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至德之世,無跡無傳(3 / 3)

要“舉滅其賊心而皆進其獨誌。”賊心,又叫機心,用佛教的話來說就是“貪嗔癡慢”,“酒色財氣”也稱為賊心。為一己之私心所動,就是“賊心。”“公心”當然就是聖賢之心。能不能“搖蕩民心,使之成教易俗”,關鍵是使我們“舉滅其賊心”,要把我們自己易筋洗髓,把自己的心性打掃幹淨。

“而皆進其獨誌”,這個就很重要了,非常重要!什麼叫“獨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我們每個人都要發揮自己的愛好特長,所謂“以己養養鳥也,不如以鳥養鳥也。”還原人的本性,讓人樂在其中,樂在自己的情趣之中,稱之為“獨誌。”

“若性之自為”,這個“獨誌”並不是你強加給它的。現在有些家長,讓自己的小孩學鋼琴、學美術、學奧數,有些小孩並不喜歡,有些小孩天生就喜歡。喜歡的你就讓他去,不喜歡的你何必強求呢?我們要注意的是“性之自為”和“獨誌”的關係。社會往往是強製的,比如說我們的九年製義務教育,把所有的娃娃都趕去,用一個模具澆鑄。中國有一千萬的兒童,這一千萬都是一個模具;有一億個兒童,還是同一個模具。這個模具所陶鑄出來的人,千人一麵,萬人一麵。用莊子的觀點來看,這種教育肯定是失敗的。為什麼呢?你不能“自為”!什麼是“自為”?本著自己的天性,願幹什麼就幹什麼。當然也不是胡作非為、作奸犯科,不是那個意思。就讓他根據自己的特長,喜歡工科就玩工科,喜歡文科就玩文科,喜歡藝術就玩藝術,喜歡體育就玩體育,喜歡搞發明就去搞發明。人與人不一樣嘛!中國那麼多人,怎麼能用一種模式去教育呢?非得按照A、B、C、D那樣去做,多機械啊。願意學物理就學物理,願意學古文就學古文,願意學英文就學英文。提供一個比較寬鬆的自由選擇模式,再配備相應的師資,這是最好的教育模式。

當然,基礎教育需不需要呢?當然需要。大家在社會上生活,語言關要過,大家都是中國人,要會說中國話,會看中國字。你沒有這個能力,怎麼在社會上交流呢?所謂“自為”,就是“自在”,不受限製的“自在”,也不要限製人的自由。在這種自由自在之中,進而陶鑄出他的“獨誌”,特有的誌向。他應該有他特有的誌向,通過教化達到這樣的境界。

“而民不知其所由然”,這就了不得了!他把整個社會調理得風調雨順,卻並不大張旗鼓地宣傳自己的英明偉大。就像原始生態一樣,該長喬木的就長喬木,該長灌木的就長灌木,該長草的就長草。這個山林裏有什麼動物就生什麼動物,有什麼就生長什麼。提供一個適合於所有居民,一切眾生的生存環境,這個環境又非人為。大家在其中各自得到了發展,又不覺得上麵有個天王老子在那裏指揮、安排,所以由然而不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