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湖街道黨建工作的調查與分析(3 / 3)

努力更新觀念,大膽引進現代企業管理所需的人才。

幾年來,區委通過各種形式的培訓教育,促進股份公司領導人員更新觀念,破除怕外來戶“分薄了財產”、“占了便宜”、擠了位子”等落後的小農經濟意識,在積極提高企業原有人員素質的同時,把人才作為企業的根本和財富,加強企業管理和技術人才的培養和引進。目前,已有蔡屋圍、田貝、坭崗等股份公司率先從特區內外招聘、引進了數十名經營、財務、文秘等方麵的專業人才,其中有的公司引進的人才已占本部人員的三分之一。這些人才生活上受到悉心照顧,工作上得到充分使用,為推進股份公司的轉型,提高現代化管理和向集團發展作出了貢獻。不少股份公司已經改變了農村記流水帳的落後方式,在財務管理上達到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水平,在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橫向經濟聯合,增強企業應變能力等方麵也邁出了較大步伐,促進了街道集體經濟由封閉走向開放,真正納入市場經濟的軌道。到1995年未,全區37家股份合作公司除1家因決策失誤虧損外,全部盈利,淨資產已達20億元,每年以25%的速度遞增,當年利潤總額2億元,每年以20%的速度遞增,股民人均分配4643元,三項主要指標分別比農村城市化前的1992年增長33%、32%和20.8%。股份公司的經濟實力已成為羅湖區經濟的“半壁江山”。

五、區委高度重視街道黨的建設,切實抓緊和加強了對街道黨建工作的領導。

羅湖區街道黨的建設出現新的局麵,關鍵在於區委高度重視、責任到位,充分發揮職能部門作用,並善於實行分類指導,切實加強了對街道黨建工作的領導。

一是明確責任,象抓經濟工作那樣抓黨的建設。近年來,區委先後製訂了《中共羅湖區委加強黨的建設三年規劃》、《中共羅湖區委關於建立抓黨建工作責任製的意見》等文件;建立和完善了以書記帶頭、常委分工抓黨建的責任製,以及區委常委、區人大黨員副主任、區政府黨員副區長抓基層黨建工作掛鉤聯係點的製度;區委堅持每半年專題研究一次基層黨建工作情況,分析形勢,查找問題,提出改進措施,定期檢查和考核。做到“三有”、“四個一起”,即:加強黨建有長遠規劃,有明確的責任製,有嚴格的檢查督促;黨建工作和經濟工作兩個目標一起製訂,兩個責任一起落實,兩項工作一起檢查,兩個成果一起考核,使區委抓黨建工作的各項任務真正落實到基層。為切實加強領導,區委領導連續幾次直接主持召開全區基層黨組織製度建設現場會、學習黨章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研討會、集體股份製企業研討會等專題會議,總結交流先進經驗,探索新形勢下抓好街道黨的建設的新路子。在區委領導的帶動下,全區各級黨委都高度重視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形成領導親自動手,點麵結合,調查研究,總結經驗,解決問題,象抓經濟工作那樣抓黨建的風氣,有效地推動了街道的黨建工作。

二是發揮職能部門作用,營造齊心協力抓黨建的良好氛圍。區委分管黨群工作的副書記,根據區委的統一部署,協調部門工作,組織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全方位抓好街道黨組織的配套建設。區委非常重視發揮組織、宣傳、紀檢、基層工作辦和工、青、婦等部門的作用,充分信任和放手讓各部門大膽負責,各司其職,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在加強特區街道黨的建設工作上創造出許多新鮮經驗。如,區委組織部在農村城市化後迅即組織力量,針對街道黨建遇到的新情況,開展了7個專題的大調查,適時提出了理順街道黨組織領導關係,推行黨委、支部目標管理,加強黨內製度建設,突出抓好發展新黨員工作等重要而具體可行的意見,均為區委重視和采納。區基層工作辦公室經常深入居委會和股份公司了解情況,聽取意見,為區委組織開展後進支部的整頓,幫助股份公司建章立製,開展青少年教育活動,實施“同富裕工程”等重要工作起到聯係幹群的“橋梁”和領導決策的“智囊團”作用。由職能部門提出、區委采納實施的一些重要思路、措施,如羅湖區居委會工作考評辦法、加強黨組織製度建設和實行每周幹部學習日製度等,受到市委領導的重視和推廣。

三是分類指導,集中力量重點解決帶傾向性的主要問題。街道黨建工作頭緒紛繁,區委在工作的指導上善於統籌全局,突出重點,分類指導,以點帶麵,集中力量解決主要問題,使黨建工作和中心工作互相促進。在街道黨建工作的通盤考慮上,區委突出抓好城市化後的股份合作公司和居委會黨組織建設,同時注重針對一個時期街道黨建工作的主要問題實行具體指導。如1992年底至1993年初,集中精力抓理順農村城市化後基層的領導體製和班子建設,促進了新建居委會工作的起步、股份合作公司的轉軌變型和街道集體經濟的發展;1994年起抓街道青少年教育,與加強黨在團員和青年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發展黨員工作相互促進;抓黨組織製度建設又與城區的法製教育、依法治市工作相互促進等等,充分發揮街道各級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優勢,有力地保證了區委、區政府關於開展依法治市、舊村改造、創建安全文明小區、青少年教育、反吸毒鬥爭、再就業工程和計劃生育等各項決策的順利實施。

(本文作者還有徐利斌、徐小康、李子才、於友臣、何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