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人之平居,欲近君子而遠小人者(1 / 1)

原文

人之平居,欲近君子而遠小人者。君子之言,多長厚端謹,此言先入於吾心,乃吾之臨事,自然出於長厚端謹矣;小人之言多刻薄浮華,此言先入於吾心,及吾之臨事,自然出於刻薄浮華矣。且如朝夕聞人尚氣好淩人之言,吾亦將尚氣好淩人而不覺矣;朝夕聞人遊蕩不事繩檢之言,吾亦將遊蕩不事繩檢而不覺矣。如此非一端,非大有定力,必不免漸染之患也。

——袁采《袁氏世範》

白話

日常生活中,人們都願意與君子結交而遠離小人。君子的言論,大多忠厚老實端正嚴謹,有長者之風。這種言論先進入我的腦中,等到我遇到事情的時候,我也自然而然會有忠厚老實端莊嚴謹的長者風度;小人的言論卻多為刻薄浮誇之言,如果這種言論首先進入我的心中的話,等我在事情麵前時,我自然而然也會浮現出這種刻薄浮華的言論。正如早晚耳邊充斥的都是盛氣淩人的言語,我也就變得盛氣淩人而自己卻不明白;早晚聽那些遊蕩之人目無法紀的言論,我也變得喜歡遊蕩,目無法紀卻不自知。像這樣的情況會經常出現,如果沒有很強的自控能力,必然免不了逐漸沾染的不良結果。

家訓史話

管寧(公元158年—公元241年),字幼安,北海郡朱虛(今山東省臨朐)人。管仲的後人,三國魏高士,自幼好學,飽讀經書,一生不慕名利。

管寧好學,結交了幾個後來很著名的學友,一個叫華歆,一個叫邴原,三個人十分要好,又都很出色,所以當時的人把他們比為一條龍,華歆是龍頭,邴原是龍腹,管寧是龍尾,他們最尊敬的大學者是當時著名的陳仲弓,陳仲弓的學識所作所為成了他們的追求目標。 但是,龍頭華歆和龍尾管寧之間,曾發生過一件著名的絕交事件,後人稱之為“管寧割席”,還被記錄在《世說新語》裏。

當時,他們求學的時候,常常是一邊讀書,一邊勞動,正是所謂的知行合一,並非一味的埋在書堆裏當書呆子。有一天,華歆管寧兩個,在園中鋤菜,說來也巧了,菜地裏頭竟有一塊前人埋藏的黃金,鋤著鋤著,管寧的鋤頭翻騰出來了那塊黃金。 金子誰不喜歡呀!但是華歆管寧他們平時讀書養性,就是要摒除人性中的貪念,見了意外的財物不該動心,平時也以此相標榜。所以這時候,管寧見了黃金,就把它當做了磚石土塊對待,用鋤頭一撥就扔到一邊了。

華歆在後邊鋤,過了一刻也見了,明知道這東西不該拿,但心裏頭欲望難忍,還是拿起來看了看才扔掉。這件事恰好暗示了,華歆的修為和管寧比要差著一截。 過了幾天,兩人同在屋裏讀書,外頭的街上有達官貴人經過,乘著華麗的車馬,敲鑼打鼓的,很熱鬧。管寧還是和沒聽見一樣,繼續認真讀他的書。華歆卻再也靜不小心來看書了,跑到門口觀看,對這達官的威儀豔羨不已。車馬過去之後,華歆回到屋裏,管寧卻拿了一把刀子,將兩人同坐的席子從中間割開,說:“你呀,從此不配再做我的朋友啦!”後世的所謂割袍斷義,劃地絕交,就是從這裏來的。

古今訓諫

“人之平居,欲近君子而遠小人者。”真正的朋友是一生一世的,其對個人的影響也是最深遠的。交友一定要慎重又慎重,一旦結交了品行敗壞的朋友,很容易被帶上一條錯路,將萬劫不複。不誇張的說,一個人身邊的朋友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

如何區分君子和小人?當遇到真正問題的時候,君子和小人是很容易辨別出來的,小人往往會將自己掩飾隱藏得很好,卻也經不住長時間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