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中的政策公平性剖析
地方經濟
作者:章曉熠
摘要:新農村建設是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讓廣大農民得到切實利益的重要體現。本文從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分析了這一公共政策的公平性,提出:為了更好的發揮這一公平性,要以科學發展觀指導新農村建設,提高農民思想水平,建立民主管理製度,進行新農村建設資金籌集機製的創新,因地製宜建立績效考評製度,開創農村建設新局麵。
關鍵詞:新農村;科學發展觀;公共政策;公平性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2-0-02
良好的公共政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保證。通過高質量的公共政策來規範、協調社會矛盾,有助於國家形成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法治公平、公眾參與、誠信共嬴的良好局麵,從而可為社會的和諧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根據我國社會發展的需要及農村發展現狀,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新農村建設作為一種具有廣泛涉及範圍,對推動城鄉和諧發展、平衡城鄉差距、實現鄉村的城鎮化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公共政策,是一項與時俱進反映時代要求,符合廣大農民利益需要的極具公平性的公共政策,對解決農業、農民、農村問題具有重要作用。將它是營造和諧農村,實現農村各方麵協調、全麵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實現“民主法治、公平公正、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舉措。
一、公共政策的公平性體現
公共政策是國家為解決社會公共問題而製定的規劃和指南,以調整社會各方的利益關係。公共政策具有政治性、權威性、合法性、層次性、普遍性、穩定性、目標取向性、預見性等特征。公共政策的本質在於分配社會利益,協調相關利益方關係,彌補市場機製的不足,確保利益分配的公平性,緩和、解決社會矛盾、保障社會的和諧發展和持續進步。
可見公共政策具有很好的平衡、協調、分配作用,可通過公平的利益分配促進社會的良性發展。
二、新農村建設公共政策公平性體現
1.“生產發展”是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生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不管是社會的發展還是農村的發展,首先隻有不斷提高生產力才能不斷滿足農民對物質、精神生活的需求,才能不斷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使農民得到切實的利益。否則農民就會失去勞動的積極性,失去執行新農村建設政策的動力,而新農村建設也將無從談起。而生產力的落後最終帶來的是農村蕭條、農業發展滯後、農民貧困的結果。因此,國家將“生產力發展”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首要目標,有利於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存在的各種問題,促進農村各項事業的全麵發展。
2.“生活富裕”是讓農民得到實惠的體現。試想雖然一個村子天天喊要著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實現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的口號,但實際生活中卻越來越貧困,這樣隻會讓農民怨聲載道。隻有農民得到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利益,如蓋起了新樓房、添置了城裏才使用得電器等,才會讓其感受到政策真正功用所在。因此新農村建設將“生活富裕”作為建設的目標,是在為農民的切身利益著想,是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舉措。
3.“鄉風文明”可以提高農民的素質。“鄉風文明”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本質,包括風俗、文化、社會治安等諸多方麵,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可或缺的部分。良好的文化氛圍有利於提升農民的思想素質,破除農村的不良封建迷信思想。一旦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被農民所掌握,成為其武裝頭腦的思想武器,將發生巨大的作用,有利於其積極向上的精神麵貌的塑造,促進城鄉意識融合及鄉村城鎮化的快速發展。
4.“村容整潔”是對農民人文關懷的體現。將“村容整潔”作為新農村建設的發展目標,不僅強調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且是根據當前農民的生存環境出發,強調的是農民生活環境的和諧性。因為“村容整潔”目標的實現,可以為農民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樹立其居住地良好的形象,也有利於改變城裏人對其不良看法,拉近農村人與城裏人的心理距離,使城裏人更願意到農村旅遊、投資等,從而促使農村麵貌的進一步變化,促進“村容整潔”目標的實現。
5.“管理民主”是提高農民自主管理的根本途徑。完善的村民自治製度則是實現村民自主管理的關鍵因素。這有利於村民根據自身情況,因地製宜做出符合實際的決策,避免“一刀切”的現象出現,有利於營造“民主法治、充滿活力、安定有序”的局麵。
三、公平視野下新農村建設中應該注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