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當今社會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在大學生中的反映(2 / 3)

當代大學生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兩者關係也有較為正確的深切理解。許多學生從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認識了社會穩定的重要性。廣大學生深深感到,沒有社會主義的穩定,便沒有經濟的發展。維護社會的穩定是青年學生的責任。

(2)觀察分析問題的角度發生了變化。前些年,有些大學生是以“旁觀者”、“批判者”的身份看待社會,大有“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氣勢,對這不滿,對那不滿,到處評頭論足發牢騷。今天,絕大部分學生抱著理解的態度,感到改革不容易,要以主人翁的態度、戰鬥員的姿態投入到四化建設中去,提出了“牢騷絕不是力量的表現”、“僅有反思還不夠,我們要練就本領和積蓄力量,走出象牙塔”。

大學生從發牢騷到反思行動,從旁觀者到批判者到拚搏者這一轉變,生動地反映了大學生政治觀的變化,雖然他們在大學生中並非占絕大多數,但這一部分學生逐步增加,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風貌。

2.政治思想穩定、積極向上,擁護改革開放政策。

(1)高校學生的政治思想比較穩定,這種穩定是建立在對改革開放成就和黨的大政方針認同的基礎上的。青年學生所關心和感興趣的政治,不是通義上的政治,而是係乎國家經濟發展,係乎自身利益的政治。他們對政治的關心,多與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關聯。他們對假、大、空口號式的政治不感興趣,認為當前最大的政治就是改革開放。凡是與國家經濟發展、與個人前途有關的政治問題,他們都密切關注,如招生和就業製度的改革、專業調整等。同時,他們對一些“經濟形勢探析”、“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走向”等專題講座,都非常感興趣。

(2)學生對政治的關注,表麵上是冷淡和平靜的,但內心潛藏著浮躁和不安。一是對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速度表現出浮躁。他們認為要趕上所謂亞洲的“四小龍”,改革開放的步子應該邁得更快一點,經濟建設思想應更解放一點。二是對社會的分配不公、貧富懸殊,他們內心感到不平衡。三是對社會的腐敗現象感到痛恨和無奈。在他們所見所聞中,有以權謀私、搞權錢交易的,有在經濟活動中行賄受賄的,等等。對這些腐敗現象,他們希望黨和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整治。但社會不可能一朝變得弊絕風清,他們感到無能為力。四是對社會治安問題較多感到憂心忡忡。學生平時在學校裏還感到比較安全,但在社會上就覺得缺乏安全感,每次假期回來,反映得較多的就是社會治安問題。

(3)學生在審視政治問題時,衡量的尺度多偏於經濟標準,政治意識有所淡化。濃厚的經濟意識淡化了政治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相當一部分學生的關注點正在轉移,從國際問題轉向國內問題,從政治問題轉向經濟問題,從社會問題轉向個人切身利益。如大學生對前幾年的“申辦奧運”和現在的加人世界經貿組織的談判等事件的關注,多表現在事情能否成功,能夠給我國經濟上帶來多少利益,對我國的經濟建設能帶來多大推動上。而對政治上的影響,他們則考慮的比較少,甚至認為是次要的。

3.大學生政治觀的變化常處於矛盾衝突的狀態。

雖然這一代大學生從他們懂事起,就耳聞目睹了中國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的場麵。但是,由於改革是前無古人的偉大社會變革,由社會變革所引起的人們經濟生活、利益結構、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以及相應的思想心理狀態的變化,在青年學生身上表現更為突出。加上有些變化帶有探索性、不確定性,使青年學生在觀察政治,分析社會,了解人生時處於矛盾、困惑的境地。

在對待改革的問題上,青年學生都認為“唯有改革,中國才有希望”。但當某項改革涉及、影響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時,他們又抱怨改革。如有些學生把物價改革戲稱為“物價升價”,說“改革等於提價”;在對待經濟發展問題上,許多學生對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經濟結構表示支持和擁護。但當多種經濟成分發展迅猛,一些鄉鎮企業、三資企業、私營企業生產經營靈活,越辦越好,有的國有企業生產經營舉步維艱時,有些學生又困惑叢生,有的則擔心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在走私有化的道路等等。

三、大學生的人生價值觀

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使得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生活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中人生價值觀的變化則更為深層。

1.價值觀的多元化趨向。

大學生的人生價值取向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這集中體現在對個人事業的追求上,即除以滿足社會客觀的物質和精神需求為自身價值取向外,多數學生還將自身需求能否滿足以及滿足程度為自身的價值取向。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裏,他們都選擇更能滿足自身需求的奮鬥目標。他們已不滿足“螺絲釘”精神,更注重在流動中尋求實現個人價值的最大化;他們也不滿足“老黃牛”精神,而更多的是顯示自己以及社會的承認,來體現自身價值的存在。據調查,大部分學生主張積極奉獻、正當索取;有些大學生由於受各種西方思潮的影響,加之看到社會中的醜惡現象而心灰意冷,認為好心得不到好報,於是“各人自掃門前雪,那管他人瓦上霜”,不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對人對事都比較冷淡;有些學生以物質享受的多寡為自身的價值取向,自私自利,隻注意社會、他人對自己的關心,沒有互幫互助精神,甚至不惜損害社會和他人的利益,以達到自己的目的;還有個別大學生不思進取,混日子等等。這種多元化的趨勢表現了當代大學生思想上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同時也揭示了青年大學生價值觀念上的矛盾和困惑。

2.由重義輕利向義利並重、物質追求與精神追求並重過渡。

義和利、物質追求和精神追求的關係,實質是物質利益與道德的關係問題。正確的義利價值觀,是既講利又講義,既講物質追求又講精神追求的,二者不可偏廢其一。據調查表明,在校學生的多數比較清醒。一方麵他們不讚成“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說教,認為“重義輕利”的價值觀念應當改變,“君子不忘利”的傳統觀念正在被逐漸打破;另一方麵,他們也反對“見利忘義”、“為富不仁”的思想和行為,對腐敗犯罪表示極大的憤恨感。主張既講利又講義,既講物質追求又講精神追求,“並重論”為多數學生所認同。尤其是麵對“一切向錢看”的思潮,有的大學生認為“精神不是萬能的,沒有精神是萬萬不行的”,體現了當代大學生對理想人格的向往和追求。

但是,由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潮洶湧澎湃,在求義和取利上常常發生碰撞,以致行為選擇發生錯位和傾斜。這主要體現在部分學生中存在著趨利和拜金的傾向,存在著忽視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建樹。可見,過於注重個人功利和拜金的傾向.特別是在義與利、物質追求與精神追求發生碰撞時,輕義而取利的傾向,在部分學生中還有相當市場。

3.由重奉獻輕索取向積極奉獻、正當索取過渡。

人生的價值,蘊涵著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兩個方麵。由於人的社會特質和個人與社會的不可分離,決定了人生價值的實質和核心是個人對社會的奉獻。與我國公有製為主體的經濟製度相適應,在價值觀方麵占主導地位的是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價值觀。它的根本原則就是一切活動以社會為本位,堅持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和國家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種無私奉獻的價值觀,曾經武裝和激勵了幾代大學生為祖國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今天,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我們黨和國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個人利益正當的滿足。人們的價值觀念也在發生變化。大學生中讚同“積極奉獻,正當索取”價值觀的日趨增多。