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儒學發展不能走宗教化的道路(2 / 2)

第三,我們當今是要建設一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國家,領導我們國家的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的政黨,是以共產主義為信仰的,是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作為基本原則的政黨。我們的宗教政策是自由的、寬容的,但決不提倡宗教,不利用宗教,更反對任何形式的封建迷信和反人類、反社會的邪教。有的學者提出了在對待儒學的問題上也可以實行“一國兩製”,即出於對港、澳、台同胞精神信仰的尊重,不限製在統一以後這三個地區的學者把儒家作為宗教來對待,而大陸學者仍然主要把儒學作為哲學來對待。

第四,從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來看,已經進入了以理性為主導的、以人為本的時代,世界上絕大多數發達的國家都是政教分離,實行民主和法治,建設豐富多彩的世俗文化,以滿足人們的廣泛需求,當然也有許多國家宗教還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但畢竟隻是維持人們的一種情感需求和精神滿足,已經沒有多少實際權力。而且,宗教是一個雙刃劍,其有積極的作用,也有不可控製的因素,如果處理不好,最容易產生難以預料的結果。所以,既沒有必要過分誇大宗教的作用,也要看到宗教始終有消極的方麵。

最後,我覺得有必要全麵地重複一下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關於宗教本質的看法,一是試圖說明我們不應該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二是想說明宗教與許多文化現象一樣有兩麵性。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中,在不同情況下對宗教都有不同的說法。馬克思說:“宗教是人民的鴉片”,這是就利用宗教對人民進行欺騙方麵說的,而且這樣的意思最早不是出自馬克思,而是出自費爾巴哈,它的意思是說一些維護宗教的人說宗教可以安慰人是一種欺騙。在中國,人們很長時間牢記著馬克思的這一句話,但人們很少注意馬克思的另一句話:“宗教是這個世界的總的理論,是它的包羅萬象的綱領,它的通俗邏輯,它的唯靈論的榮譽問題,它的熱情,它的道德上的核準,它的莊嚴補充,它借以安慰和辯護的普通根據。”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一切宗教都不過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反映,在這種反映中,人間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間的力量的形式。”這裏在客觀的述說中對宗教是含有貶低之意的。列寧對宗教有自己的看法,他說:“宗教的苦難是現實苦難的表現,又是對這種現實苦難的抗議。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歎息,是無情世界的感情,正象沒有精神的狀態的精神一樣。”這裏又通過對宗教積極社會作用的肯定對宗教是含有明顯的褒揚之意。總之,宗教是一種複雜的社會文化現象,應具體地、曆史地認識和把握,更應該在現實的發展上謹慎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