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貪圖享受的思想在個別人頭腦中滋生。他們由於經常接觸到的是領導幹部的升遷任用等工作,對一些優秀幹部身上的長處學得不夠,卻對存在少數人身上的惡習了如指掌,盲目效仿,尤其是當組織偶爾在任用幹部方麵出現標準不夠高、把關不夠嚴的情況時,對組織部門工作人員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導致他們不求進取,養尊處優,等待有朝一日尋找到享受的天地,使組織部門的形象受到影響,在群眾中產生不良影響。
三是開拓創新意識淡薄。有的對黨的方針政策不求甚解,尤其是在輕視精神文明建設傾向開始出現的情況下,不是主動去研究新對策,探索新思路,而是因循守舊,工作上表現出畏難情緒,隨大流,“遇到困難繞著走,碰了釘子即回頭”,以致在組織部門工作崗位上表現平庸,整體工作麵貌無大起色。
四是服務意識淡薄。有的工作滿足於被動應付,成日介蹲機關,不願下基層,遇到下級反映問題敷衍了事;
有的即使下到基層去,也是走馬觀花,習慣於找材料,聽彙報,懶於同群眾打交道,熱衷於應酬。還有的存在驕傲情緒,擺出一種高人一等的架式,使人難以接近,不願反映真實情況。這樣不僅下級時有怨言,而且使上級難於全麵掌握基層情況。
三、組織部門職業道德建設存在問題的致因分析
組織部門是各級黨委的重要職能部門,由於其所處的特殊地位,其職能發揮的好壞直接關係到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關係到培養和建設高素質幹部隊伍的成敗,關係到黨的組織建設以及黨組織戰鬥堡壘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的發揮。針對當前組織部門職業道德建設存在的問題,在尋找有效對策之前,必須對其誘因作深刻剖析。
誘因之一:市場經濟體製的逐步建立衝破了人們沿襲和壓抑多年的思想束縛,道德建設發展進程不可避免受到衝擊,組織部門也概莫能外。經濟利益和權力分配的調整重組,加之改革開放之後西方腐朽生活方式入侵,使人們道德觀發生了變化,有的甚至產生了信仰危機。
由於市場經濟是利益經濟,大大激發了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追求。組織部門從業人員也難免受其負麵影響,從而也殆誤了職業道德建設順應市場經濟需求向前推進。
誘因之二:組織部門作為培養和教育人的特殊職能部門,由於思想教育、“三觀”教育一個時期的弱化趨勢,自身教育也受到影響,加之市場經濟的自主性易於誘發組織部門從業者的組織紀律觀念淡薄,自由主義有所抬頭,以致職業道德建設中出現了一係列新的問題。
教育滯後使一些人放鬆了世界觀的改造,在靈魂深處隨波逐流,意誌衰退。
誘因之三:一些黨組織在強調組織部門職能發揮的過程中,約束有餘,激勵不夠,使用而不重用,重選才而輕育才,這樣一方麵挫傷了一些同誌的工作積極性和革命熱情,另一方麵也影響了從業者綜合素質的提高。
有些單位班子內訌,鬧不團結以及民主集中製發揚不夠尤其是“官德”不正等現象的客觀存在,無形中給組織部門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加大了難度。
誘因之四:盡管從中央到地方相繼出台了一些有關組織人事幹部行為道德方麵的規章條例,但在具體執行中缺乏應有的監督約束機製,對組織部門的工作人員停留於重使用、輕管理的層麵上,加之在幹部業績考評過程中,至今尚缺乏一整套科學的考評標準,難以及時把握從業者的德才標準,不利於隊伍的純潔。
誘因之五:一些黨組織盡管十分重視組織部門從業者的職業道德建設,但就具體到這支隊伍如何開展卓有成效的工作,既缺乏思路,也不求探索,工作思維定勢和方式方法難免適應不了時代需要,以致在工作中事倍功半,職業道德建設難有新的突破。
四、對策與措施
綜上所述,我們在充分估價組織部門職業道德建設主流前提下,切不可忽視“支流”對“主流”的反作用。
如果“支流”不有力克服,將會嚴重損害組織部門的形象和威信,敗壞黨風和政風,危害精神文明建設乃至整個現代化大業。因此,無論是從講政治的高度而言,還是從努力建設高素質幹部隊伍的時代要求來講,加強組織部門職業道德建設比其它行業更顯得迫切和重要。總結過去工作中的得失,以鄧小平理論指導職業道德建設的實踐,在職業道德建設方麵實現質的飛躍,使組織部門從業者真正達到江總書記提出的“政治堅強、作風正派、業務精通、工作出色”的要求,筆者以為宜從以下幾個方麵展開工作。
一是要引導組織部門從業者深化對市場經濟的正確認識。在一些人心目中,搞市場經濟就是搞西方那一套,而西方“那一套”給人的印象有著道德淪喪的一麵。個中原委是缺乏對市場經濟的全麵了解。其實西方市場經濟在強調個人本位和個人發展同時,也將自律、自愛、公平、誠實和公共精神看作個人參與市場競爭應當具備的素質,而社會主義強調社會本位和共同富裕,重視經濟和人的全麵發展。因此,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並不意味著道德的貶值和人性的墮落,而是給道德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認識到這一點,就必須自覺抓緊理論學習,要在深入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特別是鄧小平同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上下功夫,在運用理論指導工作實踐,解決實際問題上下功夫。要增強學習的自覺性和實效性,無論工作多忙,都要擠出時間真正靜下心來,深入進去,把學習抓緊抓好。要養成勤於學習,勤於思考,認真研究問題的習慣,從而形成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的良好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