔向宮之奇盛讚百裏奚的賢能,在宮之奇的引薦下,他們見到了虞公。回來後蹇叔對百裏奚說:“我看虞公愛貪小便宜,不會有什麼大作為的。”百裏奚因長久貧困,急於謀生,這次未聽蹇叔的勸,留在虞國做了中大夫。蹇叔的擔心不久就變成了現實。周惠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晉獻公想向虞國借道攻打虢國,派大夫荀息給虞公送去了厚禮。虞公貪賄,便答應讓晉軍借道。結果晉國滅掉虢國,回師時又趁機滅掉了虞國,虞公和百裏奚都成了俘虜。
古今訓諫
“老成之人,言有迂闊,而更事為多。”在中國諺語中,還有一個更廣為傳頌的諺語——不停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老人言”都是在經曆了成功和失敗的經驗總結,未必句句都是正確的預測,但總是有根有據的告誡。
作為年輕人,做事難免缺乏經驗又容易衝動,長輩的告誡是個很好的緩衝器。不過,聽從長輩的意見是很難堅持的,因為在年輕人的角度時,有很多浮雲遮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