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海外民間孔教活動及其思想(1 / 3)

孔教運動曾經是中國近現代曆史上重要的社會文化思潮之一,30年代後在中國大陸就銷聲匿跡了。現在,一般人往往把它和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尊孔複古聯係起來,作為當時反動逆流進行批判。這是過去從意識形態角度進行評價的結果,是不完成符合曆史事實和這一運動的本意的。但是,30年代以後,孔教又在香港和海外廣大華人中流行,成為海外赤子維係中華民族精神於不墜的象征,以及他們心靈的寄托,感情的歸宿。

(一)

首先簡述香港孔教學院的活動。1930年,陳重遠博士創辦孔教學院,自任院長,以弘揚孔道及興學育才為宗旨,設立孔教中學(後易名為大成學校),並以宗教形式弘揚儒學。第二任院長朱汝珍,同年奉準注冊為慈善組織。第三任院長盧湘父是康有為的弟子,很有辦學經驗,辦學認真,重品德教育,誨人不倦,以身作則,躬行實踐,還創辦了孔教學院下屬的中學及小學。第四任院長黃允畋,1978年同伊斯蘭教、基督教、佛教、天主教和道教五個宗教團體組成“香港六大宗教領袖座談會”。第五任院長就是湯恩佳博士,15歲時離開廣東家鄉三水,當時,一貧如洗的他唯有的就是一本《論語》,儒家思想從此成為他一生真正寶貴的財富,如今他是香港多家大企業的董事長。孔教學院在自己所辦的郭佩珍中學、大成學校、三樂周□桅學校中均以“敬教勸學”為校訓。敬教則春風化雨,樂育英才;勸學則導民成俗,達德向善。小學自四年級開始設經訓科,選講《論語》章句。中學各級都設經訓科,教授儒學精要,課本《經訓》四冊由本院學者抽取以《論語》及《禮記》為主的儒家經典精義編纂而成。近年孔教學院大力推動社區敬老扶幼活動,各屬校均積極參與,讓莘莘學子能透過表演、籌款及嘉年華會等活動認識服務社會、熱心公益及弘揚孔孟大同思想的重要性。孔教學院同人在湯恩佳院長的積極領導下,日後將朝著以下方向努力:

1.爭取國家將孔教作為宗教以孔子的形象及思想作為整個中華民族精神的軸心,藉以增強愛國文化教育,建立共同的價值觀,確認民族的尊貴及強化民族的團結與凝聚力。

2.爭取國家定每年的孔聖誕辰為全民的假期,讓家家戶戶重新認識孔子,知道尊重孔子,思索孔子的教訓及反省本國文化的意義。

3.將孔子的教義納入小學、中學及大學的教材範圍,大力發展以德育為本的教育,作為國家精神文明的支柱,與國家的經濟、政治、科技等物質文明同步發展。

4.在各大小城市廣設孔聖教堂或孔教青年會,開設教義講座及舉辦各類進修課程及提供各類康樂體育設施,將孔教道理融入日常生活中,讓老、中、青各階層有“以文會友,以友輔仁”的場所。

孔教在世界上的實際影響也越來越大:孔教現在香港已經與印度教、佛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列為世界六大宗教了;瑞士世界宗教會承認孔教為宗教,並邀請其參加1989年在澳洲墨爾本市舉行的第五屆世界宗教和平會議;美國曾在舊金山舉行過前所未有的祭孔大典,在世界眼裏,孔教儼然成為名副其實的宗教。

據現任孔教學院院長湯恩佳博士說:孔教學院成立的原由是由於一百多年來,香港的文化教育是英式殖民主義的。廣大華人“為維護、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和儒學孔道”而於1930年建立了香港孔教學院,在後的七十年裏,在多任院長的領導下,以弘揚聖道、匡正人心、興學辦校、培育青年為職誌,一本立己立人、樹木樹人之旨,夙夜孜孜,未嚐稍懈。90年代之初,湯恩佳接任孔教學院院長之後即與印尼等地的孔教會聯絡,在複興儒學、推廣孔教方麵十分活躍。香港孔教學院建立以來,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麵的工作:一、講學宣道。學院創建以來,一直在提倡讀經尊孔,講學經年。二、辦學育才。學院創建伊始,即興辦學校宣揚孔道,迄今正副院長所管理的學校有六所,各校均以“敬教勸學”等為校訓。三、捐贈聖像,捐建孔廟,捐建醫院,以期喚起國人對孔聖之仰慕及儒道之崇敬。四、資助國內外儒學學術團體之學術活動,舉辦各種類型的儒學研討會。五、學院已成功向政府申請撥款270萬元將香港的小學德育課程規範化。他站在孔教的社會作用角度認為,“孔學為教更有利於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孔子儒家的倫理道德。孔學之為教的優越性在於能跨越國界、政黨、宗教,及世界各民族,及能吸引更廣大的民眾,更能將孔子思想普及庶民,更能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更能使社會長治久安,對洋教的洶湧入侵有製衡、競爭及平起平坐作用。”這說明在西方文化強勢的情況下孔教活動是保護民族文化,抵製被西方同化的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方式。

(二)

孔教在海外已經被許多國家和地區以及國際宗教組織承認為宗教,如印度尼西亞華人有一個孔教(儒教)組織,祭拜孔子,並隨著當局在1967年開始消滅中華文化而轉變成推動儒家文明的宗教活動;前總統蘇哈多下台後,印尼政府越來越表示了對華人的優待和對華人文化信仰的尊重,直至印尼總統瓦希德於2000年2月18日宣布,正式承認孔教為印尼合法宗教,與其他六大宗教享有平等地位,才使孔教真正合法化了。但孔教要為印尼整個社會接受,還有個艱難的過程。據新加坡《聯合早報》2003年2月8日報道:印尼人協議長萊士讚同把孔教定為印尼正式宗教之一,且信眾的身份證宗教欄上須注明是孔教徒。萊士是在出席印尼孔教總會主辦的慶祝春節晚會後對媒體發表談話的。他說:“孔教已成為數以百萬計印尼人民信仰的宗教,我同意把它定為正式宗教之一,因此,政府必須向廣大民眾闡釋孔教是正式宗教,並且在其信眾身份證上注明是孔教徒,以顯示孔教是國家承認的合法宗教。”

印度尼西亞是東南亞地區的大國,有1.2億人,其中90%是居民信仰伊斯蘭教。現有華人500多萬,約占人口的3.9%。儒學在印尼的傳播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荷屬印尼時期。當時,荷印政府實行反華政策,印尼華人的活動受到限製。在這樣的情況下,受過西方教育的印尼華人,以孔子的學說為武器,掀起了改革運動,以求改革華人社會的陳規陋習,改善他們的文化習俗、社會地位和經濟狀況。當時國內康有為等領導的戊戌變法運動正轟轟烈烈地進行,孔教思潮開始傳播到了東南亞,特別是康有為1903年到印尼來,對孔教在這裏的興起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1900年,基於孔子學說而建立的現代華人組織――中華會館在印尼成立。中華會館的宗旨,是在華人社會中推行儒家文化及改革傳統社會。這在其章程中有清楚的表述:“它旨在改革華人的風俗習慣,使之能與孔夫子的原則相配合,以便有文明的舉動,同時也增進對中國語言文化的知識。”有關宣傳孔子思想的刊物和介紹儒家經典的書籍也相繼問世。要真正了解儒學思想,就必須懂得中文。為了提倡和宣傳孔子學說,中華會館開始創辦華文學校。到1919年,全荷屬印尼已有華文學校250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