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當今社會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在大學生中的反映(3 / 3)

4.擇業觀呈現出較大的變化和不穩定性。

擇業為大學生特別是高年級學生所關注。擇業就其實質是個人成才與祖國需要之間的矛盾衝突。從中也比較集中地體現了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

從擇業所考慮因素看,近幾年陝西省大學生思想狀況調查顯示,人數比率過半的依次是經濟收入和能否發揮業務專長;接近半數比率的依次是工作地點、社會地位和工作舒適程度。可見,重經濟收入同時兼顧業務專長發揮是主要因素。從畢業後希望到什麼單位工作看,前些年的排序是:沿海地區,三資企業,科研單位和國有大中型企業。這一結果同他們注重經濟收入相吻合。與前些年相比,重經濟收入仍然明晰可見,但由於看到或聽到去沿海特區、三資企業並非易事,相當多的大中型企業又不景氣,使得相當多的學生望而生畏,選擇比率明顯下降。表現出猶豫不定,繼續觀望的人數增多。從大學生的轉行意識看,大學生轉行呈逐年上升趨勢。究其原因,一是改革開放使人才流動成為當今社會的一種潮流,大學生不可能視而不見;二是高校目前有些專業課程設置不盡合理,一些專業供過於求,而一些新興熱門行業又急需人才,尤其是前景看好的行業,收入高,待遇好,更受大學生的青睞。當然,存在於高校畢業生越來越普遍的轉行意識,是全社會人才流動大趨勢的縮影,是雙向選擇的必然結果。但就大學生的擇業導向來講,若不審慎而行,勢必會導致不良結果。現已發現有些大學生一旦進入畢業班,就把專業課學習拋在一邊,而把擇業作為首要任務,東奔西跑,放鬆了學習,造成不良影響。因此,進行正確的擇業導向,勢在必行。綜上所述,當代大學生的人生價值觀,其本質和主流是積極的、健康的,體現了時代精神的人生追求和價值標準。與此同時,也並存著消極的、不健康的因素和人生困惑。其基本特征,與變革時代相伴隨,與市場經濟體製建立過程相聯係,具有明顯的變動性和層次性。

四、大學生的道德觀

唯物史觀認為,任何社會的道德觀念都根源於社會的經濟基礎,任何社會道德觀念的變化與社會經濟的變遷緊密聯係在一起。當代大學生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這種社會的變遷使得新舊道德觀念產生很激烈的衝突。大學生的道德觀表現出以下一些特點:

1.道德觀呈現出複雜化。

我們認為大學生道德觀念複雜化,主要表現在:有前進的一麵,也有倒退的一麵;有正確的一麵,也有錯誤的一麵;有積極中隱含著消極的東西的一麵,也有消極中尚有可取的東西的一麵。例如注重個性發展、主體意識強化以及開放競爭意識的增強都反映了道德上的進步,但對基礎文明、社會公德等方麵的不屑一顧和無所謂的思想則是道德上的退步;不輕信,不盲從是正確的一麵,但排斥政治理論教育又是錯誤的;思想解放,擁護改革開放是正確的,但不分良莠,凡是外來的都是正確的想法又是錯誤的;競爭觀念意識強,敢於競爭是正確的、積極的,但在競爭中摻雜的極端個人主義又是消極的;學生熱衷下海經商是不對的,但通過經商增強認識社會和提高能力的思想又是可取的,等等。他們主張自我發展,自我實現,又反對純粹的利己主義,主張重義輕利,在擇業時他們既追求發揮專業特長,又重視經濟收入、勞動所得。他們不善於用一種固定的理論模式規範自己的道德,而善於對具體的運作作出具體的道德判斷。他們同意人應該有正義感,但對同學中的不良現象又表現出“好人”主義等等。這種相互矛盾、相互衝突的道德觀念複雜而又統一地表現在當代大學生的身上,使大學生的道德觀念和判斷呈現出複雜的特點。

2.道德觀趨於模糊。

近些年來,物質文化生活中的新生事物層出不窮,美與醜,善與惡,都在一片“探索”聲中粉墨登場,不少學生麵對紛繁複雜的是是非非,眼花繚亂,其道德觀念和評價標準常處於遊離狀態,使不少學生一時竟難以清晰地劃分奉獻與索取、榮譽與恥辱、公平與卑劣、誠實與欺詐等道德範疇。尤其是社會分配機製的不健全,極大地擾亂了青年學生的道德價值取向和一貫恪守的道德規範,並使不少人在具體事情麵前難以自己。特別是在婚戀道德方麵認識混亂,行為輕率。他們在愛情問題上,既崇尚感情深厚,又不求白頭偕老。他們盲目追求所謂“西方式的自由戀愛”方式,認為戀愛和婚姻不是一回事,戀愛的歸宿不一定是婚姻。個別學生盲目模仿西方戀愛方式,認為戀人在一起,擁抱、接吻是愛情的唯一表達方式,這樣造成了校園內不分時間、場合,過分親昵等不檢點行為,有失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應有的教養的現象。我國當代大學生婚前性關係發生率呈上升趨勢,大學生在戀愛、婚姻和非婚性關係等道德問題上大多采取一種寬容的態度,認為應尊重別人的隱私權,不幹預他人的私生活。近幾年,女生到男生宿舍同居或兩人在宿舍有一些不檢點行為,宿舍其他男同學視而不見、見而不報的現象時有發生,這些充分說明了轉型期大學生道德觀上這種寬容化的特點。

此外,受一些錯誤思潮的影響,少數大學生的道德水平出現了與大學生“身份”不相符的現象。例如,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在金錢與道德準則上,更注重金錢,置道德於不顧。在社會公德與基礎文明等方麵也表現出了一些令人擔憂的現象。例如有的大學生不講公德,藐視一切秩序和紀律,有的大學生將破壞公物視為兒戲,有的大學生用水不關龍頭,人走燈不關等等。這些不講文明,不講公德的現象,從某些方麵反映了現在一些大學生缺乏社會基礎文明,知行脫節的狀況。

3.道德觀的非政治化傾向。

五六十年代的大學生對道德的認識是從政治上理解的,因而特別強調基本的道德原則與規範;他們履行道德責任是從社會的意義去認識,因而強調用自己的道德言行影響社會風氣。他們崇尚集體主義,崇拜和效仿英雄模範人物。雷鋒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成為那個時代青年學生的座右銘。而當代大學生對道德的認識與過去的大學生有很大不同:他們把道德與政治作了區別,“寧肯讓人說自己政治上的落後,也不願讓人說自己道德上的缺欠”,是當代大學生道德觀上的一個很重要特點。他們強調個人履行道德責任,也要求社會和他人重視個人價值;他們認為“道德理想人物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任何人都不可能神化”,“對先進人物,每個人隻能根據自己的條件學習其精神,而不是機械地模仿其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