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峚”字在戰國以後逐漸也被“密”字代替,因此《說文》、《爾雅》等書籍中稱“峚山”為“密山”。峚人在漢文獻中逐漸也被“密人”代替,峚人逐漸退隱到《山海經》的記載中去了。
[2]“nak”是“黑人或黑民”的意思,明顯帶有歧視含義。這種叫法後來被漢文獻采用,如《新唐書》卷二二一《黨項傳》中稱黨項羌為“黑黨項”。
[3]關於鮮卑民族的曆史,本叢書之第二部《鮮卑帝國傳奇》有詳細的介紹。
[4]漢文獻中,此後逐漸將這些拓跋氏稱為李,為了便於讀者理解,此後出現的拓跋家族的首領姓氏將改稱為李。
[5]2004年,我在甘南草原上探尋黨項人生活源頭時,在甘肅瑪曲縣,我的詩人朋友瘦水家中曾閱讀過這兩本書的漢譯本;2008年10月3日,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州佛學院院長、藏傳佛教大堪布丹求達瓦曾找來《賢者喜宴》的藏文本,並讓嘎雍堪布翻譯出有關西夏的一段。
[6]相傳他能夠知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藏語中將“三世”稱為“都鬆”,將“知曉”稱為“欽巴”。
[7]早在西夏開國之初,元昊定製西夏軍製時就有“正軍”。正軍是“抄”的主力。“抄”是西夏軍事組織中最小的軍事單位,由兩到三個人組成。正軍通常由英勇善戰不負眾望的人擔任。正軍之下還有一個副手,稱“輔主”,隨時準備接替正軍的位置。正軍和輔主之下,還有一名雜役,叫做“負擔”,任務是保證正軍的後勤。西夏法律規定,兩個年滿15歲的男人中,必須有一個成為正軍或輔主,而另一個成為“負擔”,有女性的家庭必要時還要參加地方軍隊。
[8]《遼史》裏最早出現的“唐古”寫作“陀古”或“唐括”。
[9]藏語對西夏人的稱謂。
[10]西藏舊時別稱。西藏舊分阿裏、藏(後藏)、衛(前藏)、康(喀木)四部。
[11]史金波在其《西夏社會》一書中認為:平尚為黨項姓氏,吒失領占為藏語吉祥寶的譯音。
[12]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